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
中国古人席地而坐时,讲究先跪,再坐于自己的腿上,臀部压在脚跟处,称“跪坐”、“正坐”、“端坐”、“安坐”等。周人将跪坐确定为当时通行的社交标准,即有跪坐习惯的人才算有礼貌。
欲坐先跪,在坐的基础上直起腰,使上身和大腿成一条直线并与小腿垂直,这是跽。
琉璃跽坐人俑,战国琉璃质,共两件,一件高约1.95厘米,一件高约1.9厘米,重量相同,约1.4克,1985年平顶山叶县旧县一号楚墓出土,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两件琉璃人俑均呈跪坐姿态。双髻高耸,脑后又梳有髻;二目圆睁,高鼻阔嘴,眉须俱全;上身赤裸,露双乳,腰间系有腰带,双手下垂搭于膝前。自头顶至底部有直径约0.1厘米的透孔,应为墓主人生前所佩之物。跽坐人俑制作工艺复杂,先烧素坯,挂釉后再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器物体积微小,铸工之精细让人惊叹。
其实跪与跽有所区别,跽是一个动作,是变动坐姿,把臀部抬起,离开脚后跟,直起身子,也就是两膝着地而直起上身。只有双膝屈而接地,臀股与双足跟保持一定距离,才叫跽,换句话说,长跪为跽。
这两件琉璃跽坐人俑,是一个起身动作的定格,就像现在人们坐在椅子上,遇到长者、客人或上级到其身边讲话,便站起来对答一样,表示有礼。
本栏目每周二、周五刊播
指导单位:河南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河南日报
技术支持:北京森泰英睿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四维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设计与制作:王文析、苏一飞、翟超、赵磊、孟云涛、张辽、赵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