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二维码
作品首屏截图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探访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容简介)
一、直播意义
本次直播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跨越时空界限,将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及其珍藏的近3000件首次公开展示的文物,生动呈现给观众。通过直播,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商代文明的辉煌与魅力,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直播流程和规模
在流程设计上,直播团队特别制作了四组3D甲骨文模型,以“大邑商”、“妇好”、“车”、“子”四个字作为直播四个部分的主题,记者在场馆中寻找与这四个字相关的甲骨文文物或展示区域,以此起到穿针引线,增强直播互动性和趣味性的作用。通过在直播间展示四组3D甲骨文的动态模型,巧妙衔接了演播室和前方记者,着重体现甲骨文在殷墟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代表性。在内容方面,直播团队巧妙构思,利用元宇宙直播技术,将一个立体3D的妇好鴞尊呈现在出镜记者身边,寓意着带妇好鴞尊“回娘家”,为殷墟博物馆搬新家“燎锅底”,画面设计极具吸引力,也彰显了殷墟遗址的重要考古研究价值。
三、直播点设定
1.新馆入口:通过摄像机和航拍镜头展示新馆的宏伟外观及独特设计理念。
2.文物展厅:通过青铜器、陶器等从殷墟出土的文物,向大家还原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商文明。
3.车马坑展厅:通过一场甲骨文中记载的“车祸”,向观众讲述了商代马车的使用,展厅内数十个车马坑遗迹展示了马车在商代的应用和发展。
4.甲骨文展厅:通过对记载商代王子生平甲骨文的的分析,展现了甲骨文的记载功能,也让我们通过甲骨文与3000年前的商代王子产生了神奇的联系。
四、社会影响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直播,通过展现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向大众介绍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以直播的形式讲好殷商故事,传承殷商优秀传统文化。该场直播全网观看人次超20万,相关话题词阅读量超350万,让广大网友切身感受商文明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自觉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探访殷墟博物馆新馆(文字稿)
主持人王轶:大家好,我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主持人王轶。首先来看我置身的这个演播室背景。在左边的图,是被誉为建国后的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屯南甲骨,而在我的右边的图,则是来自3300多年前的亚址方尊。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回望中国考古学百年历史,殷墟是中华文明溯源的基石。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揭晓今天的主角,那就是我身后的这幅图中的博物院。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今天的直播,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探寻殷墟博物馆新馆。提到殷墟大家会想到什么?是气势恢弘的宫殿群,还是规模庞大的王陵区,抑或是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呢?1928年,世界的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的小屯村挥出了历史性的第一锹,拉开了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截至目前,考古成就可以总结为:一是基本上搞清了殷墟的总体的布局和结构。二是发现了盘庚迁殷之处的洹北商城。三是青铜器、玉器等商代文物的大量发现。四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三千年前的文字,把中国的信史向上推进了约一千年。所以,或许许多朋友的答案和我一样,提到殷墟,最先想到的就是历经千年还未磨灭的甲骨文。甲骨文一经问世,三千年一泄其密。现代的我们还能够了解三千多年前先民的生活,何其的幸运,何其震撼!可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我们今天的直播将以四组甲骨文为串联的线索,通过前方记者打探揭秘,为大家带来沉浸式的博物馆穿越之旅。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组甲骨文。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组从上到下,这是由三个甲骨文来组成的。那它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有学者认为,这三个字是中国古代商朝人对国都的美称。当然了,也欢迎大家来大象新闻APP看直播来评论,留下您的猜测,这三个字是什么?留下您的看法,看看我们谁是历史达人。好的,这个揭秘的任务也同步交给我们的前方记者梁娇娇,看看她能否帮我们找到答案。娇娇你好,我知道你现在在殷墟,来,开始。
记者梁娇娇: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们,大家好!大家可以看到,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安阳。所以,主持人你这个问题可真是问对人了。因为在安阳,目前有大量的甲骨文等待着大家去试读。在这儿可谓是一字值千金,因为你要认出来一个甲骨文,最高可是要奖励到10万元的。所以我不知道今天主持人问这个问题,有没有准备好红包呢?大家要是猜对了,一定要去找我们主持人要红包了。那么现在来说一说我手中的这三个甲骨文,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看到,它不仅是在我手上有这三个甲骨文字。大家可以看我身后的馆上,这个赶的门头也是这三个甲骨文。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呢?那现在我们就有请到了我们博物馆的讲解员,让笑言来给我们解释一下。
讲解员李笑言:好的。我们来看,这三个字其实念作“大邑商”。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就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记载。所谓商邑就是指商王朝的都城,而翼翼就是描述一种严整有序的样子。八个大字连起来,就是夸赞我们的商之都城富丽堂皇,是天下四方都应当学习的榜样。所以,在我们的史料记载当中,把位于洹河两岸的殷墟,称之为大邑商。
记者梁娇娇:那没错了,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就是殷墟博物馆的新馆了。那么今天新馆的开馆之日,我们也是请到了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宝贝了。因为说起殷墟,不仅仅有我手中的这个甲骨文,还有就是此时此刻在我们馆的正上方的,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妇好鸮尊。
讲解员李笑言:妇好鸮尊其实是商代晚期的一种青铜酒器,它是1976年由考古学者发现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的。我们所说的这个鸮呢,其实就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一种动物,叫做猫头鹰,但是它在古代可是战神的象征。
记者梁娇娇:是的。
讲解员李笑言:我们可以想像得到,我们的女将军妇好在战场上那种神勇征战的样子。
记者梁娇娇:没错。说到这个妇好鸮尊,相信大家都说了,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呢?那今天我们也采用了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科技手段,来给大家在我们的直播当中去呈现。大家可以看到,我旁边的就是妇好鸮尊了。我们现在也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妇好鸮尊整体它的形态是十分的生动传神。而且大家看到,它整体是呈一个站立鸮形。再看,我们看到它的两个下足和下垂尾处,是形成了三个点的支撑点位。其实我们看到,它整体设计是十分的构思巧妙的。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头后为盛酒器的器口处了。而在它的盖上,我们看到,还铸有一个站立的鸟,这个鸟的形态也是十分的传神。看到它整体的形态是十分的雄奇,感觉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还有,我们再转一圈看一看它的花纹,是十分的绚丽。所以整体来说,妇好鸮尊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可惜今天它不在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请它来的原因了。因为妇好鸮尊的原器,当时出土的时候,是为一对两只。但是因为它十分具有研究价值,所以现在一只收藏在咱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另外一只就收藏在咱们的河南博物院了。
那么说起这个妇好鸮尊,我们还是要看一看我们今天的殷墟博物馆了。这是我们的新馆,新馆它的整个馆体造型,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它的设计也是十分巧妙的,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造型以鼎为设计元素,四方开口,象征着我们的商文明以平和开放的胸襟与四方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并且在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兽面纹和夔龙纹的装饰,这正如馆中的文物一样,都是十分美观大方的。那么我们的殷墟博物馆位于安阳市北部,洹河北岸破土而出,形成具有殷墟文化意义和考古学文化的四方之极。馆中设有三个主题展厅和四个特展展厅,以及沉浸式的数字化体验室。全景式地为大家展现我们灿烂的青铜文明,以及商王朝的都城建制。
记者梁娇娇:没错,在这儿我要详细地给大家说一说我身后的这个馆的设计了。这个新馆,我看到它整体的设计其实是一个鼎的造型,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梁娇娇:而且它的这个颜色也是青铜器的颜色。其次就是像刚刚笑言所说到的,它的这个花纹,我们再来给大家看一看。它的花纹其实我看到是呈对称的一个分布的,这个花纹也是有讲究的。刚刚您说到是什么纹呢?
