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news!)

直播摘要

主题: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乡村振兴

时间:2019年6月28日

地点: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

摘要: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主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6月28日在河南举行。宣介会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面向外国政要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及其在河南的具体实践及成功经验。

图文直播 正序 倒序

  • 11:30

    现场记者

      各位网友,本次直播告一段落。

      接下来,老挝国会副主席宋潘·平坎米、中非团结一心运动全国执行书记、前政府总理萨兰吉·桑普利斯·马蒂尔、哥伦比亚众议长亚历杭德罗·查孔致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在宣介会上致辞。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宣介会上致辞。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将对相关内容进行报道,大河网将以专题形式对所有报道进行集纳,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大河网,敬请关注。谢谢大家!


  • 11:24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感谢六位分享者!他们的精彩故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农业会越来越强、农村会越来越美,农民会越来越富!

      谢谢!


  • 11:21

    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

      人心一变,奇迹出现。村民变得勤奋肯干,彬彬有礼,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有德就有财。党支部组织招商引资,吸引7家企业到村投资发展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1727元。

      村民幸福了,自发成立了歌舞团,创作的情景音乐报告剧《弯柳树的故事》正在排练,计划年底进京汇报演出,之后沿“一带一路”出国演出,向世界展示脱了贫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展现中国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转眼我驻村已经7年,从开始的一个人孤军奋战,到现在村党支部充满活力,带领全村同心同德一起干!我心里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驻村第一书记,就像撒在农村的火种,点亮人心,引领方向!

      弯柳树村奇迹般的变化,正在全国各地农村发生。我坚信村党支部建强,守初心、担使命,组织振兴,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将带来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 11:14

    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第一书记头一个任务,就是建强村党支部。接下来,我拜访老党员和村民,推选出年轻人加入村班子,村干部增加到5人。

      村党支部健全了,大家干劲足了。我们筹资在村头建起“道德讲堂”,讲故事、化人心。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讲孝亲敬老、勤劳致富,唤醒人心,改变民风。从开始发礼品吸引村民听课,到后来大家抢座位听课,人心觉醒了,村里风气好了。

      贫困户骆同军,戒了酒瘾和牌瘾,立志为儿孙做个好榜样。妻子在家开起农家餐馆,他到村企业上班,全家年收入7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 11:10

    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

      大家好!我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群体,叫驻村第一书记。简单说就是为了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组织薄弱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支部负责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2年10月,我被派到息县弯柳树村驻村扶贫,一进村就感到了压力,24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两个村干部,且年龄偏大。

      当争取到的第一笔资金下来时,40万元科技扶贫款没人领。“村民说给钱就行了,让种、让养,我们不会!”我一听就蒙了,给钱都不要,这贫该咋扶?

      习总书记说:“扶贫要扶志和智。”我决定从改变人心开始,扶起志向和智慧。

      “境由心生”。首先从改变村环境抓起,我带领村干部一起,动手清扫村里的垃圾。干了三天后,村民被感动了,纷纷加入,20多天拉走100多车垃圾!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庄,村民笑了!


  • 11:05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感谢李社长的分享。下面请驻村第一书记宋瑞,给我们讲讲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如何带领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


  • 11:04

    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李杰: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在兰考、巩义等5个县托管了10万亩土地。通过全程托管服务,既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又实现了粮食的“优质优价”,达到了“人不在家,收入增加”的效果。

      去年收玉米的时候,遇到了阴雨天,部分农户的玉米长了芽、发生了霉变,而我们在荥阳市高村乡托管的30000亩玉米,采用机械化脱粒和粮食烘干技术,不但没有因为恶劣天气造成损失,反而规避了风险,确保了“粮食安全”,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党的十九大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们将继续当好土地保姆,做时代新农人,为实现“豫粮通天下”的梦想而不懈地努力!

      谢谢大家!

  • 11:00

    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李杰:

      大家好!我叫李杰,来自河南省荥阳市。

      作为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见惯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面,也见证了农民的艰苦和艰辛。我国农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碎片化比较严重,导致一家一户难以应对市场变化的困境。如何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把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抱团融入大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土地规模化、节约化的耕种。2011年,我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内的农户,统一提供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的托管服务,根据市场的需求,优化了粮食品种、栽培技术、订单销售等先进的生产要素,并开展了技术集成创新,逐步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2012年的一天,一位老农找到我问,“俺能不能加入你的合作社啊?实在是干不动了!”这个老人叫张金木,已经70多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他家里有八亩农田,老两口一年到头啊,忙忙碌碌,收入还不到13000块钱,干活也是力不从心。他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由合作社全程托管,这一年,他家的粮食收获了20800块钱。老人高兴的对我说:“真是没想到啊!土地交给你以后,我呢,也不用干活了,还多挣了7000多块呢!真是不赖啊!”

