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昊
什么是不朽?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命题之一。自文明的萌芽时期,就有人把字刻在石头上、铸在青铜器上,以此“传遗后世子孙”,寄托对超越生命的“价值”的希冀。
把时间拉近到春秋战国,中华大地上,一对“双子星”并起。两位先哲各自完成了对同一命题的论证,这是一项被后人认为不朽的事业——老子的“道”与孔子的“儒”,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根源,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煌煌巨星。他留下的著作,虽只寥寥五千言,却包罗万象;他的思想,历百代而不衰,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时光长河中与文明同行。”7月18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海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老子其人、其书、其思想,历史上研究者甚多,观点不一,其中不少颇具争议。“之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是文献中关于老子的记载少、事迹模糊;著作存世版本众多,且文本间存在不小的差异。”郭海荣解释。
相对完整的记载最早见诸《史记》。《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家乡在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境内。老子的事迹有两则,孔子问礼与出函谷关。它们与《老子》一书共同勾勒出流传至今的老子形象。
但司马迁也留下了困扰历代学者的问题。他在书中记录了流传于世的另外两种说法:一说老子是与孔子同时期的楚国人老莱子,一说老子是孔子去世129年后的周王朝太史儋。
《老子》一书同样疑云重重,除了历代认可度高的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经典版本,还存在数十种传世版本,在当代考古中又发现了郭店楚简本、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西汉竹简本等古抄本。
“其中,发现年代最早的郭店楚简本,最靠近创作源头,最接近《老子》原貌,但其与传世本及其他古抄本均有多处不同,有些文字仍然存在争议,这给了人们重新认识《老子》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辩。”郭海荣不由感叹,“‘其犹龙邪’!就像孔子说的那样,老子的一生神龙见首不见尾,只给后人留下了神秘的背影。”
老子研究需循序渐进,老子文化传承不能趑趄不前。郭海荣认为,当今,研究者们不应囿于书桌前,而应将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相统一,唤起公众对老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大的热情。
“兴文化工程”启动伊始,她就大量搜集先秦至今的老学研究著作,决心将散布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的知识梳理呈现给公众。不管是《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道德真经论》等传世老学典籍,还是《老子今注今译》《郭店楚简校读记》等今人研究成果,都被纳入课题组研究范围。“这些著作有的注重文本勘校和注译,有的侧重老学文献整理和发展研究,有的注重老子哲学思想与黄老思想发展演变研究,对我们助益颇多。”她说。
从方法上看,此前的研究多为分类研究,本次课题则更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全面展示老子生平史话、哲学思想、文化价值及后世影响,挖掘老子思想与个体内在修养、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关联。
“老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时期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哲学概念,深入探讨了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规律、治国的方略、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诸子百家乃至后世影响深远。”郭海荣说,老子的天道观、宇宙观为庄子所继承,衍生出后世的魏晋玄学;无为论发展为申韩的法家权术;无名论发展为名家辩学;军事思想启迪了《孙子兵法》问世,可谓一元百流,各为奇观。
在她看来,老子思想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托,至今仍具借鉴意义。“他对天与人内在关联的探究,被总结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其内涵正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老子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课题组还通过正史文献、民间传说、道教神话系统研究老子形象的历史演变。东汉时谶纬盛行,世人好神巫之事,老子形象在宗教和民间信仰作用下增添了神话色彩。“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便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将他由人化‘神’。”郭海荣告诉记者,鹿邑县的太清宫,其前身老子庙就建于该时期,见证了这一过程。
汉桓帝曾命边韶撰写《老子铭》,镌石立于庙前。虽然石碑未能留存至今,老子庙也毁于战火,但碑文尚存世间。“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学者们从文献中确定了石碑的存在,佐证了老子故里鹿邑悠久的历史。
时至今日,老子文化已绵延2000多年。“为何能长存于世?关键在于与时代结合,不断传承创新。”郭海荣表示,要传承好老子文化,必须在学术研究、文化资源整理、文化传播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共同发力。
她曾多次前往鹿邑、老君山、函谷关。她认为,作为老子的诞生地、司职地,河南古迹遗存丰富,应立足现实、抓住机遇。“一方面,围绕老子文化组织学术会议、打造高端学术品牌,扩大河南的话语权,提升老子文化海内外影响力;另一方面,推进洛阳、鹿邑、灵宝等地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打造老子文化超级IP,与孔子故里曲阜、道教圣地武当山等联动,策划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河南文旅持续‘出圈’。”
“古老的文化记忆,将于传承中再度鲜活起来,如一轮朗月透过历史的烟云,映照在大河之南。”郭海荣说。
人物简介
郭海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河南文学与文化研究,在各类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完成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省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多项。
专家观点
老子是轴心时代东方文明的代表性人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思想方面,“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等观念被视作“君人南面之术”。
在哲学思想方面,大智若愚、见素抱朴等观念,与儒家思想形成互补,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撑。
老子的思想被后世继承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