讲解员李笑言:在这个馆头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兽面纹。而兽面纹其实就是由两条夔龙拼接在一起的图案。而“大邑商”三个字旁边,我们可以看见两只夔首向上,夔尾着地的小小的夔龙。
记者梁娇娇:其实也是一种龙形,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梁娇娇:也比较契合今年的龙年。那说起殷墟,其实除了我们身后的这个馆,就是我们里面要说到的甲骨文了。那今天大家也有眼福了,因为跟着我们一起去探新馆,里面有大量的甲骨文片今天也是第一次展出。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梁娇娇:那么大家可以跟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一学甲骨文。那么说到这个甲骨文的发现,就不得不说到一百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清代的学者王懿荣是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发现了有这个细小的刻划。而这些神秘的符号,经过咱们专家的论证,发现它就是我们国家最早发现的文字,甲骨文了。所以,甲骨文的发现也是为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佐证的,是十分有价值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所以在甲骨文的保护和收藏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做出努力。那么馆中此次一次为我们展出了将近4000件文物,其中90%就是我们的安阳考古工作队的队员为大家精挑细选的青铜器精品。
记者梁娇娇:没错,其实也是我们国家的重大专题主题博物馆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梁娇娇:对。那在这儿,相信大家听到我们一番的介绍,是不是迫不及待地要进入了。但是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今天是博物馆的新馆开馆之日,我们今天也是邀请妇好鸮尊跟我们一起来回它的老家,来一起看一看。所以,不知道大家对我们身旁的这个甲骨文到底答对的有多少呢,可以让我们主持人来统计一下,找主持人领红包。那此时此刻,我要跟妇好鸮尊一起去准备了。因为我们了解到,今天新馆开馆的预约其实已经约满了,很多的游客现在正在排队等待着进入我身后的大门了。那我和妇好鸮尊也去做相关的准备了,有请我们里面的其他记者来给我们做详细的介绍。
主持人王轶:好,欢迎回到演播室,我是王轶。要不是事先知道答案,我还真的有点猜不出来“大邑商”这三个字。第一组甲骨文确实是上难度了,评论区里倒是有很多的正确答案,我们的网友真是卧虎藏龙。刚才我们通过镜头也看到,殷墟博物馆新馆像一尊方鼎一般,矗立在大地之上。那这样一个造型的设计,也反映出了鼎在殷商时期的重要性。在青铜鼎的领域,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后母戊青铜方鼎,它属于商代中兴之主商王武丁的王妃妇妌。其形制巨大、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高超的铸造技巧,也反映出了武丁治下商王朝的强盛的国力。除了后母戊鼎,还有另外一尊就叫后母辛鼎。虽然形制上要小一些,没有后母戊鼎那么大。她同样为武丁王妃的主人,却更被人们所知晓,甚至被一些网友们称为“中华第一女将”。不仅主持各种王室的典礼,而且是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战四方。除了生前的传奇人生,根据这位巾帼英雄的墓葬的发现者考古学家郑振香的介绍,她的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所以,我们才能通过陪葬的器物、甲骨文等了解她短暂但精彩的人生。那她是谁?如何称谓?甲骨文中藏着答案。今天我们来展示第二组甲骨文,我们来看看这个王妃的称谓。看上去是不是像两个大人,中间牵着一个小孩,上面还有一个扫把。再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这其实是两个字。别的就不再说了,再说我怕顺嘴就说出来了。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回答,我们在这儿能看到一些网友的评论。网友“爱吃猫的鱼”说,“喵喵喵喵”。好吧,这猫语解答咱也不知道对错。网友“爱学习的耗”说,“王妃女将,征战四方,太酷了吧!”看来这位网友的好奇心已经被拉满了。别着急,待会儿我们马上揭晓答案。另外的网友“庸人自扰”说,“这也太简单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当然是……”。我们的网友已经猜出来了,不过答案还是交给我们的前方记者海峰来公布。海峰你好!我们的观众已经猜出来了,接下来交给你了。
记者记者阮海峰:好的,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你看,我今天也拿到我的任务栏了,就是我们要解锁在我手上的这个甲骨文叫什么。那大家再跟我们的直播一起,大家来猜一猜,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在我们今天直播一开始,继续带着大家来逛逛我们的新馆。刚才已经跟大家见过面了。我们看到,现在我们的这个位置可以说是四方之极。
讲解员李笑言:正所谓我们《诗经》当中提到的“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所谓商邑就是指商王朝的都城,而翼翼就是描述一种严整有序的样子。八个大字连在一起,就是夸赞我们的商之都城富丽堂皇,是天下四方都应当学习的榜样。
记者阮海峰:学习的榜样。而且我们看到,整个我们的这个新馆,我来到这儿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的,一个词,叫庄严。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正是因为馆内所呈文物非常的多,所以它带给了我们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也让我们深受感染。
记者阮海峰:我看到其实这两天已经有很多的网友都在说,第一天的票好难约啊!其实大家也是不要放弃,我们一直约,相信肯定能约到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也相信。
记者阮海峰:你看,我们刚才说了,我们的整个展馆大概是三千多年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我看到这个有点像近代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个陶三通,它其实是用于一种排水的三通管。它和现在我们建筑的地下管道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是一件上过《国家宝藏》的明星级文物。它是用于商代从城中通向城外的排水设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商代的先民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城市规划理念。
记者阮海峰:那个时候,三千多年前,我们都已经能够想到怎么处理这个污水。
讲解员李笑言:城市的污水。
记者阮海峰:对,城市的污水的流通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那还是时不时要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这个谜题。大家在看直播的同时,也可以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个字代表了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样的一段故事。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大家了解的话可以在我们的评论区打出来。那我们继续带着大家去看一看我们新馆。其实说到商朝,其实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我们手上的这个甲骨文,我觉得更多的就是青铜器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在这边展柜当中可以看到一些多种多样、样式不同的青铜器。这里我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如果你不知道一个青铜器它的功能是什么,你猜它是酒器,90%的概率大概不会错。因为商人嗜酒,许多的青铜器都是当时的酒礼器。
记者阮海峰:那就是青铜器大多数都是礼器,饮酒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那我猜一下,我们看到这儿有一个类似勺子了,那它是不是也是……你看,我们看到这个柄,其实应该是插一个木棍,然后用来,我不知道我猜的对不对,是用来盛酒的。
讲解员李笑言:有可能是用它把盛酒器当中的酒舀到我们的分酒器当中,再用分酒器倒到我们最后的爵里面,就可以饮用了。
记者阮海峰:再给大家说一下,在商朝的时候喝酒的杯子不叫酒杯,叫爵。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其实商人是喜欢,也好喝酒。
讲解员李笑言:商人嗜酒嘛。对,我们这个时候,不管是平常的平民百姓,还是上战场打仗的英雄豪杰,无一都离不开我们的美酒。
记者阮海峰:说到爵,很多的网友也说到了,说商朝不能不提鼎。那在商朝,各种鼎也是非常的多。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正如我们刚才在前面看到过的司母戊鼎一样,这边的这个它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来看一下。在殷墟小屯宫庙区出土的一个墓葬当中,发现了两个这样的鼎,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其中因为其内壁有“司母辛”三字铭文,所以我们称之为司母辛鼎。那么经过考古学者的研究,司母辛其实就是妇好去世之后的别称。那么妇好是第23位商王武丁的配偶,在她过世之后,后人铸造了这个司母辛鼎用于祭祀她。在鼎诞生之初,其实就是我们正常煮肉的一种炊具。那么到了后来,随着青铜文明的发展,它成为了一种王权和权力的象征。
记者阮海峰:其实我们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嘛。像我们这个鼎,它有哪些,是工艺上,还是哪些历史上,哪些原因成为了可以说是国宝性的文物呢?