      慢慢的,那些干不了重体力活的农户和在外务工的农户,都纷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呢,针对“耕、种、管、收”的每个环节,组织项目细分、成本定价,农户除了省心、省力之外,每亩地还少花220多块钱呢,达到了“实惠看得见”的效果。我们合作社每亩地也能获得50元左右的收益,被广大农户亲切的称为“土地保姆”。


  • 10:53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感谢孙主任的分享。下面请新田种植合作社的李社长,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搭建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富裕就地生根的呢?


  • 10:52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

      曾几何时,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一般都是拆旧建新。2011年,郝堂村组织群众到乡村民宿发展较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并出台房屋改造每平方130元奖补政策,鼓励村民在老房子原有基础上改造升级。村民张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户改造的院子,房屋外观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内部设施全部现代化,门前的家庭污水池里种满了净化力强的水生植物,兼顾了美观、环保、实用。改造后的的老张家成了村里的“明星院”,村民们纷纷效仿改造房屋,如今家家户户庭院美不胜收,郝堂各具特色的农家院不仅村民住着舒心,还意外收获了大量前来参观、体验的游客。在家就把钱赚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给郝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旧貌换新颜的不仅是郝堂的环境,更是人心潜移默化的改变。如今的郝堂村,老人们坐在大树下谈天,孩子们在荷塘边读书,郝堂的过去有了传承,郝堂的未来有了希望!保住了郝堂的绿水青山,也就留住了村民的金山银山!世外桃源般的郝堂,引回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引来了城里的游客,引进了世界级的赛事,六月正是郝堂最美的季节,此刻荷花盛开,生态郝堂,梦里老家,欢迎您来走一走,看一看!

  • 10:47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省郝堂村的孙德华。前不久,郝堂承办了第十届“国际山地徒步大会”,来自全世界的一万多名徒步爱好者汇聚在这里,共同感受山水茶乡的魅力。也许会有人问,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赛事为什么放在河南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举办呢?答案,就在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中。

      或许你不敢想象,8年前的郝堂,房屋破旧,田地荒芜,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小山村。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郝堂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理念,还原梦里老家该有的模样。

      今天,我就着重给大家讲讲不砍树和不扒房的故事。过去村里穷,农闲时,村民没有收入,很多人就会去砍树、卖钱,造成了山体植被的大面积破坏,特别是到了雨季,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天,几个村民又拉着大锯在河边砍树,被路过的老党员吴相典看见了,他快步上前,用腿挡住锯,大声吼道:“你们没有粮食吃可以去我家背,但是要锯树,除非把我的腿也锯了!”这棵树保住了,全村的大树也都保住了。老吴以身护树的故事教育着后人,让保护环境的理念深植于每个郝堂人心中,现在的郝堂村林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 10:41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感谢郭教授为河南粮食增产所做的贡献。接下来,我们要给各位打开的是一幅水墨风景画,去我们的美丽乡村郝堂看一看。孙主任,请您讲一讲,咱们是如何通过生态振兴,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的?


  • 10:40

    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

      种小麦可真是个技术活啊。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典型,我们通过建立“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核心试验区→千亩技术示范区→万亩辐射带动区”的“同心圆”成果转化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来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增长了13倍多。目前,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达到9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河南小麦的连年丰收,不仅解决了全省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现在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3包方便面有1个产自河南。我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2017年,我们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共建了“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

  • 10:35

    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

      我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1953年我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为了圆我的“白面馍”梦想,高中毕业我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毕业留校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为此,我经常到试验地和农村麦田,细心观察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叫我“郭小麦”。

      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下乡看到有位农民正在麦田追肥浇水,就用这把陪伴我多年的小铲子查看了土壤墒情,测量了麦苗生长状况,告诉他怎么管理麦田,并递给他一张名片,给他说“我是河南农大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麦收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并邀请我去他家吃捞面条。

      在中国,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正因如此,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


  • 10:29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谢谢王茜。农业强起来,关键靠科技。在这方面,小麦专家郭天财最有发言权。郭教授,请您为我们讲讲您和小麦的故事吧。


  • 10:28

    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王茜:

      乡亲们富裕了,也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乡村大舞台建起来了,年纪大的跳广场舞,年轻的练瑜伽,孩子们学英文练书法,生活丰富多彩……

      据我了解,全省像我一样返乡创业的还有130多万人,我们带动了814万人就业。我希望更多的兄弟姐妹们能回家创业,在乡就业,实现一人创业致富一方,大家创业致富家乡的创业效应。

