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

2022年06月06日07:06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五集专题片《共产党人》

  【字幕】谨以此片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第一集 燎原

  【解说】这张年久发黄的照片拍摄于1923年,上面浸染的血迹,现在仍然依稀可见。

  照片上的这个人叫高斌,原京汉铁路郑州分工会的委员长。98年前,临终前的高斌将这张照片交给妻子和女儿,嘱咐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活着。”

  【高斌烈士的女儿高玉霞生前生活照】

  那是多亲、多爱啊,多亲(的父亲)啊,那不是说走就走了。

  【高斌烈士的外孙刘志明】

  我的外祖父高斌,是买不起怀表的,组织上为了成立总工会统一行动,所以说给他们配发了这块怀表,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照相馆,所以说留下了他这一生中的唯一的一个形象(照片)。

  【解说】1923年2月1日,为了保护铁路工人权益,高斌冲破反动军阀的阻拦,跃上主席台大声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

  3天后,按照总工会的指示,高斌下达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命令。很快,高斌被捕入狱。

  【高斌烈士的外孙刘志明】

  在牢里呢,我的外祖父坚决不答应复工的时候,军阀呢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因为他的思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熏陶,有自己的理想,所以说,他从一个平凡的工人,成为一个优秀的带头人。

  【解说】就在高斌被捕的2年前,1921年的春天,一位教书先生悄悄来到了郑州。这个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解说】对于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感受到百年前的中原大地,那时的河南民众生活在一个土匪遍地、战乱和饥荒频仍的世界,无数百姓在乱世中蝼蚁般死去,活下去成为人们最大的愿望。人们渴望改变这地狱般的图景。

  李大钊的到来,让大家知道了一个新名词——马克思主义。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守四】

  李大钊在讲学的时候形象地说:‘工’字下边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前途远大。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要建设一个好的中国。

  【解说】李大钊在郑州工人夜校的这次授课,唤醒了在场的高斌和工友们埋藏于内心的能量,撒播下河南工人运动的革命火种。

  【字幕:中国上海市】

  【解说】几个月后的1921年7月23日,一个由50多名党员组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解说】在共产国际的指挥下,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是在城市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

  【字幕:1921年12月 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成立】

  【电影现场】

  【解说】1923年2月7日,吴佩孚下令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高斌与罢工领袖林祥谦、施洋和数十名工人被迫害致死。

  【字幕:河南省 郑州市】

  【解说】1971年重建的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是新中国最年轻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郑州地标性建筑。如今,高斌烈士的雕像就矗立在展厅内,那张染血的遗照也成了纪念馆的重要珍藏。

  英雄的鲜血和身躯铸成的时代,谱写的是一首唱不完的信仰之歌。

  【解说】离郑州火车站不远的这片小区,是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家属院。

  今年56岁的铁路局员工马继民就住在这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爷爷是杨靖宇。

  【杨靖宇烈士的孙子马继民】

  我妈妈经常教育我们说,你们的爷爷就是吃着草根树皮和抗联战士们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解说】鲜为人知的是,杨靖宇的真实姓名叫马尚德。

  【解说】1905年出生在确山县李湾村一户农民家庭的马尚德,勤奋好学。18岁就考入了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年轻的马尚德经常秘密地参加革命活动,受新思想的熏陶,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解说】1927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如火如荼之时,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公然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工农积极分子被逮捕被杀害,中原大地一片白色恐怖。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河南党组织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全省组织暴动。

  【解说】正是在这一时期,受党组织派遣,刚刚入党不久的马尚德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省确山县,推动农民运动,被推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

  【解说】马尚德和豫东南特委李鸣岐、张家铎等人一起,经过周密部署和准备,正着手谋划一个大手笔。

  【解说】1927年11月1日凌晨。突然,清脆的枪声在确山县刘店镇上空响起。确山刘店秋收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南领导农民暴动的枪声,河南的土地革命开始了。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宋伦】

  马尚德任总指挥,接着在刘店一带镇压土豪劣绅。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薛庆超】

  高举武装起义的旗帜,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人民军队,这样的历史开端。可以说在中原大地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解说】从马尚德领导发动的确山刘店农民起义开始,几年时间,共产党领导河南人民共发动30多次武装暴动,河南土地革命的火种被一片片点燃,渐成燎原之势。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守四】

  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同当时崇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走议会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划清了界限,令人耳目一新,这样就吸引了许多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他们意识到,要救中国,要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就要选择相信共产党、加入共产党。

  【解说】后来,马尚德被党组织秘密派往东北从事地下斗争。为了隐蔽身份,他有了一个全新的化名:杨靖宇。

  【解说】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把杨靖宇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

  杨靖宇烈士曾留下这样的话,“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每一位革命先烈,都是播火的人。

  【婴儿啼哭声】

  【解说】1931年8月,开封的一处民房内,一个婴儿降生了。看着襁褓中的儿子,年轻的妈妈杨斯萍悲喜交加。丈夫曾斯廷刚刚牺牲3个月,他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

  【解说】这一年春节的前夕,人们正忙着买灶糖,送灶神爷。

  【解说】开封鼓楼南侧的同福客栈,一对读书人模样的年轻夫妇前来投宿。丈夫曾斯廷,从莫斯科学习回国的年轻共产党员,与妻子杨斯萍,刚刚新婚不久。他们受党中央派遣,前来恢复被敌人破坏的河南省委。

  【解说】然而,曾斯廷担任省委书记仅仅一个多月,就被叛徒出卖,不幸落入敌人手中。

  5月9日,曾斯廷与3名河南省委、开封市委领导人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枪杀。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路海江】

  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河南省委组织被破坏高达32次之多,在省委领导成员当中有26位同志被捕,其中13人惨遭敌人的杀害。

  【解说】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河南党组织,为了探索革命道路,多次遭到破坏,付出了惨痛代价。

  【解说】丈夫的壮烈牺牲,并不能动摇杨斯萍对革命的信念。她把不满周岁的孩子托付给一位老乡,自己继续坚持斗争,先后担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兼妇女部长等职。

  【解说】1932年夏,历经艰难的河南省委机关又遭敌人破坏,杨斯萍和省委书记吉国桢等人在郑州被捕,关押在开封绥靖公署军法处监狱,这里正是她丈夫曾斯廷一年前关押和牺牲的地方。

  囚室内,杨斯萍十分思念丈夫和刚满周岁的爱子,想起了战友和未竟的事业,她写道:

  “自信意无邪,炎日云遮,俱焚玉石总可嗟。微志未酬身便死,如此年华”。

  【解说】1932年8月20日,杨斯萍与其他14位共产党人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张深溪】