讲解员李笑言:也正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它首先对于王族来讲,它是商王权力的象征。而且它的铸造材料,在当时来讲也是比较稀缺的,并不像我们那些陶器一样可以信手拈来,对吧?那么我们铸造这样的一个鼎,首先材料获取不易。其次,我们在使用之上,也是在当时的祭祀仪式上,来象征我们国王的权力。
记者阮海峰:那这个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妇好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
记者阮海峰:当然了,我看还有网友说,难道只有这个鼎吗?其实除了这个鼎,记载妇好历史的东西还有非常非常多。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在后方展柜当中看到的,都是妇好墓当中的出土文物。
记者阮海峰:这些全部都是从妇好墓里出土的?
讲解员李笑言:没错。
记者阮海峰:我看我们还专门安排的有放大镜。
讲解员李笑言: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精工细刻的青蛙和象牙器的小老虎,从中的纹饰非常的细腻丰富,可以看到我们商代的手工业是十分发达的。
记者阮海峰:而且我们看到,应该我们前方那些是发簪吗?
讲解员李笑言:对。它是古人盘发髻要用到的簪子,我们称之为骨笄。我们看到,有一些形制是比较简单的,有的是形制比较丰富的。上面这个发髻的头部。
记者阮海峰:有一些标志。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有的是兽头制造起来的,工艺是比较繁琐的。
记者阮海峰:所以说我们从这个妇好墓,也发现了有很多的女性用品。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我看还有网友说,当时挖掘的时候是不是非常的辛苦,因为感觉那个发簪特别的细。然后在挖掘的过程中,如果一不小心,劲使大了,是不是会脆?
讲解员李笑言:(很)容易就会产生折断。所以说考古学也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学者在发掘的时候,除了一些洛阳铲这样的勘探工具,还有一些小的手铲,还有刷子这样的挖掘工具。我们在发掘的时候,对于不同的场景,我们要用到不同的工具,来保证我们文物保存的一个完好性。
记者阮海峰:那就是说,在我们面前这些发簪,可能就是咱们的工作人员拿着类似小刷子。
讲解员李笑言:用毛刷一点一点地给它刷出来的。
记者阮海峰:一点一点地刷出来。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不容易。我看这个有点像海螺、贝壳。
讲解员李笑言:当时我们知道,是地处中原地区,所以这些贝制的东西就尤为稀罕。那么正是因为它比较稀缺,也(作为)了当时的货币来使用。那么以贝为币,它的价值意义一直保留到今天。比如说我们现在汉字当中的“贵贱”二字,你想一下,是不是都是贝字旁?
记者阮海峰:对,它底下是个贝。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是,你不说,以前我还真没有想到。你这一说,确实,我们都有一个“贝”。其实我们可以想像,在三千多年前,在中原的腹地安阳,我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用贝壳当成货币的一个符号。其实商朝商业感觉这个雏形也已经形成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正是因为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兴盛,所以我们的商业贸易也很快地发展起来。
记者阮海峰:我们看一下,这边比较奇特,让我猜一猜,这个说实话,我看这个我以为是那种烟斗,应该肯定不是了。这些是什么呀?
讲解员李笑言:这其实也是盛酒的那个酒斗当中的一种。因为我们的酒器,我们可以看到,有大有小,长短宽窄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舀的器皿当然也是有大有小,不同的形制。
记者阮海峰:这个还是说商人好酒。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可以说好饮酒,那也代表了商朝的繁荣,人民的富足,大家的精神生活方面就是越来越丰富了,我们配上饮酒这些娱乐活动。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觉得可以从这一方面来理解。
记者阮海峰:那这些我比较了解了,一看我就知道了,这个应该是用于军事上的,是叫戈还是?
