【两会策划·迈好步 接力跑】李银良:“鸽王”带村民飞成“鸿鹄”

2021年01月13日14:59

来源:大河网

  开栏话:小康点亮梦想,小康源自奋斗。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各种不确定性,河南全省上下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硬核探路、筑梦小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有你,有我,有他,有每一个为之奋斗的人。小康,只是开始;2021年,新开局,新作为,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一起感受奔跑的故事。

  大河网记者 祝传鹏

  “俺现在的收入比外出务工的收入翻了10倍还多,家里的贫困帽早就摘掉了!现在既能照顾好父母孩子,还不耽误挣钱,这生活好哩很!过完年俺就准备买辆车。”正在给鸽子喂食的确山县李新店镇潘集村村民吴广胜给大河网记者说起他现在的生活时笑得合不拢嘴。


  “头雁”归乡 创业成“鸽王”

  在潘集村像吴广胜这样从贫困户走上小康生活的大多得益于一个人,他叫李银良,是鸿鹄鸽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村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鸽王”。

  李银良并非养鸽子起家,他早年在驻马店市经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确山县“头雁”工程实施后,他被“请”回家乡,并被推举为潘集村党支部书记。

  从商人到养殖大户、村党支部书记,李银良的身份变了,但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用得上。他跑关系、拉项目、建厂子,这一件件实事,更加深了与村民的感情。潘集村有养鸽子的传统,饲养上千对鸽子的有五六家,饲养几百对的有20家左右。

  但鸽子分散养殖有不少弊端:各家的规模都不大,谁家的出栏量都不能装满一车;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亲眼见过鸽子被贱卖的场景,鸽农摆地摊像卖菜一样,价格任由商贩说了算。”说到这,李银良不免唏嘘。

  为何不把养鸽户集中在一起呢?李银良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综合分析了村里劳动力结构、发展运行成本、肉鸽养殖效益后,投入近1000万元,流转130亩土地,于2017年成立了“鸿鹄鸽业”。一期就建了8个鸽棚,每个棚3000对鸽子,高薪聘请技术员当厂长,鼓励村里养鸽户以自家的鸽子入股,每家每年都有分红。因此,村民给李银良起了个外号叫“鸽王”。


  贫困户养鸽子 年入十几万奔小康

  看到了合作社的优势,一些贫困户纷纷加入。父亲离世、母亲卧病在床,让依靠种地和打零工收入的吴广胜一家难以维持家庭开支,并因此成了贫困户,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这个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外出打工,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除了自己的花销,一年忙到头也带不回家几个钱。”吴广胜说,得知村里建起了养鸽合作社时,他迅速加入进来,租下了鸿鹄鸽业的一个鸽棚,养殖优质白鸽3000对,成为第一批入驻合作社的养殖户。

  “比起散养,这里不仅有技术指导、场地宽阔整洁、统一购买饲料和销售等,还有很大的议价空间,竟然连鸽粪都能卖到两元一公斤。场地大,租金也便宜,收入也越来越高。”吴广胜乐呵呵地为大河网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租金、饲料、人工等成本,每年可收入10多万元。


  “抱团”发展 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李银良在发展特色养殖的同时,也在延伸产业链上下足了功夫。鸽子检验中心、屠宰车间、鸽粪处理车间、冷库等设施建起来了,鸽子蛋含丰富的胶原蛋白,鸽肉能促进伤口愈合,鸽子粪可用作鱼饲料、有机肥,这些都可以延伸鸽子销售的价值链条。

  “我们统一管理、防疫,统一销售乳鸽、鸽蛋,这样就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更大的收购商入村上门收购乳鸽和鸽蛋,增加群众收入,做大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现在,我们和大批的收购商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生产的乳鸽和鸽蛋不愁销路。”李银良说,潘集村像吴广胜这样的贫困户有14家,他们原来是村里的鸽子散养户,现在都成了鸿鹄鸽业的“股东”,月月有收入、年年有分红。


  “抱团”有方、发展路广。鸽子养殖行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道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现在,合作社每年生产种鸽30余万对,产蛋500多万枚,可带动50多户农户发展养殖业,养殖规模达到50余万对,按每只纯利润123元计,可为养殖户创收入6150余万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胜利收官转向乡村振兴的第一年,乡村振兴必须要发展农业,发展特色养殖业,规模化养殖,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农民有更加稳定的收入,这样农民才会越来越富有,国家才会越来越富强。”李银良说。

  如今在潘集人眼中,小鸽子就是他们的致富法宝。

  相关推荐

  ·【两会策划·迈好步 接力跑】樊秋红:绿色田地种出“金色梦想” 乡村振兴继续加油奔跑

  ·【两会策划·迈好步 接力跑】谢焕友:让油茶变为山区“金疙瘩”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