  这些人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官,究竟为了什么呢?只有一种解释,为了信仰。

  【解说】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白色恐怖下,无数共产党人始终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在亲友家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承受着与家人没有归期的离别,这一别,隔着的就是生与死。穿过历史的尘雾,我们看到的是共产党人用生命守护的信仰和初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中原大地始终不曾熄灭。

  【字幕:陕西省西安市】

  【全国著名军史专家卢振国】

  这个怎么保存下来的呢?这是郭述申保存下来的,这是吴焕先军政委,都是在两当县照的。

  【解说】1935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到甘肃两当县时,时任红二十五军政委的吴焕先敲开一家照相馆的门,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

  【解说】此前不久,正是这位年轻的军政委审时度势,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

  【全国著名军史专家 卢振国】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他是独当一面,英勇善战。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宋伦】

  红二十五军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被毛泽东称为“中央红军的向导”,是红军北上的先锋。

  【解说】1907年,吴焕先出生于河南新县箭厂河乡一个颇为殷实的地主家庭。16岁时,前往湖北读书,当他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时,年轻的吴焕先,内心受到震动。回来后,他在祠堂里张贴马克思画像,告诉家人:这个大胡子是马克思,他可以救中国。

  革命先从自身开始,为让大家信服共产党“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吴焕先找来自家的佃户和债主,当面把地契和债券全部烧掉。很快,受吴焕先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浪潮之中。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吴焕先等先烈建立起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解说】如今,吴焕先的继孙吴保持依然生活在这里。

  【解说】在吴保持的家里,保存着一把吴焕先曾用过的大砍刀,刀上的斑斑痕迹,深深地铭记着那段残酷岁月中难以磨灭的苦难与荣光。

  【吴焕先烈士的继孙吴保持】

  黄麻起义失败之后,焕先爷爷去打游击了,清乡团趁这个时候,到我们家把我曾祖父、大爷爷、二爷爷,一家六口残忍地杀害了。

  【解说】当年,散尽家产的吴焕先外出革命,留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只能乞讨为生。

  听说部队缺少军粮,母亲决意让儿媳曹干先将二人乞讨积攒下来的一袋“百家粮”送到了部队。因为吴焕先忙于指挥作战,夫妻俩竟没能见上一面。忍饥挨饿的曹干先在回来的路上,耗尽最后一口气力,嘴含野菜,倒在了荒郊野地。而此时,她已怀有四个月身孕。

  几个月后,为躲避敌人搜捕,母亲陈氏藏进了自家的夹墙里,最后竟被活活困死在里面。

  【字幕:甘肃省泾川县】

  【解说】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渡河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这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年轻的共产党员吴焕先壮烈牺牲,年仅28岁。而此时他带领的红25军即将到达陕北,完成长征。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张深溪】

  这些人对共产主义充满了自信,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对新中国充满了自信,他们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新中国一定能够建立。

  【解说】吴焕先故居向北2公里,有一块30平方米的水田,就在这里,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反动派残忍杀害,平均每平方米倒下10名烈士,老百姓称之为“红田”。

  当时人口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近5.5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丰碑”。

  大别山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加革命,近百万人英勇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中原儿女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古老的中原大地,才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专题片《共产党人》

  第二集 《拂晓》

  【序】

  【解说】1936年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初到陕北,红军战士们守纪律、爱唱歌的特点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战士“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给斯诺留下深刻印象的这首歌,就是红二十五军最先唱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34年,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长征。到达陕北后,刘华清和战友共同改编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经典红色歌曲。它唱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被一代代中国人传唱至今。

  出本集片名:《拂晓》

  【书信朗诵】“别离才仅三天,好像已经三月了……我不愿写出这种情思,生怕引动你的更加浓厚的惦念之情……一个人的影子,自早至晚怎么样也排遣不开!”

  【解说】这封1941年的书信,是共产党人彭雪枫写给新婚妻子林颖的第一封信。婚后三天,他们就因为革命而分开,之后三年的大多数时间,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了解彼此的情况。87封家书,见证了这对恋人烽火中的坚贞爱情。

  【书信朗诵】“忽然忆起李白的两句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解说】钢铁男儿也有柔骨情长。林颖怀孕时,恰逢战事紧张,彭雪枫一边与敌人战斗周旋,一边为妻儿的平安担忧。

  【书信朗诵】“在异常紧张的时日中,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以至焦愁着你以及那尚未出世的或者业已出世的孩子!”

  【解说】三年前,也就是1938年2月,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的彭雪枫抵达河南省确山县竹沟,成立了竹沟军政教导大队。

  【采访】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 鲁金亮

  通过扩大竹沟军政教导大队、举办党训班、军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党政军骨干。

  【解说】彭雪枫先后创办的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被称为彭雪枫的“三件宝”。在豫皖苏边区主持抗战时,成为宣传抗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有力武器。

  【采访】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冯聚才

  他在创办这个剧团以后,他认为可以排一些小话剧,宣传和教育人民。拂晓,就是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候。用这个报纸作为一个思想阵地,发动人民群众。

  【采访】刘波 军史专家 国防大学教授 彭雪枫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最大的贡献我觉得就是缔造了新四军的第四师。他带领着第四师的种子,从竹沟出发,再下来就是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淮北的老百姓,今天还流传着一首歌颂彭雪枫的歌:彭雪枫,到路东,好似桃花遍地红。扛起扁担拿起枪,跟着雪枫闹革命。

  【《游击队歌》音乐起】

  【解说】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歌》,是作曲家贺绿汀在听完彭雪枫作的游击队战术报告后一气呵成的。歌曲旋律轻松流畅,歌词生动活泼,很快传唱全国。

  【解说】一朝走上战场,彭雪枫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时代的爱情,早已超越一人一家。【书信朗诵】十几天以来,我们过的是昼伏夜出生活……爬山涉水,淮河已经来往渡了三次……到处都是敌寇的烽烟……

  【解说】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同期】彭小枫:

  我母亲正怀有身孕,告诉她以后,怕她悲伤过度,影响孩子的分娩。用电报,告诉她前线取得胜利了,这个时候电报的署名仍然是彭雪枫。好像我父亲依然在指挥战斗。

  【解说】1945年2月2日,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公布于世。一时间,上万名群众自发赶来,送别彭雪枫。

  【同期】新四军老战士

  路两边都是摆的桌子,上面放三样东西:一碗清水、一面镜子、三炷香,就表明彭师长清如水、明如镜。

  【解说】毛泽东写了一生中最长的一副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解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竹沟,更是一个英雄成长的沃土。

  【同期】王国华的儿子王雷生:

  他生在1890年。那个时候中国饱受外来列强的凌辱和欺压。他立志要让穷人吃饱饭。

  【解说】王国华,曾任豫南新四军老八团的政治委员,是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并参与建立了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游击根据地。

  【解说】1933年,担任中共河南省工委巡视员的王国华,作为河南省农民代表参加了中华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同期】王国华的儿子王雷生:

  朱德总司令教给我父亲一个道理,把游击队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在那里打游击。

  【解说】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此时王国华正在中央苏区,他几次向中央请求,回到河南坚持武装斗争。【同期】王国华的儿子王雷生

  在他走的前后,蒋介石下了一个文件,三千大洋买王国华的人头。布告贴的到处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继续联络党员,他联络了12个党员。

  【解说】在那个白色恐怖肆虐的年代,为了发动群众,王国华乔装打扮,来到百姓中间。当地群众称他为“王老汉”。

  【同期】王国华的儿子王雷生

  他化妆了很多,叫花子要饭的、给人家出殡抬轿的、烧窑匠,七十二行他干得差不多了。就这种情况下,他隐蔽自己,然后发展组织。

  【解说】以王国华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确山附近不断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王老汉也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现场】王国华的儿子王雷生:

  这张狼皮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是老爷子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当地老百姓怕我父亲受凉,专门给他剥下来这么一张狼皮。我每次来看到这个时候就回想,老爷子和当地人民的鱼水情,感情是多么深厚。【解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员王国华领导的队伍,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这是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和那个时代一切革命力量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

  【同期】王国华的儿子王雷生:

  我父亲他始终坚持把革命的根子扎在群众当中。临终前,他给我们孩子们留下的遗言,有这么几句话:一句话要相信革命相信党。再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家乡人民。

  【采访】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教授 董振华

  我们共产党人带着人民革命,实际上都是为了人民。我们只有和人民在一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采访】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 教授 戴焰军

  我们党来自人民,党员身上首先体现着人民性的一方面。它同时它又是人民性的一种升华,它又是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这种特质的一种体现。

  【解说】1938年,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决定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局机关设在确山县竹沟镇。

  1939年1月,受党中央委派,刘少奇来到了竹沟镇,着手组建中原局机关。【解说】1939年11月,河南党员由抗战初期的100多人发展壮大到1.6万人。大批青年在这里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发动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刘少奇意识到,要让这些新党员成为人民解放事业合格的先锋战士,必须完善自我思想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中国革命才能胜利。

  【采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 薛庆超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非常需要共产党人从过去那种长期的白色恐怖,那种隐蔽状态站出来,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前列。而且当时大批的新党员还需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教育。

  【解说】很快,就在竹沟的油灯下,刘少奇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文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初稿。【采访】著名党史专家薛庆超核心内容实际是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广大党员,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使自己一个成为完全彻底的共产党人。

  【采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吴志远

  80多年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是我们提高党性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文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

  【解说】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迅速打开了河南等地敌后抗日斗争的新局面。竹沟,这个偏远的小镇,被刘少奇誉为中原地区“革命摇篮”和“小延安”。【同期】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

  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从此竹沟就是小延安的美誉传遍了全国。

  【解说】抗战初期,“小延安”竹沟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进步青年来到这里投身革命。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先后从竹沟派出4800多人东进南下,发展壮大为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等多支主力部队,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竹沟,成为新四军发展的重要基地。

  【字幕】河南省辉县市

  【解说】1955年拍摄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剧中手持双枪、令鬼子闻风丧胆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是中国电影塑造的经典角色。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原型就是辉县籍抗日英雄郭兴。

  【解说】与电影中自带光环的英雄不同,当年郭兴第一次报名参加八路军时,却被拒绝了。【同期】原北疆军区司令员 郭兴:(生前视频)那个指导员要人家不要我,为什么不要我?嫌我个子小。那个指导员说你看看小弟弟你还没有枪高呢,你打日本你跑不动。说你不要参加了,你明年长大了再参加。

  【解说】但是,铁了心的郭兴不肯放弃,跟着队伍走了两天三夜,脚上的鞋都走烂了。部队首长只好把他留下。郭兴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现场】郭兴战友桑景兰我身后这个大殿,就是当年郭兴的抗战指挥部。他就一直在这个指挥部里头,指挥咱们游击队作战。

  【采访】郭兴战友桑景兰

  郭兴在那里跟着皮定均的部队。到那里有一年多两年,看他可以,皮定均给他分了三个人叫他下来底下搞游击队。

  【解说】不久,郭兴又接到了新的任务,部队要他牵头组织一支敌后武工队,到豫北平原一带参加抗日。郭兴首先想到就是发动群众,不到半年时间,这支敌后武工队由最初的3人就发展到40多人。【采访】郭兴战友 桑景兰1945年日本快投降的时候,全民抗战。小孩儿是儿童团,青年人是民兵,壮年人是自卫队,老年人是老年班,妇女叫妇救会。【解说】郭兴的传奇故事是敌后抗战的缩影。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村到一个乡,抗战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采访】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吴志远

  党深入敌后,尊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原本国民政府瞧不上眼的一个一个农民、工人、小手工业者,使他们成为一个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先进个人。因此我说,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说】在抗日战争中,河南人民先后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10多万子弟兵,其中2万多人为国捐躯,先后建立了90多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中原人民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采访】原北疆军区司令员 郭兴抗日战争我们国家死这么多人,流多少血?就是一寸山河,解放一寸山河,都是拿血解放过来的。

  【现场同期】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讲解员 刘春华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普通盖房子的砖头。可是1974年,在转移周边散岗烈士墓的时候,当时被发现枕在烈士头下的砖头。因为战争打得很激烈,很多战士他们在牺牲以后,甚至来不及掩埋。就把名字刻在砖头上,枕在头下,用来辨明身份用的。可以说一块青砖,一忠魂……

  【同期】李玉甲烈士后人 毕务刚

  今天我是过来看望我的舅舅李玉甲烈士。舅舅大概二十岁左右就入伍参军。二十五岁就牺牲了。

  【解说】七十多年前,烈士李玉甲的父母把家中唯一的儿子送上了战场。年仅25岁的李玉甲牺牲在淮海战役中。李玉甲烈士的遗骸一直没能找到,这也成了烈士母亲的一块心病。【同期】李玉甲烈士后人 毕务刚

  我对我舅舅的记忆都是通过我姥姥。我姥姥就有一个儿子,有五个女儿。在我舅舅牺牲以后,我姥姥是非常伤心。【解说】在各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从山东威海到河南陈官庄,历经七年,辗转780多公里,终于在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找到了李玉甲的名字。