讲解员李笑言:戈。
记者阮海峰:戈。
讲解员李笑言:对,用于戈。然后下面的这个是箭族,一排箭族我们又把它称之为箭镞。大家可以想象得到,因为箭的后面这个杆是木质的。所以在三千多年风雨的洗礼当中,已经腐蚀掉了,现今只存在这些箭头供我们观赏。
记者阮海峰:那你说当时的人,我觉得这个技艺真的是特别的厉害,不仅我们可以铸造这种特别大、特别宏伟的,像我们的这些鼎,我们的一些饮酒的器具。我们还能制造特别精致的,像我们的这个发簪,我们的一些女性把玩物,包括我们看到用于军事作战的箭头,就特别小,特别细。所以我觉得,大的宏伟的我们可以,小的精细的我们还可以。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因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其实是从西方传入的。但是西方只存在锻造法,只能锻造这些兵器之类的扁平器物。但是传入我们中原之后,经过我们老祖先的改造,产生了块范铸造法,可以铸造这些中空的比较精美的青铜器,甚至在其内还有一些铭文的装饰。
记者阮海峰:刚才在直播的一开始,我给大家展示了我手上的这个字。我刚刚找到了,就在我们的旁边,终于找到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这个柜子当中展示的就是青铜器当中非常厉害的一组青铜酒器。
记者阮海峰:这个字就叫妇好,这不是一个字,大家有没有猜对?是“妇好”这两个字。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这个妇好的酒器一共出土的觚爵套数,出土了有数十套。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呢?我先要给大家补充一个小知识。一般来说,觚爵套数在九套到十套就已经是高等贵族了,那么妇好墓当中为何出土了如此大量的觚爵呢?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铭文。除了妇好之外,还有子束泉以及亚其等等其他的贵族。其实在妇好当时入葬的时候,其他的这些贵族把自己的觚爵带来作为随葬品,也随葬进了妇好的墓中。这也就是我们出土了如此之多觚爵的原因。
记者阮海峰:我看还有网友“飞翔的猪”问,我们这个饮酒的,像这个爵,还有那个杯子,像爵是男士喝的,然后杯子是女士喝的吗,这个区别。
讲解员李笑言:不是,我们的这个觚呢,它用作一种分酒器。也就是我们把加热好的、温好的酒倒入分酒器当中,再把这个分酒器当中的酒倒入我们的爵当中,爵是可以用来饮酒的。
记者阮海峰:我们可以看到,三条腿的叫爵,就是我们现在的酒杯。然后我们看到圆口圆底的,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分酒器。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我觉得其实我们摄像老师可以来我们的画面,拍一下我们旁边,这个就比较明显了,可以看出来,每个人喝酒的时候有酒杯,有分酒器。其实这个文化是一直传到现在。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能观察到,我们这个爵它的形状有的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比如说这个爵它的底是平的,而这边的爵呢,它是卵形的底。
记者阮海峰:对,这个容量更大。
讲解员李笑言:这只是一方面。那么为什么容量会有区别呢?其实是因为地位层级的不同,显示的是贵族地位的高低。像这种平底的爵,它的口沿上方有这种柱状的柱钮,它的级别是比这种卵状底、蘑菇柱钮的爵的地位要高的。
记者阮海峰:而且我看到这个大的制作得也更精细,更精美。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因为我们当时为了区分贵族的等级,不光是入葬的青铜器数量,并且在其形制上也是有所不同,从而体现出王权的尊贵。
记者阮海峰:我看那个特别有意思,那个是叫簸箕吗?
讲解员李笑言:这个其实是一个箕形器,它是用来测量容积的。
记者阮海峰:容积?
讲解员李笑言:对,容积。
记者阮海峰:哦,原来是这个用途,我还以为看着像簸箕。也欢迎大家通过我们的小程序可以进行预约,来到我们的新馆来看一看。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还是欢迎大家身临其境地来体验一下。
记者阮海峰:对,跟老馆变化特别大。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这个应该是一个井的模型吧。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这是我们殷墟刘家庄北地的一处水井复原模型。它的井深大概是达到了10米左右。可以看到,其上有井棚,井棚是防止雨水的进入。而在井下我们可以发现木质的井架和鹅卵石,它们其实是用来过滤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并且专家在水井底部的堆积当中,除了我们日常打水的器具之外,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的碎片。
记者阮海峰:是碎片?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那么为什么是青铜器的碎片呢?其实据我们的专家研究考证,是因为史书当中当时有旱灾的记载。所以专家推测,可能是由于当时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所以我们的先民把这些祭祀用的器皿打碎投入井中,来祈求来年井水的丰盈。
记者阮海峰:因为我们一直在说嘛,青铜器对于商人来说,是寓意非常重要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嘛。而且说实话,我真的特别的佩服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不仅是技艺,我们制造业,包括还懂得用鹅卵石来净化水。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我觉得真的是特别的聪明。
讲解员李笑言:对,日常生活当中,其实处处都体现着我们古代先民们的一些智慧。
记者阮海峰:我觉得特别适合我们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走进我们的新馆,感受一下我们中国三千多年前这些古人的智慧。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这面就是刚才我们在直播一开始就说了,商朝是在中心地带,周边会跟一些其他的外族进行一个融合。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这里看到的就是一个政治地理架构的示意图。中间的这个王邑就是商王办公和居住的场所,而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四土外服是商王所分封的一些诸侯所管理的这些城邦。那么到了最外侧的邦方,它虽然不在商王的直接控制之下,却是商文化依然能够影响到的区域。
记者阮海峰:可以说是等级分明非常的清晰。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阮海峰:这面还是用于军事上的,是吧?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这个展柜当中体现的是我们商王朝中央与四方的一个文化交流。就是我们殷墟本地作为晚商时期的都城,它为何能挖出北方的青铜器呢?就是因为我们当时已经产生了文化交流,或是因为战乱,或是和平的文化交流。无论如何,我们这里有他们的这些器物特征出现。比如中间的这两个就是卷首刀,左侧的这三个就是有兽首刀和环首刀。我们可以看见这个环首刀的头上,刀把上有圆环,可以把绳子穿进去系于腰上。因为北方都是游牧民族嘛,善于骑马射箭。
记者阮海峰:游牧民族,环首刀。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从它的形制特点上也可以看到,我们制造的这些工具都是非常实用的。
记者阮海峰:其实也是通过我们不同的青铜器它的制作,也能够感受到当时各个地区不同的,不管是军事还是生活,差异化的地方。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北方也好,东方也好,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特点。
记者阮海峰:我们看这边有一个地图,我们通过这个地图可以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一下商朝的范围,势力范围。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中间这三个比较密集的红线,就是我们商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疆域。而最外侧的这个黄线,其实表示的就是我们商文明的一个影响的范围。
记者阮海峰:影响的范围。那其实就像我们看到黄色的这个区域内,是曾经挖掘出来过商代的青铜器吗?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因为我们商代青铜器随着商文化的分布,是东至山东海岱,西至陕西关中,北至河北的北边和辽西地区,南至河南省南部和河北省的北部。
记者阮海峰:影响的范围还是非常广的。当然了,也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像盘庚迁都至郑州,是在现在郑州的管城区有这个商代遗址,包括在洛阳偃师也是有商代的遗址。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公元前1300年嘛,商王盘庚率领族人从山东迁徙到安阳,并在此定都255年。
记者阮海峰:所以说在安阳,我们刚才也看到了非常多的青铜器,包括像我们手上拿的这个甲骨文。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这面就是北方的一些陶俑吗?
