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门峡8月19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止,历史的长河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加清晰。8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庙底沟博物馆,试图从这片孕育了仰韶文化的土地上,探寻“何以中国”的答案。
庙底沟遗址:连接中华文明的纽带
庙底沟遗址,发现于1953年,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发源地,因其重要的考古发现,被誉为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里程碑。这里不仅丰富了仰韶文化的内涵,还将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联系完整呈现,使得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更加清晰。
庙底沟博物馆展出的彩陶制品(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2021年10月17日,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展示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副馆长张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陈列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有400多件彩陶,绝大部分出土于庙底沟遗址。这些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瑰宝,也是解读古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花瓣纹彩陶盆(央广网发 庙底沟博物馆供图)
张翼特别提到馆内的花瓣纹彩陶,并解释道:“我们沿用了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观点,认为花瓣纹中所展现的花与‘华夏’中的‘华’同音,这或许就是华夏民族名称的由来。花瓣纹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纹样中,花瓣纹尤为突出,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这种热情奔放的“华夏之花”,如冉冉升起的朝阳,照亮了中国文明的诞生之路。
孩子正在博物馆通过大屏观看“华夏之花”(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彩陶文化:探寻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庙底沟时期正处于中华文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充满童真和自然和谐的意象。张翼介绍道:“彩陶上的花瓣纹、鸟纹、鱼纹等,反映了古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文化遗存,不仅展示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为后世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物馆展出的月牙纹彩陶罐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张翼还谈道,庙底沟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农业工具和碳化果核、碳化种子等实物,证明了农业早已刻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从裴李岗文化到庙底沟时期,再到后续的发展历程,农业一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支柱,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
数字化展示:让历史“活”起来
庙底沟博物馆不仅展示了珍贵的文物,还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和3D影像等形式,让观众更生动地体验史前社会的生活场景。张翼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的展示方式,让观众能够与先民互动,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悠远。”
到访的游客正通过博物馆内的数字化设施了解展出的文物(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的建成,是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展示,也是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传承。庙底沟遗址及其文化内涵,一如绽放的花瓣,散发着中国文明的独特光芒,告诉我们“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