      前几天,我儿子老师打电话说,小朋友们讨论长大要干什么?别人都要去北京、上海……你儿子说,哪都不去,要留在家里,陪妈妈改变家乡!我为儿子的梦想感到骄傲!我想,这一代有我,下一代有他们的传承,我们一代一代新农人,心怀梦想,扎根故土,相信未来的农村,村民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 10:25

    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王茜:

      大家好,我是柘城县农村电商服务站的负责人王茜。四年前,我在浙江义乌做B2B国际贸易。2016年,河南省出台大力促进电商发展实施意见,鼓励在外电子商务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我辞掉月收入20000元的工作,在我们村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农村电商服务店。


      当时在村里,电商、网购还是新鲜事,店里刚开张时,村里人来逛大半天,买的也多是9.9的小物件,所以,我绰号“9块9”。记得,我开业40多天,我们有个村民曹晓建竟然提着一麻袋的零钱来店里,让我在网上给他购辆车,我又惊又喜。最终,我帮他在网上选购了一辆6万元的轿车,这也成为豫东地区网购成交的第一辆汽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信心。

      后来,我转变思路,组建电商团队,由代买到代卖。组织村民把祖辈们编吊篮的老手艺改进推广。吊篮上线第一天,销售额近11万元,我们还累计售出3万多斤胡芹和9000多盒农产品大礼包,总销售额近2500万元,看着电商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40多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回乡加入我的团队,开始做电商创业了,村里的宝妈们也开起了网店,300多名村民和贫困户更是实现了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宝妈赵娟过去连电脑都不会操作,现在经过我手把手地教,她每天可以接20多个订单,月收入达6000元。


  • 10:22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谢谢蔡书记的讲述。如今,河南的小城镇和乡村建设的越来越好,返乡创业成为热潮,王茜就是优秀返乡创业青年代表。王茜,请你讲讲,自己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吧?


  • 10:21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

      兰考有个徐场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很多村民为了生计,到上海的乐器厂打工,他们发现民族乐器市场需求很大,而做乐器最好的材料就是兰考的泡桐。

      如何挖掘泡桐的价值,让乐器制造成为徐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门路,我们各级党组织下了一番功夫,他们访专家、跑企业、找银行,在政府的帮助下,有实力的建起了工厂,有技术的开起了作坊。现在一走进徐场村,听到的是悠扬的琴声,看到的是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有做古琴的,有做琵琶的,还有做琴桌、琴弦、琴凳的,一个村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天通过电商,他们的产品配送到全国各地。徐场不但成了富裕村,还带动了周边1000多人的就业。

      就是这棵兰考老百姓心中的“救命树”,如今还成就了一个更大的产业——家具制造。我们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也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兰考,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兰考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在中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县级党委政府则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实施者。兰考的脱贫和振兴,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焦裕禄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才使我们的祖国实现了繁荣和昌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也正为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们也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10:18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

      欢迎大家来到兰考,我是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大家看到的这棵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它是我们兰考的象征,也寄托着我们对一个人的思念,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兰考历史上风沙、内涝、盐碱灾害严重,老百姓生活十分贫苦。57年前的1962年,是这里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全县36万人中有10万人外出逃荒。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焦裕禄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他把群众当亲人,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他患有肝病,却经常忍着疼痛带领大家一起去查风口,探流沙。一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兰考120多个村庄,为治理风沙,他带领群众把沙子底下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丘上,然后再种上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就这样,兰考人民用铁锹翻出了三十多万亩土地,也栽上了大片的泡桐林。我们看到的那棵树,就是焦书记当年在大风口亲手栽下的。由于劳累,他的肝病不断恶化。那时候他坐的也是这样一把藤椅,每当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就拿出茶杯盖子顶住肝部,他说这是采取的压迫止疼法,时间久了,藤椅上就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长期带病工作,焦裕禄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那一年他只有42岁。临终前,他提出:“请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他迁葬那天,全县有10万人哭着为他送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他在中学的课堂上听到焦裕禄的事迹,就感动得泣不成声。他曾为焦裕禄写过一首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饱含着浓浓的敬仰之情。2009年,他专程赶到兰考,看望焦裕禄的家人,并总结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他又把自己工作的联系点放在兰考,要求我们传承这种精神,带领兰考人民摆脱贫困。从那时起,我们开启了脱贫攻坚的历程,当时兰考有贫困人口77350人,贫困发生率是10.6%。


  • 10:12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下面,他们将从各自领域,和我们一起分享河南的乡村振兴实践。

      近年来,兰考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请今天的东道主——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为我们讲讲兰考人民是如何过上美好生活的。


  • 10:10

    故事分享会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现在进入故事分享环节,欢迎六位嘉宾走上舞台。


  • 10:06

    现场记者

      现场播放专题片《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


  • 10:02

    现场记者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