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1990年7月15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作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深情悼念焦裕禄同志。
时空变幻,几十年过去,焦裕禄精神如同火炬,依然蓬勃而明亮。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条“此水此山此地”的主线,一直贯穿焦裕禄的一生,无论是俊杰少年时养育他的家乡“此水此山”,还是“把泪焦桐成雨”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都与“山绿水清、百姓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
焦裕禄的家乡,“北山桑,南山桃”的故事广为流传。半个世纪前,北崮山村这幅“乡村振兴”图景就来自焦裕禄的“谋划”。
1964年春节,焦裕禄最后一次回乡探亲。他对发小,当年村里的大队支书陈壬年说,北山得绿化绿化,种桑树养蚕。在崮山上种些桃树,开了花也好看,有人会来参观,村民们也有些收入。
焦守云在书中特意提起父亲的“栽树情结”。“他对种树育林特别上心,父亲一位兰考当年的同事,至今还能载歌载舞,唱出当年植树的情景。”桐树绿,槐花白,是他对兰考未来美景的畅想,也是深埋在心底的家乡的情景再现。
“好山好水”,是远离故土的焦裕禄梦里的家园,也是少年凌云志的起点。
好山好水,少年时有“百草园”
博山焦裕禄纪念馆里,有一篇焦裕禄少年时代的作文,特别引人关注。在这篇名为《阚家泉的风景》的作文中,他用细腻优美的笔触,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家乡的“好山好水图”。在他的笔下,岳阳山、崮山和阚家泉似乎是一个标志,成了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原点。
上世纪20年代,因为家境贫寒,当地不少人家的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干农活,帮扶家里,而岳阳山和崮山便是他们常去的地方。打猪草,摘野果,撸羊角叶,下了学的孩子们呼朋引伴地去爬岳阳山。
岳阳山上的建筑群曾有七楼八阁十三殿之说,《续修博山县志》载:“岳阳山,县东南三十里,居县境中心,有九十九顶,其绝顶有神庙三院。” 现在保留的建筑有四个院落,分北阁院、后土真君院、碧霞元君院和玉皇大帝院,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院落之间错落相联。少年时代的焦裕禄在这里流连,看风景,背碑文,累了就在古井旁洗洗手,在山崖边摘点槡果、野樱桃、野葡萄。
岳阳山周围地势平坦,但山上沟岭起伏,特别是前山,陡峭如削,少年们上山也不容易,一路打林穿叶吟啸徐行,到山顶时太阳已露了头。
岳阳山主峰西侧,有齐长城。上世纪初,齐长城上还有旧风门、烽火台。西南崖下有龙门峪和箭楼遗址,其势酷似南天门。少年们坐在山顶上,观日出日落的同时,也在这里认识世界。
这里是博山与淄川的界山,横直东西长20余里,有山峰99座,被淄河、孝妇河相环抱。岳阳山东接鲁山,西连泰山,向东蜿蜒伸入淄川,群峰攒簇,逶迤相连。山上碑多、景奇、水秀,多达上百种的野生植物,最是吸引这群少年。春天,这里山花盛开,绚丽多姿,秋后叶子变红、变黄、变紫,点缀得岳阳山妖绕妩媚,而山上的枸杞、丹参、山药、何首乌、地龙、金银花等上百种中草药,更是被孩子们视为百草园、宝藏山。
焦裕禄一定在这里看到了那块碑。碑上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26日,博山县建设局发布的布告。“布告”上时任局长刘秉礼说:“岳阳山为博邑名山,向有多树蔚为森林,近数年来,牛羊䟭践樵夫斫伐以致牛山不美,若不早为保护,势必瞬为童秃,本局负有提倡保护森林之责。……发布告附近村民,该山住持人等,加意保护……仍蹈前辙任意旦旦者,一经捉获,准即扭送来局送县究办。决不宽贷。仰各周知,切切此布。”
这份早年的“护林公告”,一定深深地影响了少年时代的焦裕禄。从此,植树造林成了他心里抹不去的情结。
群山回响,这里有位追风少年
在岳阳山上,焦裕禄跟小伙伴们寻野果,拓印碑文,累了就在山林间歇歇脚。他们甚至还在古庙里探险,古庙林立的山顶,对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老先生曾登过岳阳山,撰写的《岳阳山后土殿摹缘疏》一文广为流传,传说他的许多神狐鬼怪小说就取自岳阳山的风景和这里的一些民间传说。焦裕禄一定也是读过的吧!那些石碑太有趣了,最早的一块石碑为明嘉靖十五年立,上面刻着《重修岳阳山庙记》。从清初到民国再到他们生活的时代,上面记录的一切都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他们会细细揣摩上面记录的故事,也会攀比着在上面寻找自家长辈的名字。
一块立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8月19日的石碑,一定让少年的焦裕禄特别骄傲,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有一个名字特别让他兴奋。“焦念礼是焦裕禄的祖父,那天他跟一群乡亲在这里捐钱立石碑,重修古庙。”
