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在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鹤壁辛村遗址考古工作人员田思玥介绍了该遗址发掘的新收获。在辛村村东,清理出一片周代居址,以地穴式房址为主,近三十座,房址附近多有圆形窖藏坑。地穴式房屋主要由地面向下发掘形成的土坑,单间,多数有壁龛,其中不少为双壁龛;斜坡式门道,一侧内有灶。
房址内常见有骨料堆积、偶见有铸铜遗存,表明制骨行为可能为普遍存在各个家庭中;铸铜行为可能仅发生于个别家庭,且产品较为简单,侧重于简单的工具和车马器。铜礼器有专门的作坊区。
“本次发掘的地穴式房屋,其使用者属于辛村遗址内中下层民众,极有可能与西北一带周人相关。十分规整的窖藏坑、较深的地穴式房址,是辛村遗址范围内首次揭露的功能较为完整的一处居民点,对探讨辛村遗址内居民构成、中下层民众建筑结构提供了考古学材料。”田思玥说。
另外,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一座圆形夯土台仓储建筑,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陶窑;发掘区东南部发现有多处祭祀牛坑、骨料废气坑,西南部发现有陶范坑及烘范坑各1座;墓葬散落于整个发掘区,时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东周时期,一条横贯发掘区北部东西向人工水渠。
田思玥说,辛村传统墓地核心区发掘情况表明,西周早中期辛村遗址已有了明显的布局意识,以居住为主,偶有铸铜、制骨等手工业生产活动。随着历代卫侯墓由村内不断向外拓展,早期的规划已无法满足卫侯埋葬用地需求,进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该区域已变更为卫侯墓地,卫侯墓向外拓展,侵占了原居民点,原居民点继续东移。春秋早期,辛村遗址遭到一次大规模破坏,但遗址仍有人迹,已出现了人工水渠。
鹤壁辛村遗址最早发现于1932年,2016年以后又经过数次发掘,发现铸铜作坊、制骨作坊、普通居民点、平民墓地、卫侯公墓区等遗迹。鹤壁辛村遗址是西周重要诸侯国卫国的都城遗址,是一处集各类建筑基址、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为一体,以多层级多族属为特征的复合型大型聚落。
2022年4月,考古人员对紧邻卫侯墓地西周早期的一座灰坑(编号为H19)进行了考古发掘,收集到大量骨料、残破骨器等。发掘过程中,在H19附近还发现有数座制骨废料坑,废料数量十分庞大,据此发掘者判断该区域应有西周早期的大型骨器作坊存在,H19仅仅是骨器作坊倾倒垃圾的地点之一。
从H19出土骨料来看,该制骨作坊加工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在西周早期已具规模,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化的制骨工艺流程,选料、加工、制作等工序完备。从骨笄的形制来看,这些插杆式骨笄有商人遗风,制骨匠人可能为殷遗民。这一研究为认识西周早期制骨工艺与相关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这一制骨作坊与殷遗民密切相关,殷遗民可能参与了手工业生产,为西周早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