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鹏飞(右)和同事在对设备进行调试。王晓 摄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日前,省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我省一批科技带头人及其成果进行表彰。本报今起推出“自立自强科技人”系列报道,展现河南科技人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高三学生朱静雯:
沈老师,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理科生,最喜欢的学科就是数学。高招考试和志愿填报近在眼前,我在专业选择上还是有些迷茫,您能跟我分享一下您的经历吗?
对话青年人
中国电科二十七所空天事业部航天系统室高级工程师沈鹏飞:
朱静雯同学,你好!我也是一名理科生,因为从小就钟情于数学,大学选择了数学专业。刚上大学时,我也曾彷徨过,因为数学本身是偏理论的,更多要求我们专攻某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但我更想把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服务国之重器和社会民生。后来,随着学习和科研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数学是基础研究的基础,也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现在国家在科研上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源就在基础研究薄弱。基础研究站得稳不稳、牢不牢,直接关系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未来。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希望我们都能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为国家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师喆 整理)
□本报记者 师喆 实习生 李明豫
对于火箭发射,点火成功的那一刻备受瞩目。
但火箭发射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相互配合,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指挥控制大厅内,发射场边,火箭每一秒的变化都牵动着无数科研保障人员的心。中国电科二十七所(以下简称“二十七所”)空天事业部航天系统室高级工程师沈鹏飞就是其中一个。
4月12日,记者在二十七所见到了正在“做实验”的沈鹏飞。
与其他专业在实验室内操作各种仪器设备不同,沈鹏飞的“实验”更多时候是在电脑上。“我们在研制软件之前,要先在电脑上进行算法的仿真实验,再以此进行方案设计。”他指着屏幕上的不同坐标轴,向记者演示不同速度精度的呈现效果。
沈鹏飞的“实验对象”,就是火箭等大型航天器。“简单地说,我是给火箭测速的人。火箭的动态速度非常快,要高精度测量它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测算位置等其他信息。”沈鹏飞说。
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无损卡尔曼滤波”等难题,掌握了国内领先的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团队研发的测量系统,可以通过发收信号实时提供目标方位、俯仰及距离和变化率信息,精确地算出火箭的飞行轨迹数据,判断火箭飞行状况。
西昌、酒泉、太原……工作10年来,沈鹏飞和团队辗转于全国各个卫星发射中心,助力完成了十数次发射任务。火箭发射后速度多少、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否在预定时间进入预定轨道、预测残骸掉落区域等信息,都离不开他和团队的努力与付出。
每次承担任务,沈鹏飞都是紧张而沉默的。“火箭发射,开弓没有回头箭。你的算法是否正确,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有效,都关系着任务是否能圆满完成。”他语速不快,但眼神格外坚毅。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鬓边已生白发。
记者随沈鹏飞登上一辆设备车,想感受一下他承担发射测量任务时的状态。
车上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内,紧密摆放着8台显示器和数台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一上车,沈鹏飞就习惯性地坐到操作席位置上,一边认真观察屏幕上的信息,一边为记者介绍,“这个是天线控制单元,你看这个电平柱状图,它越高,就说明信号越强。”
大量设备运转不停,使得车厢内温度不断升高。在屏幕前操作了不过七八分钟,汗珠就已经顺着沈鹏飞的脸颊滚落下来。
“你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真是不容易!”记者的感叹引来他连连摆手,他笑着指向车厢右侧正在安装的空调,“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这是给设备降温用的,我们还沾了设备的光呢。”
野外工作条件更艰苦,联调联试场地基本都位于人烟稀少的戈壁、山区,一个项目短则2个月,长的话要半年,沈鹏飞早已习惯。
他回忆,一次在某地执行任务时,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晚上住在集装箱式的板房中,盖着两层被子,开着电油汀取暖,依然冷得睡不着觉。他们用的水要从大缸里一点点舀出来,饭盒上都结着一层霜。
有时遇到大型任务,二三十套车载设备都需要联调联试,不同站点往往相距百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他们经常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深夜才返回住地,茫茫戈壁滩上,唯有明月繁星相伴。
同为武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同窗好友如今有不少活跃在知名互联网企业“名利双收”,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的内心是否起过波澜?
“有时候会有些羡慕,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使年纪轻轻就在专业领域做出不凡的成绩,沈鹏飞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名平凡的科研人”,他所对标的榜样,也是老一辈的测控专家们。
“现在的这些‘艰苦条件’,对于比我们大二三十岁的前辈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们现在可以乘飞机、坐高铁,而前辈们以前出去做任务,坐绿皮火车,乘汽车,再转马车,甚至还要背着设备步行。”在沈鹏飞眼中,前辈们这份对科研工作的坚守,正是他一生的职业追求。
走回办公室的路上,沈鹏飞说起今年的心愿,希望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
“国产自主可控,是每一个科研人的努力方向。”说起技术创新,他的眼中有光,“我们系统的特色之一就是高精度,未来也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下去。此外,还要让系统越来越便捷,操作人员越来越少,以前一辆车上五六个人做的工作,未来一个人就行。”
“我们一直在朝这些方向开展研究,相信不用太久就会有好消息。”春日的阳光下,他向着前方阔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