那是焦裕禄出生的第三天,家里添丁,老人高兴,痛快地捐钱一千。这位乐善好施的老人,一生勤勉,在村里做了不少善事。这也深深地影响了焦裕禄。
岳阳山上奇岫的山林,林立的古建筑群,深深地吸引了少年们。这里,也成了他们认识世界的学堂。人们说,在这里,晴日“东边观日出,西边可望岱(岱:指泰山)”,《博山乡土志》记有:“极目西南见有黑云拂地是为泰山,开其东窗日出东海的景观更可远远望见。”
孩子们一定早早地就爬上山看过日出,也一起辨识过哪座山是泰山,哪条河是黄河。胸有沟壑,心有乾坤,眼前看到的便是万千世界。即使境况再难,家境再艰,少年不安的心也会在这里沉淀下来,心境开阔后的坚定和柔韧塑造了一个日后能成长为英雄的焦裕禄。
“焦裕禄一辈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坚韧不拔,这样的性格与家乡是密不可分的,故乡的山水和人文让他有地方思考,有认识自然和世界的能力和学识。”这在焦裕禄的作文和自述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家乡的“好山好水”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烙印在心的情怀。
岳阳山顶峰还有一条人工修凿的四五十米长的洞,累了,孩子们会在洞里休息一下,偶尔也会捉捉迷藏。这里洞中有洞,洞里还有石炕、石凳、石桌,也有旱牢、水牢。传说道士杨正秀曾在岳阳山下的朝阳洞里炼丹、造假元宝。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笑声在群山回响。
在险峻出名的岳阳山上,少年焦裕禄乐此不疲,他疯狂地在这里汲取知识。拓印碑文是多么有趣的事啊。观音阁南门石匾上乾隆年间孙以宣执笔的“峻极于天”题字,苍劲有力,更是吸引着少年们的目光。少年焦裕禄也许就是在这里萌生了走出家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的想法。
千秋寸心,他的故事传唱百年
少年焦裕禄志向远大。这位村民口中“不笑不说话”的温和少年,深受齐鲁文化、博山孝文化和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自小尊老爱幼、善良真诚。天资聪颖的他,多才多艺,八岁入学后,聪敏的他不仅门门功课优秀,而且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尤其擅长写作。他在作文中写:“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
家乡的好山好水哺育了焦裕禄,也让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走到哪里,他都不忘保护当地的好山好水。岳阳山上那块当年博山县建设局立的“护林碑”告示,就解释了焦裕禄为什么对植树造林有深深的情结。
北崮山村当年大队支书陈壬年回忆1964年春节焦裕禄回乡探亲时的场景。“那年他来我家串门,在门外,他就喊我的名字。我看他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旧袄。我说他你咋穿成这样,他说咱们干活出力的不就是这样。”陈壬年说,焦裕禄在他家坐了一个多小时,两人聊得最多的就是山村绿化。
焦裕禄一直念念不忘少年时爬过的山,岳阳山和崮山一再提及,他给陈壬年支招,北山(岳阳山)光秃秃的得绿化绿化,崮山上也要种些桃树。
岳阳山上要多种桑树。他再三鼓励陈壬年在村里发展副业,栽桑养蚕,说“40多天就摘茧”。陈壬年听从了焦裕禄的建议,号召村民在岳阳山上广种桑树,发展养蚕业。直到如今,岳阳山上的桑树还长得特别好,树上的桑葚又大又甜,收获的季节,很多人会来采摘。
北崮山村东南侧的崮山上,现在依然随处可见当年栽种的桃树。每年春天,这里桃花盛开,游人如织。小山村里,到处都是少年焦裕禄的影子。焦裕禄的名字和他的故事为人称道。北崮山村80岁的齐善英,开口就唱焦裕禄的歌。85岁的郑贵成说“焦裕禄是人民的好书记”。72岁的村民孟兆明还记得焦裕禄最后一次回家乡的样子。
那年冬天,10岁左右的孟兆明去小卖部买东西,刚走到小卖部门口,迎面走出来一位高大的男子。“他带着两个小闺女,从小卖部走出来。小卖部的人说,那是焦裕禄,是个大干部。”孟兆明说,他愣怔了半天,怎么也不敢相信,做了“大干部”的焦裕禄竟然穿着一件打满了补丁的半大蓝棉袄。
那天,焦裕禄带孩子买了本子和铅笔,出门时还冲孟兆明笑了笑,随和亲切。焦裕禄去世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再回忆起那段往事,孟兆明感慨万千,说话哽咽。
后来,村里开始建焦裕禄纪念馆,附近的村民都自发地来这里义务劳动,工人们下班了也不忘给这里带一些砖瓦。
一位村民说,自家祖父跟焦裕禄是发小,常跟他们说起焦裕禄的故事。村西头早年有一棵大槐树,祖父有事没事就去那里转转,回来时总说,当年,焦裕禄当民兵时,经常在大槐树下练刺杀。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离开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小山村里,每一个人心里都装着焦裕禄。焦裕禄的故事,更是成为北崮山村的村史村志。街头巷尾,房前屋后,都有焦裕禄的警言警句。
千秋一寸心。他已走了58年,家乡依然传唱着他的故事。群山回响,看,他身后,有一群追光少年。
记者 董振霞 李可孝 刘淼 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