讲解员李笑言:这个您说错了,这个是与东方交流的文化证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器物是夹粗砂宽厚唇鬲,它是鲁西南地区的典型的陶器标志。然后除此之外,在此还没有展出,就是还有一件叫做盔形器的器皿,它是用来煮盐的陶罐。那么这个东西的发现,它说明山东地区是晚商食盐重要的供应地。
记者阮海峰:我记得齐鲁是靠海,富裕,为什么呢?是因为它靠海可以煮盐。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盐在古代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
记者阮海峰:那刚才也给大家展示了,有很多的像我们的器皿,包括我们的青铜器,还有展示了甲骨文。我已经解锁了,是“妇好”。那大家有没有猜对呢?主持人,帮我们看一看大家有没有猜对。
主持人王轶:好的,欢迎回来,我是王轶。也感谢海峰给我们揭秘了这样一个“妇好”,这两个字的意思。这也是一位商朝的时候非常著名的女将军。同时今天海峰也带着我们,通过青铜器,通过陶器,让我们见到了殷商时期神秘面纱的一角。我们看到了装的酒器,还有我们的分酒器等等,还有包括居然有像我们现代人用的那个过滤水的水网一样,给水井过滤用鹅卵石,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太厉害了。所以说,有趣的这些历史故事,还有造型各异的文物,也让我们可以说是目不暇接,信息量巨大。这些文物也可以让我们开动我们的大脑去想象一下,三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商王朝的贵族、平民和百姓们,他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是商王朝强大实力的一个侧写。
在造就殷商强盛国力的各种因素当中,还有马车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助力。据不完全统计,殷商至今已经是出土了马车有上百辆,可以分为乘车,还有仪车、战车等不同的用途,以乘车居多,乘车即出行或者是田猎所乘之车。在《史记·殷本纪》引孔子的话说,“殷路车为善”,这“路车”指的就是乘车。在甲骨文中,有关马车的记载也是特别多的,有很多种的写法。那下面的这个甲骨文和马车就有关系了,来,我们看一看这个。是一个人,我们看到,下面好像有两个轮子,但是轮子好像有断开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像一个人在开着一辆车呢?这难道就是车夫吗?大家可以尽情地去猜一猜,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给我们留言。
其实在我们评论区里,今天有很多人给我们留言,像网友“老熊”说,“新馆恢弘大气,值得一探”。还有网友“赵文”说,“首次亮相,一起看。”网友“阿窗”就在问,“这门票得多少钱?”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一个小程序,微信小程序里就可以直接地进行预约,我们博物馆是免费的,免门票的。但是据刚才听海峰他们说,现在好像抢票有点难,大家一定能抢到的,相信。因为这一份历史价值,这份厚重的历史价值,真的是太值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了。
另外,说到这个车了,相信我们文化达人也很多,大家能不能认识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也让我们的记者娇娇带着我们一起去揭晓答案。娇娇,你好,我们一起去看看。
记者梁娇娇:好的,主持人,现在我已经是进到了新馆的一楼了,这是其中的一个展馆。那我手里已经拿到了这个甲骨文字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也让讲解员笑言来告诉我们。
讲解员李笑言:欢迎大家进入“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厅”。我们看到这面墙上,就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在古代的甲骨文当中记载的各个样式不同、种类不同的马车形状。
记者梁娇娇:马车的形状,也就是说它们都叫车字。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这一整面墙上都是各种制式不同的车。
记者梁娇娇:也就是说,我手里拿的这个甲骨文字,也叫车。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个字你是否能找到跟墙上的哪一个字进行对应呢?
记者梁娇娇:我们看到,商代的车字可真是很多。来,我来给大家对比一下,我发现这个好像跟我手里拿的这个甲骨文字有点像。
讲解员李笑言:我们发现,右边这个车它的形制是非常完整的。
记者梁娇娇:对。
讲解员李笑言:但是你拿的这个“车”呢。
记者梁娇娇:好像有点断裂,是吧?
讲解员李笑言:它的车轴部分出现了断裂的情况。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不要慌,我们会在稍后进行了解。
记者梁娇娇:其实我发现,一进来我就看到咱们这么多的甲骨文的车字,它其实是不是也代表了是一种传承和变革?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的商代马车制造它其实是集细木加工、金属铸造和雕刻髹漆等各种复杂的工艺为一体,也展现了我们当时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超水平。
记者梁娇娇:没错,其实随着车子的不断演变,也是对于当时的车马的演变的一种记录了,对不对?那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从殷墟当中去发掘出土的这些车马坑了。
讲解员李笑言:对,经过百余年的探索,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出车马坑90座,然后出土了马车百余辆。我们在右侧可以简单来看一下商代马车的结构形制。我们可以看到,中间这个贯穿前后的为车辕,辕前面连接的是车横,然后横左右两端有双轭。我们考古学家一般会在双轭下放清理出马的骨架。那我们再往后看,这个辕的后面与轴呈十字相交,这个轴上的是车舆,车舆是车的荷载部分,一辆马车一般是载两到三人。
记者梁娇娇:就是人要站在那上面去驾马车。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手中紧握缰绳。那么在车轴的两端,可以看见马车的车轮。
记者梁娇娇:是的。
讲解员李笑言:根据这个车轮的不同大小,其内部的辐条数量也会有不同。那么在外侧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外面套有軎来保护我们的车轴,那么軎上有孔,插入这个车匣,防止在行进之时我们的车轮脱落。
记者梁娇娇:是的,其实这就像一个螺丝一样,把它拧紧固定住。那我还有一个疑问,笑言,我发现这边它的马骨上面是有这些青绿色的小片片,这些是什么呢?
