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博物馆入口
馆内珍藏的中医典籍
商代名相伊尹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医汤药的创始人,我省就有一座伊侯山;中国历史上首位有记载的女医是咱山西人;“药王”孙思邈长期在山西行医……对中国人来说,中医司空见惯,然而,我们却不见得了解中医。日前,在省中医院山西中医博物馆里,记者仿佛打开了中医历史的“宝库”,也了解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山西中医药故事。
展品百家捐
“岐黄道业,源远流长。伏羲画卦,昭示阴阳。炎帝神农,百草始尝。本经传世,参产上党……”走进位于山西省中医院门诊综合楼22层的山西中医博物馆,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般的《山西中医颂》便跃入眼帘。
经过4年筹备建设,山西中医博物馆在2017年10月底正式开馆,2018年,博物馆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今年5月,又被评为山西省科普基地。
博物馆、院史馆占地面积共计1400平方米,分为国医源流、名医晋缘、岐黄承传、晋医荣光和物华天宝5个展厅,展品种类丰富,从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到新时期时代的黑陶罐,最早的针灸用具,唐代使用过的各式煎药锅、药碾,还有很多不同时期的中医药典籍,陈列文物共计600余件。“我们馆内大部分藏品都来自捐赠,有医院职工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物品,也有特意收集回来的,大家都想为中医文化传承和医院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山西中医博物馆馆长赵敏说,许多市民参观后,都为山西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记者注意到,每个精心布置的展厅都在为我们讲述山西中医药发展的故事。展柜内颇有年头的碾槽,是由时任省中医院院长王晞星带头捐赠的,他认为,文物只有放在博物馆里,让大家看到才更有意义。多年来,王晞星经常留意收集一些中医用具,遇见合适的就买下,博物馆里不少藏品都是他捐赠的。《本草备要》《图注本草备要》《唐氏中西医判》《王氏医案绎注》……大家捐赠的医学古籍善本也都被安置在特制的透明箱中妥善保存。
中医“宝藏”多
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医是西汉时的义姁,她是山西运城人。据《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义姁精于医术,曾为汉武帝之母王太后疗疾。“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影响深远。他的亲传弟子卫汛也是咱山西人,著有《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方》等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儿科专著。
展厅内还还原了傅山先生在大宁堂出诊的情景。只见在诊厅左侧,傅山先生正在为一名衣着朴素的妇人号脉看诊,而一旁则是一身华服的富人站着候诊。据说,傅山先生有个“怪脾气”,专爱给穷人治病,有时甚至不收诊费,他最不愿为富人“效劳”,遇到妇女求医,还要“女士优先”。
“知道这个幌子为什么是鱼的形状吗?”赵敏指着墙上一挂鱼形药幌笑问。记者几番回答错误后,赵敏终于揭开了答案,这是因为鱼的眼睛是一直睁开的,而幌子上的鱼,就是告诉大家,医生是日夜随时出诊看病的。
而这些趣事、医家传统让记者对山西与中医的渊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多了一份身为山西人的自豪感。
医德有传承
博物馆里,一块斑驳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牌匾黑底金字,写着“真传世医”。牌匾下则展有几幅照片、碑文纸拓和原平张氏十五代子孙族谱。
“这些都是通过一点碑文拓片线索寻来的。”赵敏说,在收集展品过程中,王晞星院长发现了一本“张子通先生儒医济世碑文”拓片册页,记载的就是山西原平张氏中医世家世代行医的事。工作人员几番走访,最终找到了张氏传人。
自明朝中后期,张氏一族就世世代代专攻岐黄,悬壶乡里,济世安民,如今已传承了十五代,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数百年来,张氏传人秉持着“医道济世,仁术活人”的祖训,世代行医,成为我省民间中医世家的典范。作为张氏中医世家第十五代传人,张有清非常谦虚,一再表示“世代从医的人家很多,幸运的是发现了我们家”。
根据张氏祖训,他们给穷苦人家看病常常免费,若赊账3年仍未还清,便不再追账。“非典”时期,村里药物紧张稀缺,张有清自掏腰包,花费近万元购置中医药材,免费为村民看病。他还说:“爷爷在世时,就常教育我,当大夫不能只想着挣钱,治病救人才是积德行善之举。”
得知省中医院筹建山西中医博物馆,张家人在牌匾下拍摄了一张全家福后,把这块“真传世医”的牌匾捐给了博物馆。
“趣味”初体验
开馆以来,山西中医博物馆吸引了中北大学、太原市第五中学、青年路小学等大中小学学生,以及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中医学爱好者前来参观,累计接待参观者数千人。参观者最多的一天,赵敏要讲解四趟,说得嗓子都哑了。
馆内特设的中医体验区,最受学生青睐。脉诊仪和针灸模型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脉诊仪能够模拟虚脉、滑脉、洪脉等28种不同脉象,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赵敏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孩子们每次过来,都会先摸摸仪器上的脉搏,然后再摸摸自己的脉搏,对比着脉搏的不同之处,乐在其中。针灸模型人是全面反映人体经络腧穴的模型。有些孩子想到了每天都做的眼保健操,便在模型人头上仔细寻找着攒竹穴、四白穴、睛明穴、太阳穴等穴位。有些中医专业的学生也按捺不住上手体验,只要找对穴位,模型人上对应的穴位指示灯就会亮起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让参观者在趣味体验中明白了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的手法诊病治病的,而中医药文化也就这样传递给了更多的孩子。
太原晚报 记者 魏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