  【同期】李玉甲烈士后人

  舅舅,这次带你一起回我们的老家。

  【同期】李玉甲烈士后人 毕务刚

  这次过来,我们还想在这边找到一些跟我舅舅相关的(物品)。比如说战斗的地方,我们想去准备一些土(带回去)。

  【现场】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讲解员 刘春华

  尽管咱们记载的有7291位烈士,但是咱们烈士陵园仅有埋葬的2342位。其他那些烈士可以说找不到尸骨,只留下名字。

  【解说】李玉甲的名字留了下来,这也让他的亲人能幸运地找到他。与李玉甲一同被安葬的还有他上千名的战友,他们都是从普通群众中走来,为了新中国的事业不畏艰险、甘愿牺牲自己。

  【解说】淮海战役期间,每一个解放军战士背后,就有9个来自解放区的支前民工源源不断地把粮食等物资送到前线。陈毅元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采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吴志远

  当听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苏联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在日记本上激动地写下: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除了我们60万正规军之外,我们还有数百万支前的民工,他们拖家带口,推着小推车向前线送去了近三亿斤的粮食。

  【采访】著名党史专家薛庆超:

  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是全体人民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为人民军队提供一切后勤物资保障,这样一场空前的、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所以,人民战争以人民的胜利而告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画面资料:开国大典】【解说】1949年9月30日,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镌刻下了历史: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解说】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三千万中原儿女终于翻身解放,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原大地的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专题片《共产党人》

  第三集 燃 情

  【采访】周学田 抗美援朝特等功臣

  我们团长对我说,咱去迎接祖国亲人慰问团。你是河南人,常香玉也是河南人,派你去给常香玉当贴身卫士,最合适的人选。

  【解说】

  1953年3月,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来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指战员进行了近半年的慰问演出。

  【采访】周学田 抗美援朝特等功臣

  常香玉这位同志,她不怕死,也不怕苦。有一个战士,她也得停下来,也要给我们战士唱上几段。

  【解说】

  在战场上,常香玉和剧社演员们多次遭遇敌机空袭。

  【生前资料】常香玉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炮弹到我们跟前,我们浑身炸得都是土啊。战士(警卫员)护士都趴在我的身上,他宁可炸着他,他不叫炸着我,我说我有啥主贵的呀?给我的教育很大。

  【解说】

  朝鲜慰问归来后,心潮澎湃的常香玉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初生的新中国内忧外患。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在全国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常香玉决定,为志愿军捐一架战斗机。

  【生前资料】常香玉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用我的演出,用我的本事,用我的力量,用我的血汗,捐献一架战斗机来保卫我们的国家。

  【解说】

  短短6个月,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义演178场,用所得的款项,换来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

  常香玉的壮举,成为那个燃情岁月一个闪亮的标注,折射着中国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在无数共产党人的带领和感召下,中原儿女焕发出空前的激情和力量,改变着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本集片名

  《燃情》

  【历史资料】第一拖拉机厂的建设者们,胜利地度过了1955年,他们在短短的三个半月的时间里,把一片长满野草的土地改变成了巨大的建设工地。

  【解说】

  百业待举的新中国,正在实施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始。河南是农业大省,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被国家安排在洛阳建设。

  【采访】李学义 中国一拖原副总经理 工会主席:

  我们国家50年代的时候,工业基础比较差,主要的还是靠人力和半机械来实施的,一拖职工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采访】张文恺 中国一拖原副总工程师:

  在全国找遍也没什么合格的废钢,都不符合铸钢原设计的要求,所以自己就想办法,重新搞了一个转炉车间,从生铁开始炼钢。

  【解说】

  1958年6月30日,一拖炼出第一炉铁水;7月5日,一拖造出第一批锻件;7月8日,一拖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7月13日,一拖生产出第一台柴油发动机;7月20日,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问世。

  【采访】安顺宗 中国一拖原党校校长:

  毛主席对这个拖拉机的生产是非常重视的,还专门就这个拖拉机的名称,提出来,不可用洋名字。当时反馈回来了,有很多想法,比方说有地域特色的,龙门,白马,洛阳牌,后来还是大家觉得,还不能够体现强烈的翻身解放的这种心情。我父亲有一次听到东方红这个歌,他就灵机一动,东方红太阳升,当时他就觉得这个东方红更具有时代意义。建议一提出来,大家就非常兴奋,好!

  【解说】

  当时援建一拖的苏联专家列布科夫在信里写道:“东方红,多好的名字啊,中国农民就要开着中国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去迎接太阳了。”

  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破裂,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销毁图纸,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技术专家。刚刚建厂的一拖,一下陷入了困境。危难关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一方面申请从全国抽调专业人才支援,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手绘图纸,摸索着继续前进。

  【采访】张文恺 中国一拖原副总工程师:

  自己开辟自己的道路,去解决生产中间的一切问题。晚上就在厂里睡觉,有问题随时叫你到现场解决。

  【采访】李学义 中国一拖原副总经理 工会主席:

  没有什么8个小时,什么10个小时,没有这个概念,任务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算事。

  【解说】

  经过三年苦干,一拖的职工们排除万难,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手扶拖拉机工农-7型的设计定型。

  【采访】张文恺 中国一拖原副总工程师:

  像黑龙江那种大的农场,都采用了我们生产的履带拖拉机在耕作,能够解决农业机械化上一个大问题,耕地不用牛了,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所以心情就为了给祖国作了这么一点贡献,感觉到高兴。

  【解说】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拖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农业装备制造水平拉近了至少五十年。

  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人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出现在中原大地上,河南社会主义工业化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解说】

  东方红拖拉机顺利下线的好消息,瞬间传遍全国,与一拖一路之隔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内,一位年轻的车间主任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就在两个月前,由他主持试制的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成功下线,这是共和国重工业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给这份喜悦蒙上了一层阴霾。

  1962年冬天,这位车间主任临危受命,来到饱受内涝、风沙、盐碱侵扰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就是焦裕禄。

  【声音】焦守云 焦裕禄二女儿:

  其实父亲年轻的时候特别英俊,他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人。

  【声音】何香久 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编剧:

  焦裕禄唱歌唱得非常好,二胡拉得又有一套,还会跳舞。

  【解说】

  然而,家人眼中热爱生活又充满情趣的焦裕禄,直到离世都没能和家人照一张全家福。

  【广播资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采访】何香久 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编剧 :

  兰考当时36万人,有12万人是难民,逃荒,当地人叫扒大轮子。

  【解说】

  此时的兰考,在三害侵袭下,全县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灾民凄厉的哭叫呼喊,深深刺痛了焦裕禄。

  【生前资料】刘俊生 兰考县委宣传部原新闻干事:

  焦书记说哭能解决问题,我这个当县委书记的我带头哭。要想真正地克服困难,从咱自己的有利条件,来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抗灾的措施。

  【解说】

  为了彻底根除三害,他从全县抽调干部、技术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农,组成除三害调查队。

  【生前资料】刘俊生 兰考县委宣传部原新闻干事:

  这个时候一下雨他老往外跑。走,拿着雨衣拿着伞,看看这个水哪儿积水。

  【采访】周文顺 央视百家讲坛《焦裕禄》主讲人:

  今天咱拿卫星云图一看就看出来,是吧,那时候哪有这东西,所以说只有等到下雨了,看水是怎么流的,然后哪个地方挡着水了,咱在那儿开个口子。

  【解说】

  半年下来,调查队行程近1500公里,足迹踏遍两省三县100多个公社、1000多个生产队,彻底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大小沙丘1600多个,9条河流62个淤塞点,并留下了全套图纸资料。

  【解说】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的干部群众抱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必胜信念,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前无古人的角逐。一排排树苗栽在沙丘上,一块块草甸锁住了流沙,群众的智慧在这场角逐中,全部变成了现实。

  嘹亮的劳动号子在荒凉的田野响起,沙丘盐碱地上长出了浅浅的新绿。就在兰考的大地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的时候,病魔却悄悄吞噬着焦裕禄的生命。

  【同期声】焦守云 焦裕禄二女儿

  他走的时候,他就给我妈说,他说俊雅,他说你看,咱们结婚这么多年。我老想着等到以后有时间了,又没想到这么快。

  【同期声】徐俊雅 焦裕禄的爱人

  老焦临死的时候也安排,今后领导会照顾,但是不要随便伸手张口,跟领导要钱要东西。

  【解说】

  1964年5月,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着的兰考和深爱的人民。

  【广播资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

  【采访】戴焰军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他作为我们党的一个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心里装满了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党有永恒的价值。

  【视频资料】任羊成和战友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解说】

  画面中这位在空中飞来荡去的人,正在从事最危险的凌空除险工作。他就是上世纪60年代红旗渠排险突击队队长任羊成。

  【采访】任羊成 红旗渠建设者 特级劳模:

  我在空中吊了14年,受过5次重伤。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干,死也干。

  【解说】

  1960年2月,太行山南麓的林县响起了开山劈岭的炮声。年轻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正带领着林县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崇山峻岭中,开凿一条看似不可能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缺水的历史。

  【生前资料】杨贵 原林县县委书记:

  红旗渠这个名字开始叫引漳入林,也就是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境内,来解决人畜用水和灌溉土地问题。

  【解说】

  这个大胆的想法,来自于杨贵上任后的一次调研。

  【采访】张买江 红旗渠建设者 特级劳模:

  老书记刚来林县的时候,中午吃饭的时候,他洗洗手,给他打了一盆水,老书记洗罢就泼了,老百姓就掉眼泪了,你不知道水的重要。俺给书记说,我给你才舀一盆水,这你洗罢我们大家就都能洗了,最后这个水还能饮牲口,浇地。

  【生前资料】杨贵 原林县县委书记:

  我从那时候,我就想起来,当官的,无论如何要知道群众的痛苦。

  【解说】

  缺水,是林县人心中最大的痛。在杨贵的带领下,林县人抱着“宁叫当日苦,不叫辈辈苦”的朴素愿望,立志要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采访】张买江 红旗渠建设者 特级劳模:

  那是2月份开工,4月29日我父亲就牺牲了。因为当时我母亲也是个党员,他爹已经死了,叫孩子再去。就这样去给大队说了,大队干部就说了,他爹刚死了几个月,你又叫这么小的孩子去,太苦了,俺两个哭着回去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五,我母亲带着我直接就上山西送我去了。

  【采访】任羊成 红旗渠建设者 特级劳模:

  白天黑夜,磨得那身上都是这么大的血泡。不能挨着地,挨着地就疼得不行,就这样趴在那儿,趴在那儿睡一两个钟头,就醒了,醒了起来,接着干。

  【解说】

  林县人用了近10年时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终于建成了纵横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

  【解说】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据《红旗渠志》记载,在建设中,一共牺牲了干部、群众81名。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0岁,年龄最小的才17岁。

  【生前资料】杨贵 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总的一条,相信人民,相信共产党。

  【解说】

  当年,回荡在太行群山间的劳动号子,朴素地定义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力量:“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一定有决心搬山头”。

  红旗渠成为中原大地告别灾害和饥荒的象征,而红旗渠精神更是中国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解说】

  就在林县人为开凿红旗渠而奋斗的时候,在林县南边的辉县,一场战天斗地的壮举正在发生,这场战役的带头人,就是时任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

  1972年初春,郭亮,这个只有78户人家的豫北小山村,做出了一个改变未来命运的决定。

  【采访】宋宝群 原辉县郭亮村党支部书记:

  我上面那个老书记呢,就是下决心,要给老百姓修一条好路。

  【解说】

  坐落在1200多米绝壁之上的郭亮村,只有一条路通往山下,村民们都把它叫做天梯。走一趟,就像过一次鬼门关。

  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汇处的辉县,大部分土地是荒山丘陵。1967年,县委书记郑永和主持工作后,带领群众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新生活。

  【采访】吴金印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郑书记没歇过一天,到现在我都不忘郑书记,要叫群众干,干部要带头干,自己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

  【解说】

  郑永和常说,没有不干的群众,只有不会做工作的领导,要让群众大干,干部先流大汗。

  【采访】范清荣 原辉县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

  抬石头,背石头,锻石头,郑书记都是亲自干,争着干。

  【采访】焦金安 原辉县愚公移山专业队队长:

  全县都形成风气了,领导只要一带头,全县都上去了。

  【视频资料】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困难,争取胜利!