讲解员李笑言:这些其实也是一个小的青铜的,我们叫做铜泡的碎片,那么它其实就是当时马车之上的一种华丽的装饰。这个车马装饰越华丽,也象征着这个车马主人他的身份等级越高。
记者梁娇娇:明白了,其实我看到很多的车马坑里面,都有这样的青铜器,不同形状的,很多都是铜泡,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梁娇娇:那像这种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也给大家看一下。在这些展柜当中,其实就是为大家展示出来从车马坑里发掘出来的这些文物了。
讲解员李笑言:对,这些展柜当中为大家展示的,就是车马之上的一些配饰。比如说这两枚就是我们刚才见到的铜泡。而在其左侧,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名为马镳的青铜用具,这个马镳是安放在这个马的唇部的左右两侧,然后和缰绳拴在一起。这个驭马之人通过手上施力的大小,来对马下达命令,控制我们的前进方向和方式。
记者梁娇娇:其实现场我也看到了新馆是十分的贴心,这个设计大家可以看到,这应该是一比一去还原了商代的马车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可以看见这个高头大马还是十分形象的,它鼻子上呼出的热气我们好像都能够感受到。
记者梁娇娇:是的。其实我们也看到,它身上比方说这些金色的铜泡,就是以前马身上的。
讲解员李笑言:真实存在的那些装饰。因为我们的青铜器,其实刚铸造出来,它是金光闪闪的。但是随着时间,我们的土地在其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给它覆上了绿色的铜霜。
记者梁娇娇:是的。所以从还原出来的这些,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当时驾马车的那种威风,以及战马当时去驰骋沙场的时候那些壮阔的场景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梁娇娇:那我们现在走到的这边的车马坑,我注意到有三个马坑是不太一样的,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对,你的观察还是非常细致的。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右侧的这一辆车马。
记者梁娇娇:第一个。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刚才说到了,考古学家一般在这个双轭的下方清理马骨架,但清理到这一辆车的时候,却发现它不是马骨,而是清理出了两个拉车的人。这是一个双人拉车,而非马车。
记者梁娇娇:其实这也就证明了以前不仅仅有马车,还有可能会有人拉车的这个情况。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然后我们再往左看,中间的这一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车舆也好,还是车轮也好,都明显比其他的马车体型大。所以我们推测,这有可能是商代的一辆战车。
记者梁娇娇:也就是驰骋沙场的。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梁娇娇:当时是去杀敌的,可能它需要更大更稳。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的车轮更大,行进也更加的平稳,更加具有冲击力一些。
记者梁娇娇:是的。那这个好像跟别的更不一样了。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发现它的车舆呈现一种竖长方形,而不是横长方。并且这个车门开在了侧方,而非车舆的后方,这就是它的区别。所以我们推测,这有可能是商代的一种拉货车辆,货车。
记者梁娇娇: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人站的车,他可能是从后面直接上来就站着驾马车了,但是像我们看到的这边的车马坑,它是货车嘛,所以说它就是从侧门比较方便搬货,而且从侧门的话,会搬货比较的稳定。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一个点,马上就要揭晓了,就是什么?就是我手中的这个字,为什么说会成为是这样断裂的痕迹了。
讲解员李笑言:对。其实在我们商代的车马出行,是双马驾车,双车出行。那么这个车轴断裂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我们来看这一片比较有名的子央坠车甲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三行甲骨文,我们的考古学者已经将其破译出来,就是旁边。
记者梁娇娇:这已经是破译出来的。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癸巳卜,殼贞:旬无祸?”意思就是说,在癸巳这一天进行占卜,贞人殼进行提问说,“十日之内,是否会有灾祸呢?”然后王占曰,商王看了这个甲骨裂纹之后断言,“乃兹亦有祟,若称。”可能会发生灾祸。那么甲午这一天,“王往逐兕”,就是商王去追逐一种带有尖尖獠牙的野兽,因为商代的字是象形字,所以这个是一个带有利牙的动物。“小臣甾车马硪迫王车”,也就是说小臣所驾驶的车辆碰上了商王所驾驶的这个车辆,马车轧到了一个小石子,和商王的车相撞了。“子央亦坠”,这个“亦”字说明,商王也从马车上跌落了下来。这就是我们史料记载当中的第一次交通事故。
记者梁娇娇:是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不断的去破译甲骨文,我们能够更了解商代所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一些有趣的事。还有我们看到,也彰显了当时在驰骋沙场的一些事情,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对,能看到一些日常生活的图景。
记者梁娇娇:对。其实通过我们看到的这些车马坑,不仅仅是展示了当时车马的变化,并且也能够体现当时的一些,比方现在我们看到的陪葬制度,包括当时的阶级社会等级等等这些,都能够通过我们不断地对这些车马坑的发掘,并且对这些甲骨文字的破译,能够更多更了解商文明。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其实在刚开始,这个陪葬只是进行一些车马器的陪葬。到了后期,才将整车进行陪葬。
记者梁娇娇:是的。我还发现有一点,跟以前的老馆不同的是,现在我们看到整个的新馆这边的展出,其实好像更大了,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现在一共为大家展示出了23辆商代的车马。那么在后面这些打箱包装的,还未拆开的,我们是等待我们的游客来了之后,让他们亲临现场,感受一下考古发掘马车的过程。
记者梁娇娇:没错。而且我也偷偷地问了一下,咱们的考古人员因为工作比较忙,有的时候会在这儿给大家来展示,有的时候可能展示不了。所以说希望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就赶紧来这儿一睹为快吧。其实刚刚我们看到了整个里面,其实不仅仅是体现了商代的马车变化,更重要的我们也能够去感受商文明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再往前看,其实我们发现,这两边还有外展的两个车马坑,对不对?
讲解员李笑言:对。其实这个马车就是将一个完整的车马切割为了两个部分,和我们背后的画似乎是融入了一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商代这种带兵打仗作战的战争场景。
记者梁娇娇:没错。其实在这儿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的是,通过咱们博物馆的精心设计,去再现商人精于创造的智慧才干和千里驰骋的宏大图景。在这儿我们也能够不断地对我们殷墟文化,对甲骨文去传承和发扬,对不对?就在刚刚,我听见好像是妇好鸮尊对我说,一会儿它要在这儿跟他们去聊一聊,所以我必须在这儿陪它。稍后会由我们新的记者来陪同您,一起到二楼和三楼跟大家去打探新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所以,在我这部分的最后,大家有没有猜出来这个甲骨文字到底是什么呢?主持人。
主持人王轶:刚才我们确实也猜到了这个字,很多网友在猜,说这个字是“车”。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这是一起车祸。欢迎回到我们的演播室。刚才我们也看到了,真的是非常非常震撼的数十驾马车的遗迹,在上面整整齐齐地铺满着,用无声的语言留存着往日商王贵族们的生活痕迹。通过遗存制作复原的模型与保护车马遗迹时的聪明才智,也是加深了更好地保护它们这种痕迹的印象。也希望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让我们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我们三千年前的先人他们的车马展示的样式。在展示柜中,我们看到了青铜器的马车,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这也说明了马车是身份等级的一个象征。那甲骨文和金文中也有许多字,都与殷墟出土的马车结构、驾车的车饰有关。
刚才展示的有关马车的甲骨,是不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没想到的,就像这个字,居然记载的是一场车祸,那只能说确实是太形象了。那会不会它就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个追尾事故呢?只是没有进一步的记录。不知道这位小臣事后的命运如何,子央受的伤又重不重呢?
