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作者:王禹欣
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霜降时节,凉风中寒意一重深似一重,莹澈白霜谱写出晚秋韵律,奏响秋之终章和冬之序曲。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霜降处于秋冬之交,正是秋风飒飒、寒气渐长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言:“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岁逢霜降,寒气渐长,一年的霜期也正式开始。暮秋温和的水汽凝华为六角霜花、银白霜针,为人世间点缀出一分诗意淡然。极目远眺,清寒的日月悬于高天,流风横卷万里疏云,留下澄净旷美的江天秋色。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霜降时节,豺狼等动物为过冬捕获猎物,感恩自然的馈赠;草木枝叶收敛摇落,铺就深秋的隽永;百虫开始冬眠,大地一片沉静安详。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霜降时节,芳条寒翠中点缀红叶黄菊几道、嶙峋深谷里传来清泉流响数声;天地间寒凛壮阔,秋深处无限遐思。世人怀想急景流年,在“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中寻一份乡愁,在“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中品一味闲适,在“雪莱松更绿,霜降月弥辉”中盼一缕清辉。这深邃如镜的大美秋色里,昔日喧闹都化为袅袅远烟,开阔天地涵养着人间喜乐,世人心中便常得一份安宁幸福。
正所谓“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时节,农民也迎来大秋作物最后的播种与收获。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也已扫尾,部分农地将进入冬闲时期;而南方却迎来“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等正当收割。霜降时节的农事,在乎“适时”二字:如红苕收挖,收获过早易影响作物个头产量,收获过迟则易受冻害、不易贮存;其间,还要配合浇水熏烟、耕翻施肥等技巧,尽可能减少霜降冻害。棉农力争在霜降前采摘“霜前花”,在秋日中翻晒、缝制厚衣棉被,以御冬寒。农人代代积累的经验智慧,交织成霜降时节闪烁的光彩。
壮美的秋景、丰富的物产,也孕育了内涵深远的民俗文化。霜降时节,我国各地秋叶渐红,绘就一幅五彩斑斓的瑰丽画卷;山林之间,更有“霜打菊花开”的盛茂气象,作为“延寿客”、不老草的菊花,为暮秋增添了勃勃生机。因此,人们在霜降节气登高望远、赏枫观菊、吟诗作对,极具风雅韵味。此外,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正值秋冬之交,也正是人们“贴秋膘”、食补品的好时节。这天民间有煲羊肉、吃牛肉的食俗;在许多地方,人们有吃红柿子的习俗,一则御寒保暖、补筋健骨,二则清热润肺,防止冬天唇干、流涕;山东地区的人们霜降喜食白萝卜,以下气入肺,解腹胀之围;在闽台民间,则有吃鸭肉的习惯,肉质壮实、鲜嫩肥美的鸭肉,成为润燥祛火、补充营养的餐桌佳品。
除食俗外,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一些地区也有在霜降日扫墓、祛凶的习俗。《清通礼》有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烧红的瓦片烤熟芋头,再将瓦片丢至村外,利用大火辟凶祈祥。多彩的民俗,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向往,也为清冷的霜降节气带去了数不尽的人间烟火。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在露结为霜、天色苍茫的深秋美景下,愿君在万里霜光中追寻流云新月,更在半盏暖酒中觅得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