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这是一支来自8000多年前的笛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音乐史的发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制作比较规范,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分析可见,先民在制作时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精密的计算。这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又名杜岭二号方鼎,商代早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郑州张寨南街,该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如同锅的两个提手,暗示了器物本身的实用性。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此器形体硕大,铸工精细,采用多范分铸而成。通过观察,铸型共用范、芯20多块,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高超的冶铸水平。
“妇好”鸮(xiāo)尊: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酒器,商代晚期文物。高46.3厘米,重16千克,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新郑郑国国君大墓。通高117厘米,重64.28公斤。
壶身为椭方形,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底部两只张口吐舌、侧首回望的卷尾兽,似乎正在倾其全力承托器身。
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云纹铜禁:春秋文物。长131厘米,宽68厘米,高28厘米,重95千克,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宋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它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侈口,长颈,腹圆鼓,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叶纹,整器布满开片。
“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不但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因汝瓷稀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在民间,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之说。
传世汝官瓷,不足百件,且多为传世品,发掘器物极少。这件汝官窑完整器的出土,给全世界汝官窑传世器物的研究提供了标本。
四神云气图壁画:四神云气图壁画, 1987年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柿园汉墓的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壁画主题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
武则天金简:1982年5月,河南登封县农民屈西怀在中岳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无意中发现了一枚亮闪闪的金片,经鉴定,这是一枚武则天金简。这一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的心路历程被公诸于世。金简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曌(音同照)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在祭祀封禅(音同善)时,多有投简的传统,目前我们发现的有铜简、银简、玉简等,金简则为首次发现。
玉柄铁剑: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的墓葬,全长37厘米,其中剑柄长13厘米,剑身长24厘米。剑柄为铜芯,起到连接剑柄和剑身的作用,铜芯外镶有晶莹透亮的和田美玉和绿松石,并有精美的竹节饰纹,剑身和剑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剑身经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是由块炼法锻制而成,剑身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应当是被丝织品包裹后放入剑鞘。剑鞘则由牛皮精制而成。这把玉柄铁剑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其利用玉、铜、铁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所以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