  【解说】

  在郑永和的感召下,郭亮人开始了艰难的修路。然而,开工第一天,这些跟土地打交道的人们才知道了石头的厉害。

  【采访】宋宝群 原辉县郭亮村党支部书记:

  一天打一尺,三天打一米,打坏了4000把锤头,六棱钢钎,敲弯了12吨。

  【解说】

  坚持了一年,群众捐献的物资和大队多年的积蓄就消耗光了,修路陷入了困境。就在这个时候,辉县县委开始组织人力物力支援郭亮。

  【解说】

  在辉县县委的支援下,1977年5月1日,长1200米的郭亮洞竣工通车。与世隔绝的小山村第一次来了汽车。

  正是有了郑永和等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辉县人民战天斗地,开山凿岩,在巍巍太行刻上了永世不移的印记。

  多年后,在辉县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

  【采访】吴金印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退休了以后,他说,共产党员不退休,咱为人民服务不退休。

  【解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丰碑,留给我们的是开天辟地的气魄,是艰苦奋斗的激情,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人民苦干三十年,改变了中原面貌。河南,正蓄势待发,迎接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五集专题片《共产党人》

  第四集 弄潮

  【序】

  【解说】《祝酒歌》这首人们熟悉而又难忘的旋律,唱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此时的中原大地正酝酿着一场空前的变革,而在它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敢于勇立潮头的共产党员。

  出本集片名: 第五集 追梦

  【解说】1987年,刚刚建立的刘庄华星制药厂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工人们把调制好的10吨水解糖装入大罐中提炼,按正常程序可以提取30多公斤的白色结晶粉末,可是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出来的却是黑乎乎的臭水,倒一罐就损失2万多块钱,在人均工资不足100元的当时,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副厂长和车间主任一见到从北京开会回来的村支书史来贺便号啕大哭。

  【同期】华星制药厂原副厂长 王治义

  那是大家的血汗钱,大家凑的钱来建这个华星药厂的。他看到大家都在掉泪嘛,垂头丧气的,他就说了,哭啥嘞,创业哪有不难的。

  【解说】那是一个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华星制药厂是史来贺带领村委一帮人,四处考察建起来的。建厂初期,没专家,史来贺就带人从外地找来专家,解决生产遇到的难题。当时生产所用的巨型罐高十几米,根本买不到。为了省钱,史来贺就叫学机械的儿子史世领,带人赶赴冰天雪地的哈尔滨。

  【同期】史来贺儿子 史世领

  差不多地通过关系,到那跟前看一下,偶然看一下,全部是靠那个三角尺比例尺,靠那画的,悄悄地进去,每天画。

  【史来贺生前同期】

  路在人走,业在人创,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

  【解说】说起创业,早在1952年,刚刚当选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史来贺,就带领全村400多名劳力在自己的土地上搞起了试验,为了让棉花高产,他在试验田住了8年,让亩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靠棉花的收入解决了全村百姓的温饱问题。

  【同期】新乡市刘庄村原党支部副书记 王云邦

  当时周总理知道刘庄棉花千亩棉田超百斤,很高兴,说你刘庄,你以后在棉花这一块,要给全国作一个很好的榜样。

  【解说】为了让刘庄百姓富起来,他又带领群众兴办了造纸厂、机械厂、食品厂等企业,想彻底拔掉穷根子。

  这一切,全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史来贺就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史来贺入党誓词】“为了刘庄父老乡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吃亏,跟党走一辈子不变心,死不回头。”

  【解说】史来贺用掏心窝子的话,写下这56个字的特殊入党誓词。

  【同期】新乡市刘庄村原副主任 刘俊荣

  当时没有统一的誓词,他就问他的入党介绍人,他说,那我说点啥呢?介绍人说,就说你的心里话,他一辈子践行他的初心,也完成了他带领群众跟党走,挖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

  【解说】几十年来,史来贺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始终装着的是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

  【同期】新乡市刘庄村村民 刘树瑞

  (史来贺)他父亲死那一年,下大雨,俺搁西南地这排水,他的大妞去叫他,爸,往家走吧,俺爷快不中了。中,走吧,一直到晌午,十二点以后才走了,到家他父亲都断罢气了。

  【同期】新乡市刘庄村原党支部副书记 张秀贞

  扑通就跪那了,哭得呀,啥法儿也没有了。

  【同期】新乡市刘庄村村民 刘树瑞

  那是真正一心为集体,要不说,他做出来的事,叫老百姓心服口服。

  【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记者戴碧铎曾经5次来刘庄考察访问,史来贺带领下的刘庄让她震惊。她用稚拙的中文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刘庄就像我自已的家乡一样,它的胜利就是我的胜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永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人民向刘庄学习!”

  【同期】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 薛庆超

  史来贺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他们经过了农村的风风雨雨,经过了农村的曲折发展道路,更加拥护农村改革,他灵活地执行农村政策,因此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

  【解说】在农村改革的同时,河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试点和探索。

  【字幕】河南省 郑州市

  【解说】这里是郑州的地标,二七广场,走到这儿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30年前,那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

  【解说】1988年,30岁的王遂舟出任河南第一家股份制百货商场亚细亚的总经理。在空军部队服服役间就入党的王遂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同期】原亚细亚集团战略策划中心总经理 上官同君

  那他这种职业背景,给他自己的这种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勇争上游的,最原始的动力应该就在这。

  【解说】父亲的经商,给了王遂舟很大的影响。商场是他最爱逛的地方。参加工作后,王遂舟就有了到全国各地出差的机会,只要一有时间,他都要到百货商场去遛达,还写下心得体会,“百货商场是我的最爱,我愿意为它奋斗终生。”

  【解说】在亚细亚首次开业之前,负责筹建的王遂舟首先想到,商场开业,要打破旧的商业模式。经过了189天的精心备战,1989年5月6日,商场正式开业了。

  【解说】开业当日,郑州城万人空巷,保安排成人墙分批往里放人,到下午6点被迫提前关门,因为柜台上90%以上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央视采访原声】原亚细亚集团总经理 王遂舟

  要紧紧地盯着女人的口袋,要盯着小孩的口袋,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效益。

  【解说】

  每天的升旗仪式,变成了郑州二七广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游乐处、老公寄存处,飞机撒彩票成为亚细亚在中国百货商场的原创。

  【同期】郑州市商务局 原常务副局长 阎铁成

  亚细亚带来的面貌一新的这种形象,我们今天看到这些东西,好像没有什么呀,但是在那个时代,这些都是革命性的变革。

  【解说】趁着这股势头,王遂舟带领的亚细亚开业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百货商场行列。

  亚细亚商场的巨大成功,让周围的五家大型国营商场倍感压力,他们组成商业联盟仓促应战,闻名全国的“中原商战”如火如荼,高潮迭起。

  【同期】郑州华联商厦总经理 张淑云

  作为国有企业来说呢,他不敢迈开大步地去改革去发展,你像亚细亚当时走的连锁,不管他成功不成功他敢去做。

  【央视节目敬一丹同期声】

  【解说】1990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反映郑州市六大商场之间激烈竞争的专题片《商战》,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亚细亚商场,一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市场风气未开的那个年代,亚细亚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可想而知。全国各地有180多家企业组团到郑州亚细亚商场参观取经。

  【同期】郑州市商务局 原常务副局长 阎铁成

  那个时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不允许不改革,要往前推,我觉得我们商战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时代精神,实际上,就是当时商场这一批领头的共产党员的他们的作为。我们共产党的初心,就是让我们这个国家富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因此加入到这个党的党员,都是为这个目标去奋斗的,他们就敢想、敢干、敢冲、敢牺牲。

