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保存下来的众多古粮仓中,巴里坤的清代粮仓是保存最好的了,直到现在它仍然发挥储粮的作用。
巴里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修建规模如此大的粮仓是基于军事后勤的需要。大量的历史记载可以佐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下旨:“巴尔库尔、科布多、乌兰古木等地种地之事甚属紧要,若种地得收,则诸事俱易。”并派副都统苏尔德管理巴里坤等地屯田事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巴里坤清兵播种青稞2000石,秋天收获15070石。雍正八年(1730年),屯兵收获青稞30680石。到乾隆、嘉庆时屯垦进入高峰阶段,变单一军屯为以民屯为主、军屯为辅。多种屯田形式,使耕地面积增至近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在乾隆中后期,巴里坤就出现“仓库积粮过多”的情况。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镇西设粮务道,建仓廒储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府城南街西侧建起了八座大粮仓,每四座成一行,南北走向,两行向对。每座粮库长24米,宽11米,高6.5米,可储备粮食6000石。粮库墙厚1.5米,墙基由石头砌就,屋架是很大的圆木结构。室内地面由大圆木套作的龙骨架,其上用6厘米厚的木板铺设得平平整整。木地板不与地皮直接接触,保持室内干燥,墙体的山墙顶部和屋顶均有通风孔。加上巴里坤气候冷凉而少水分,保证了储备粮久储而不霉变。加强粮食管理一方面主要靠制度,另一方面要树立管理人员的自警意识,所以在仓廒一侧,专门修建了廒神庙。庙中供奉的廒神,一座大殿里是汉代的萧何、曹参,一座殿堂里是唐代的尉迟敬德。他们都担任过管理粮草的职务。廒神座前供桌上供放着一根粗大的鞭子,那是警戒粮食管理人员的法器,时刻提醒粮官们要秉公守法,不可做“仓老鼠”侵吞公粮。“仓老鼠”是对营私舞弊的仓库管理人员的蔑称,说他们就是盗取粮食的大老鼠。后来廒神庙被毁,但这八座粮仓一直在为官方粮食部门使用。2005年,它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性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