看我们的网友刚才也一直在评论,“一直看你”说,“精细的纹饰才是精华”,还有“飞翔的猪”说,“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让人太震撼了”,还有“山文”说,这个甲骨文有意思,越来越想去了。“一直看你”说,“新馆什么时候开放?”新馆什么时候开放,新馆从今天开始就全面地放开了。但是据我们刚才记者了解到,今天的票已经是抢完了,如果您想去看,可以提前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微信小程序上,提前进行订票,而且这是免费的。如果您想去看的话,一定要记得提前订票,因为现在这里太火爆了。另外,我们刚才说了,这个车断裂是因为子央发生了一起小的事故。在一些甲骨文上的记载,除了子央和武丁一起去打猎,子央还可以参与祭祀。在其生病的时候,商王也为之举行一些驱灾的祭祀,想让他恢复健康。这也可以反映出两者之间的一个紧密的关系。
除了子央,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有另外一个人的记载是非常丰富的。有学者就研究,说是推测武丁和妇好的孩子,那他是谁?学者们有哪些证据来证明他和王的关系?下面我们要展示的第四组甲骨文,也就是最后一组甲骨文的结构,是四组里最简单的。我们看上去就像一个手里可以拿着的小镜子,或者是像一个花的简笔画。那这个甲骨文和商代的王室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殷墟花园庄东地的甲骨特展,也是新馆中甲骨文最集中的一个展厅,来揭秘王子的身世之谜。海峰你好,最后一个甲骨文的答案就交给你了。
记者阮海峰:好的,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又到我们的看甲骨文答题的时候了。来,给大家展示了,这个甲骨文。刚才“妇好”我看很多人都猜对了。这个是什么?大家可以猜一猜。刚刚我们是看到了有青铜器,包括我们的车马坑,这个地方就特别的有历史感了,就到了我们的甲骨文的一个展区了。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这里是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
记者阮海峰:那我们背后的是不是给大家着重地介绍一下?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窖藏坑,我们整个展厅的甲骨大部分都是出自于这个窖藏坑里。当时考古学者在发掘这个窖藏坑的时候,在距坑口1.9米处,也就是距地表2.9米处,发现了这个窖藏坑。其中所发现的大量甲骨上所记载的史料,都是关于“子”这个主题丰富的信息。那么考虑到当时的天气因素,我们的专家将整体窖藏坑打桩装箱搬迁到室内进行清理和研究。那么子是何人?他与商人武丁和妇好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记者阮海峰:这些也是就像我们刚才看的,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挖掘的过程中非常的细致,像这个可以说是封存三千多年了,所以它的这个甲骨是不是也会质地相对来说比较脆?
讲解员李笑言:它的质地,在我们的清理过程当中,学者是非常小心翼翼地用我们的刷子,一点一点地给它刷出来的。我们的保存方面也特别的有讲究,那么这一次学者们整理出如此多的甲骨,把它拼接出来,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的艰辛。所以特别的欢迎大家来看一看我们学者的劳动成果。
记者阮海峰:这些就是我们的甲骨文了。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阮海峰: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甲骨文”三个大字。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在这个展柜当中看到的,是子祭祀大乙、祖乙以及妣庚。这个大乙就是我们开国君主成汤王的庙号,它是商王室“周祭”祀典当中的首位先王。那么什么是周祭呢?就是有规律的,我们轮番地祭祀商朝的历代先祖,我们称之为周祭。
记者阮海峰:其实可能我们大家在看甲骨文,在龟壳上看的时候可能不太了解,可能觉得比较生涩。其实看甲骨文,这个我知道,就是一定要用想象力。
讲解员李笑言:对,因为我们的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嘛。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未必就一定看不懂。那么在这一侧展柜当中展示的呢,就是子与我们的商王武丁的一个互动。你比如说这个“子肇丁璧”,它就是记录了子向商王武丁贡纳玉璧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商王武丁和子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
记者阮海峰:这面都是子跟历代的商王的一些故事或者是关系吗?
讲解员李笑言:对。你比如说这个“子作琡分卯其告丁”,它所记述的就是子卜问是否要向商王武丁报告自己制作了一件精美的玉器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能看见,事无大小,悉以卜之,然后施行。这就是我们商朝人的行事习惯。
记者阮海峰:其实这样的话,子他不是指一个人,他其实是一个官职或者是一群人。
讲解员李笑言:我们在此这个特展展厅当中的,讲的就是一个主题,一个子,他和其他的这些多子之间互动的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子其实我们特指的还是一个地位比较高的人。
记者阮海峰:地位比较高的。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阮海峰:其实我是觉得,大家可能来到我们的新馆,看到这么多甲骨文,可能一时不太理解。因为一方面是我们有咱们的文字介绍,另外是来到现场,也是可以跟我们的讲解员预约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可以和我们互动交流,我们一起来探讨和讨论甲骨卜辞当中发生的这些先王和先民们的故事。
记者阮海峰:而且我感觉,给我的感觉就是,子或者是这些先民们特别爱写日记,然后把自己的日记,通过甲骨文记录在龟壳上。
讲解员李笑言:您说的这是一方面。但其实这不算是日记,而是甲骨卜辞是否应验,我们要做一个记录。就是我们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不管是事前也好,事后也好,都要有一个完整的记录,这才是我们一个完整的甲骨卜辞所应该呈现的内容。
记者阮海峰:刚刚给大家说了,其实说实话,我没想到这个谜底揭得这么快。这个是我们刚才的甲骨文,让大家猜,大家有没有猜到呢?因为我在旁边就看到了这个甲骨文,就在我们一进门的墙上。
讲解员李笑言: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记者阮海峰:比刚才的“妇好”发现得更快。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
记者阮海峰: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讲解员李笑言:放在一起。
记者阮海峰:放在一起,这就是“子”。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阮海峰:这也是我们这个展厅的一个主题,子。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商代的贵族皆为子姓。我们在这里讲述的,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子的故事。
记者阮海峰:那就是子它其实是一个贵族的群体。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可以看到这边,你比如说多子,就是指的不止是我们所讲的这个子,他和其他的子之间,其实也有一个交流和互动。比如说我们来看右下角的这一条卜辞,“其呼子画匄马”,它讲的就是子卜问命令子画为他征集马匹之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子他也是一个爱马人士。
记者阮海峰:是不是商朝我们做什么事都爱先提前占卜一下?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事无大小,悉以卜之嘛。我刚才也提到了。那我们再来看最上面的这条卜辞,“子兴有疾”,它所记载的就是子卜问子兴的疾病状况。可以看出来,子对其他兄弟手足之间的一些关心之情。
记者阮海峰:这面我们看到,我们现在是在一个甲骨文的展区,在这面我们看到非常多的甲骨文就悬挂在我们的空中,真的是能够在这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这样的艺术设计、陈展方式也是十分的精美。
记者阮海峰:就特别的震撼。说实话,大家可能通过今天的直播感触不是那么深,但是等你真的身临其境,站在这里,我们的四周,我们的头上全部都是这些甲骨文,仿佛就有点回到三千多年前的这种感觉。
讲解员李笑言:对,身在其中,会深受感染。
记者阮海峰:深受感染,那我们现在面前也全都是子。
讲解员李笑言:祭祀的相关内容,对。因为我们“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此乃神之大节也”,这是古书当中记载的话。那我们可以看到,子的祭祀主题其实有很多,这个展板上为大家展现的就是祭祀的一个“出日”刻辞,即商人祭日之礼,我们要祭祀这个神灵。那么后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的祭祀主题。
记者阮海峰:来,我们一边走,一边带着大家去展示。其实因为我们这个展厅甲骨文的内容非常的多,所以说可能在我们今天的这场直播当中,可能没有办法一一给大家展示。所以说,也希望大家有时间,特别是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咱们的新馆。
讲解员李笑言:一起来看一看,一起来体验一下。
记者阮海峰: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让咱们的孩子们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商代的这些古人三千多年前的智慧。
讲解员李笑言:对,我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的,并不是像有些世界上的其他古老的文明,中间就没有流传下来,非常可惜。
记者阮海峰:这面我看是有很多的解释吗?