  【解说】发轫于1978年的思想解放就像源头活水,绵绵不绝,别开生面,终于融汇成开放促进改革,沿海催动内地,竞争冲破垄断,市场突破计划的浩荡大潮。

  【解说】1987年,临近春节,漯河肉联厂由于资金问题濒临停产,为了尽快获得银行贷款,从厂区通往银行的这条路,厂长万隆,不知往返奔波了多少趟。

  【同期】双汇集团董事长 万隆

  “老万你干啥?”我说,找你贷款呐,我说我们这过年了,没有钱猪杀不成。“他说(你要)多少钱?”我说30万块钱。

  【解说】万隆所在的这家小厂,30年前,它在河南十大肉联厂中排名倒数第一,固定资产不到500万,入不敷出,濒临倒闭。1984年,没办法,企业进行了改制,身为党员、刚刚被民主选举为厂长的万隆,一心想带着员工改变肉联厂的现状。

  【同期】双汇集团董事长 万隆

  我每天早上起床,就得考虑烟囱冒烟不冒烟,这是我当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在80年代的时候,这个工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年干不了仨月。

  【解说】被万隆诚意打动的行长决定给30万,没想到,这30万彻底改变了濒临倒闭的肉联厂。

  【同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张深溪

  我当时的工资才几百块钱,他能贷30万,是个天文数字。但是仅仅靠这一点还不够,最主要还要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就是万隆他这个老党员能够做到的。

  【解说】参过军的万隆,工作勤奋还十分自律,吸烟、喝酒、打牌、跳舞统统不沾,被民主选举为厂长后,更是以党组织的标准来管理企业。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时间,供需关系波动频繁,以杀猪卖肉为生的肉联厂,难免猪肉积压。这给万隆提出了新的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出差跑业务的万隆,在火车上看见有人吃火腿肠,看到这个新奇的食物很受欢迎,万隆灵机一动,如果把积压的猪肉做成火腿肠,既可以解决积压问题,又可以增加营收。最终,他力排众议,决定大干一场,咬牙上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火腿肠生产线。

  1999年,万隆又把国外“冷鲜肉”的概念引入中国。率先在国内销售冷鲜肉,一举改变了中国生鲜肉类没有品牌的历史。

  万隆在一系列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改革措施后,完成了跨国收购,从此以后,这个曾经濒临倒闭的肉联厂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双汇。

  【同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张深溪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中,这些人之所以能成长起来,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他们跟上了时代,而且引领了时代。

  【解说】万隆带领员工“闯市场”的那个年代,社会也在剧烈变革,“下海”、“下岗”,一些词渐渐地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1994年的一天,下岗工人薛荣照例来到医院照顾生病已久的婆婆。忽然,一股不堪忍受的气味传了过来。病房里的人,都皱着眉头捂住鼻子 。医院厕所脏乱,薛荣虽有耳闻,但没想到居然这么严重。然而,一个念头却从薛荣脑子里闪过,隐约中,她嗅到了一丝商机。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我是做酒店出身的,而且我管客房部,那对我来说,其实清洁工作和酒店卫生工作它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当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发现了商机。

  【解说】那时候,已经下岗4年的薛荣,经营过观赏鱼,开过宠物狗店,甚至还开过小超市、建材门市部、美容院和饭店,这期间,不服输的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用她自己的话说,九次创业,九次夭折。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有一句成语说九死一生,我觉得这句话怎么好像就专门说我的一样。

  【解说】医院里的见闻,让她下了一个决心。说干就干。她拉来当年一同下岗的姐妹,凑了300块钱,买了扫帚、拖把、水桶,成立起圆方家政服务公司。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一二百米的高空上,站在那边上身子就这样,根本控制不住,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当蜘蛛人的生活。

  【解说】很快,吃苦肯干、敬业诚信的她们,就从郑州众多的家政服务公司中脱颖而出,越做越大。

  然而让薛荣没有想到的是,企业又遇到了新困境。保洁工作又脏又累,既招不来人,也很难留住人,薛荣的第十次创业,眼看又要以失败而告终。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我们公司老党员也说,薛总要不(我们)成立党组织吧,我们留住党员不就留住了管理人员。

  【解说】当初还不是党员的薛荣将信将疑,带着试试看的想法上报上级党组织,经批准,圆方公司党支部成立了。

  就在宣布支部成立当日,意外的是,公司16名经历过多次下岗的老党员,像回到家一样激动得哭了。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2002年的4月,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收到了我们公司成立8年来的第一份红头文件。宝贝呀,等于我们有了党组织,有了党组织有了家,我觉得自己就有了靠山。

  【解说】随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圆方,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保洁公司,竟然在一次大的招标中,从众多物业公司中脱颖而出。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我说,我们有党组织,如果我中标了,把我们最优秀的党员给你派过来,没想到3天以后真中标了。

  【解说】从那时起,越来越壮大的圆方集团,立下一条规矩,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

  2002年12月,薛荣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借有力的党建工作,薛荣带领圆方,一步步做成了有10家子公司、38家分公司,员工近6万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其实我们老百姓说的一段话,党是什么?党是光芒,照到哪里哪里亮,我们扛着党旗打天下,我们业务发展到哪,我们的党组织就建到哪。

  【解说】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在疫情蔓延的危急时刻,薛荣以普通党员的身份第一个报名,带领党员突击队驰援武汉。在疫情一线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薛荣承担保洁工作近一个月。

  归来后的薛荣,回想起战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思绪万千,忍不住地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

  【薛荣读信】我终于好好地从湖北回来了,我好累啊,好累,我一直不敢给各级领导和亲朋好友打电话发短信,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健康地回来,更害怕辜负大家对我和圆方集团的关心。

  【同期】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

  总书记给俺们回信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这句话不单单是写给我们6万职工的,也是写给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解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进程中,正是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闯敢试,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他们考虑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永葆那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同期】三全集团 董事长 陈泽民

  我们只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同期】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吴金印

  叫群众过上富日子,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同期】丹尼斯百货 董事长 王任生

  中国的成长绝对是世界羡慕的。

  【解说】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在春潮涌动的中原大地,正是一批批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立潮头,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不断谱写了顽强奋进、日新月异的大河新图景。

  五集专题片《共产党人》

  第五集 追梦

  【序】

  【字幕】河南 封丘县 厂门口村

  【现场】朱超站在黄河边讲述

  【同期】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朱超

  前面那个拐弯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家,村里面的老人都把它叫做胳膊肘。

  【解说】奔腾了4700多公里的黄河水,到了朱超家这里便拐了个弯,向北而流。河弯水急,自古以来,湍急的黄河水让这儿十年九淹。从高祖朱明文那一辈开始,朱超的家族就与黄河水患斗争,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

