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走进许昌学院,青砖墙,红瓦顶,典雅的白色立柱,纵深的屋檐长廊,在这里显得格外醒目。始建于2010年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简称“农博馆”),是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创建的区域性、系统化、全景式的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农博馆共设18个室内展厅和两道室外长廊,分设22个部分,通过耧、犁、锄、耙、食盒、蓑衣、草鞋……5000余件(套)藏品全方位勾画出了近现代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6月27日上午,40余家主流融媒体记者走进许昌学院实地探访该校打造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育人新载体的具体做法。
据了解,十多年来,许昌学院积极探索,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依托这座特色博物馆,搭起了一个立德树人大平台,做成了一篇文化育人大文章。
展示+参观:再现农耕故事,感受文化印记
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迎宾厅
学校把农博馆参观学习列入新生教育第一课,同时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时政教育热点、重大节假日时间节点等举办主题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了解祖辈生存状态、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学会读懂厚重中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美德。
农博馆除服务本校师生以外,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自开馆以来,社会公众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尤其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每年参观在10万人次左右,其中不乏专程到访考察的外省有建馆意向的政府单位和有关企业,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等的有关团队或农业研究文化学者。
课程+学术:融入教学科研,打造育人高地
学校面向全校开设“农耕文化与民族复兴”校本通识课,由学生自选研修,开设13专题,以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进行“情浸式”实践教学;融入“三个课堂”,将博物馆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充分发挥农博馆育人功效。
参观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学校以农博馆为主体,打造“1+N”农耕文化主题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校8个相关学院在农博馆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农博馆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组建有农博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引导学生在讲解、辅导、撰文、编辑等服务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基础上,许昌学院还成立了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形成“古今兼融、一体双翼”的研究平台。团队成员持续深入河南省各个市县偏远农村开展田野调研,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等第一手材料。出版《中原农耕文化》(全五卷),真实反映中原地区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生活境况、工匠技艺和文化现象等。
线上+大赛:探索融媒路径,拓展育人空间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我的老家河南……”今年5月17日,在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许昌学院举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主题曲《读懂中国走河南》MV发布暨“感知农耕·读懂中国”视频展播征文活动启动仪式。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主题曲《读懂中国走河南》MV截图
近年来,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不断推进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积极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大线上宣教力度。先后开通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公众号、“豫见农博”视频号、“乡土中原”抖音号和头条号等。本次主题曲MV发布和“感知农耕·读懂中国”视频展播文化活动,是农博馆又一次集中输出精品数字传播内容,用匠心呵护农耕文化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的重要举措。
如今,农博馆已成为许昌学院对外交流与形象展示的“新窗口”、深受师生喜爱的“新地标”,学校将运用好农博馆这个有效载体,为讲好农耕故事、促进文化育人做出更大贡献。(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