讲解员李笑言:这一方面讲的是我们的祭祀是非常有讲究的,它不能随时随地都祭祀。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祭祀时日的一些体现。我们看到旁边的这个展板里。
记者阮海峰:是时间。
讲解员李笑言:对,比如说“辛酉昃岁妣庚黑牝一”,它讲的就是在太阳偏西时分,用酒来祭祀妣庚之事。
记者阮海峰:就是古人祭祀的规格也是比较严谨的。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的时间也好,地点也好,都有所讲究。那么这个“夕用五羊”,这个“夕”跟刚才的那个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夕指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也就是傍晚。
记者阮海峰:夕用五羊。
讲解员李笑言:对,这是夜晚举行的祭祀之礼。
记者阮海峰:说实话,我真是第一次在现场看到了这么多的甲骨文。因为以前我们提到甲骨文,像孩子们可能更多的是从书本上,我们可能是从图片中、视频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了这么多的甲骨文。
讲解员李笑言:对,和三千多年前的第一手的史料面对面,那个感受肯定还是不一样的。你来猜一猜,这边的这个甲骨文是什么字呢,不知道你是否能猜得出来。
记者阮海峰:这个我觉得应该是特别的形象了,这些都是一个动物的展示了。像这个最大的,就是河南的豫,象。
讲解员李笑言:对,你能联想到河南的简称豫,证明还是知识储备十分丰富的。那下一个。
记者阮海峰:下一个我觉得应该是,看着比较凶猛,这个应该是跟我的属相一样,是属虎。
讲解员李笑言:那咱俩的属相一样,我也是属虎,没错。那我们再来猜下一个。
记者阮海峰:这个我看背上有很多的刺,是不是刺猬啊?
讲解员李笑言:这个可不是刺猬,这个称之为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猪。但是它背上之所以有毛刺,可能是当时的一种野猪。
记者阮海峰:那这边这两个我觉得应该一块看,头上这个角是往上的是公羊,就是山羊,然后第二个应该是绵羊。
讲解员李笑言:第二个你说的是对的,第二个是羊的甲骨文。但是我们的分类并没有那么的细致,第一个其实就是牛的形象,前面是牛,后面是羊,对。
记者阮海峰:其实就像我们刚刚在展厅说了,我们大家在看这个甲骨文的时候,其实是需要用想象力的。通过想象,我觉得在看这些,不知道叫说文识字形象不形象。
讲解员李笑言:可以说是这样,说文解字嘛,把这个文字,甲骨文拆解来看,我们可以猜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记者阮海峰:像我们的学者在一开始通过龟背上,去翻译或者是去解析这个甲骨文,这个工作是不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些?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我们刚开始可能只解释出来了几十个,或者说是几百个字。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们对商代的史料可以说是了解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记者阮海峰:这边我们看到了,这些甲骨文是不是会更珍贵一些,我们看都是单独进行一个摆放陈列的。
讲解员李笑言:其实这边的甲骨文也是跟前面一样吧,它们都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比如说这个“岁妣庚黑牡一”,这个牡其实是指的公牛,而牝其实才是指的我们的母牛。
记者阮海峰:来,那我们继续往前走。
讲解员李笑言:好的。
记者阮海峰:刚才我们给大家看的这些甲骨文,都是刻在龟的腹部,然后我们看到,我们看到有网友说感觉甲骨文比较生涩难懂。但是不怕,在我们的新馆还利用数字技术,特别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在龟壳上这些甲骨文的含义。
讲解员李笑言:对,你比如说正前方的这个数字化屏幕,展现的就是子参加祭祀的时候的一些生动的场景。
记者阮海峰:我觉得来到这个展厅,感触更直观了。刚才您也讲了非常多的祭祀,或者占卜的一些故事,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古文。但是我们在这里就把这些古文,通过数字化的形式,给大家一一展现,更形象,更直观。
讲解员李笑言:是的。那么在这边展现的是子在田猎之时的一些场景。而右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乐礼文化,展现的是在宴享之时,我们奏乐,也是一种礼制的体现。
记者阮海峰:可以说在这里也是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讲解员李笑言:对。
记者阮海峰:再给大家说一下,大家有没有猜对呢?我手中的这个甲骨文,大家有没有猜对?其实今天不管是我们的青铜器,还是我们的车马坑,包括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甲骨文的展区,在这里真的是仿佛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讲解员李笑言:所以我们也欢迎大家上网预订我们的门票,亲自来到我们的展厅当中体验一下。
记者阮海峰:对,也欢迎大家有时间带着家人,带着朋友,带着孩子,来到咱们的新馆一探究竟,了解咱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子”这个字大家有没有猜对呢?主持人,赶快给我们解密吧。
主持人王轶:好的,谢谢海峰,谢谢二位给我们带来的如此丰富的甲骨文的内涵,也让我们知道这个字念“子”。真的通过刚才海峰他俩的介绍,我们能够看到,有牛、羊,还有象,像这些各式各样的文字的背后,甲骨文真的是太形象了。有些甲骨文真的是让我们一下看上去,我们就知道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刚才拿的“车”那个字,我们网友就说,车断了,还有网友在下面评论说,车确实断了,俗称车祸。确确实实是这样。而且我们刚才看到,我们的海峰和记者们都在邀请大家去我们的殷墟博物馆的新馆。告诉大家一下,它开放时间是每天上午的八点半到下午的五点半,时间都是开放的,而且是全年无休。但是括弧,有特殊情况除外,肯定会有一些其他安排。就像今天,今天下午的一点就会正式开馆营业了,今天上午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下午正式地对我们的民众开放,也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去感受殷商文化的魅力。
今天我们也跟随着直播镜头到殷墟博物馆的新馆里,可以看到他们匠心独运的外观设计,还有伟大的商文明的岁月痕迹,井然有序的车马痕迹,还有记载着商王子生平的甲骨等等。像这些拍案叫绝的巧思,还有目不暇接的文物,精彩绝伦的故事,缜密合理的推理,可以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正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是在致敬殷墟九十余年的丰硕的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致敬中国考古学的百年辉煌。新馆的建成,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集中展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还有陶器等四千件出土的文物,让观众能够走进甲骨文和文献中的大邑商,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文明的魅力,也让我们进一步树立起了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自觉地守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馆开放之后,必将会激发民族的凝聚力,传承传统的磅礴的文脉,彰显我们泱泱中华。
好了,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也期待我们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殷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近千年。保护好殷墟,就是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根脉。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方。好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