  【解说】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来到河南兰考县视察黄河,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宁,天下平。治黄,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沉重命题,交给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1953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朱超的爷爷朱诗辛来到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队,始终坚守在一线。爷爷退休后,朱超的父亲朱礼谦也走上了治黄的岗位,常年奋战在一线,人称“抢险专家”。如今,已是共产党员的朱超,也成了一名“守黄人”,正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治理黄河。

  【解说】逶迤曲折的黄河见证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百年风云,初心不改。新时代的中原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正以更饱满的热情,追梦前行。

  出本集片名: 第五集 追梦

  【字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解说】坐诊、查房、改论文,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百岁老人每天要做的工作。张效房一刻也闲不住,今年是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参加工作的第76个年头。张效房知道,今天美好的日子来之不易。因为他亲历和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的苦难与沧桑巨变。

  【同期】张效房 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

  1937年七七抗战,青年学生的抗日情绪非常高,演抗日话剧,唱抗日歌曲。(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很多同学投笔从戎,直接参加军队,到抗日前线去,我因为身体不好,我就考虑学习医学,治疗伤病员,来支援抗战。

  【解说】1939年,张效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录取。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师生们边逃难边上课,年轻的张效房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日寇侵略后的苦难。唯有历经苦难的人,才真正懂得珍惜。新中国成立后,张效房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长期工作在第一线。

  【旁白】张效房 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

  活一天,服务一天,贡献一天。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

  【解说】1980年,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效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旁白】张效房 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

  中国共产党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受到感召受到启发。当时就强烈的愿望加入共产党。

  【解说】加入党组织以后,张效房更加勤奋地工作。桃李满天下的他,孙女张陆希也是一位眼科医生。

  【同期】张陆希 张效房孙女 郑大一附院眼科医生

  我很小就知道爷爷当时受邀去美国11所大学去做讲座,所有大学都给他抛了橄榄枝,给了国内十倍,百倍年薪,他说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他是一个党员,钱再多他也不能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

  【现场】张效房在家打领带整理西装、骑电动车上班

  【解说】很多人只知道,张效房是我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的奠基人。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他已是做过十多次手术的癌症患者。在一次肾脏摘除手术前,张效房把自己一辈子攒下的120万块钱捐了出来,用作眼科学术研究。

  现在,已满百岁的张效房,内心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每天快乐地工作在第一线。

  【同期】张效房 郑大一附院眼科教授

  我这个人是百岁已到暮年,我们的党可不一样,百岁还更加年轻,更加有威力,更加有作用,更加有影响。

  【解说】与党同龄的张效房和其他共产党人一样,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肖思远日记】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解说】同样是共产党员的90后战士肖思远,爱写日记,这段话是他日记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句子。

  【现场】中印边境冲突

  【解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时间回到2020年6月,外军越线挑衅,正在摄像取证的肖思远发现战友被围攻,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的攻击,不幸壮烈牺牲。

  【字幕】河南 延津县 东龙王庙村

  【现场】肖思远的父亲拿着思远小时候玩的枪沉思。

  【旁白】肖胜松 肖思远父亲

  思远小时候就给我说长大了要当兵,好玩枪嘛,买个军装穿得再脏他也不舍得脱、不让洗。

  【现场】肖思远的母亲坐在思远屋内沉思。

  【旁白】刘利霞 肖思远母亲

  2019年,思远回家探亲,在俺这院子里穿着军装叫我看,说妈你看我穿军装好看不好看,叫我给你敬敬礼。

  【现场】肖思远的母亲在肖思远母校看学生下课的拖影画面。

  【旁白】刘利霞 肖思远的母亲

  有时候真的不相信,总想着哪一天他还会回来。

  【解说】肖思远就读的高中,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每年,他都会和同窗好友来这里探望老师,只是今年,思远不会再来了。

  【同期】荆航 肖思远的同窗好友

  我们聊起过,长大之后到了能当兵的年龄也要去当兵,也要去为祖国做一份贡献。

  【肖思远日记】20年的梦今天就要实现了,内心充满激动,2016年9月15日,作为90后新兵,从老家来到新疆,祖国的西北边境,西北的一块宝地,在这里服役是一份荣耀。

  【解说】擅长与文字对话的思远,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抒发自己的感想、记录新兵训练的时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家国情怀在心,守疆重任在身。就在当兵第三年,肖思远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肖思远日记】当你走在边境,代表的是祖国的时候,你脚下踩的地方就是国家的边境线,那个时候内心无比自豪!作为一名驻疆军人,一名边防战士,祖国的边境才是最美的地方,是我们倾心守护的地方。

  【现场】思远的母亲从抽屉里拿出思远家书

  【旁白】刘利霞 肖思远的母亲

  这是思远给家里写的信:“如愿到了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以前没做个好学生有点后悔,现在儿子是军人了,一定能做一个好兵。我会在这儿努力,衣锦还乡,为家里争光。”

  【解说】大年三十晚上,刘利霞还习惯地给思远的微信上发了个压岁红包,新年了,给你压岁钱,大儿子。

  【同期】刘波 军史专家 国防大学教授

  我们红军的光荣传统,就是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我们注入血脉之中的DNA。

  【同期】戴焰军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这种精神中间有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现场】武汉疫情爆发

  【解说】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开来,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

  【字幕】河南 沈丘县 田营村

  【解说】千里之外,身为党员的王国辉心里反复琢磨着,他能为武汉做点什么。

  【现场】王国辉和村民们连夜收菜、打包、装车

  【解说】春节前夕,武汉开始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消息传出之后,王国辉果断决定,把自己家种植的大棚蔬菜送给那些夜以继日工作的人们。他请来20多位村民帮忙,连夜收割装车,整整5吨。

  【同期】王国辉 沈丘县田营村党支部书记

  武汉当时缺什么?最缺的是医疗器械。第二个就是很多人捐钱,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我没有。当时想着捐什么呢?捐蔬菜,我知道吃比什么都重要。

  【解说】曾在武汉服役17年的王国辉,对武汉有着深厚的情感,妻子、孩子至今一直在武汉生活。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王国辉开车出发了。8个多小时,克服重重困难,除夕之夜,终于将蔬菜送到了火神山工地。

  【同期】王国辉 沈丘县田营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他们看到我的时候,很激动。拉着我的手说河南人真厚道,感谢你们的支援。

  【解说】卸完蔬菜,办完手续,看着武汉疫情的最新通报,王国辉犹豫了。是走还是留?是一个人走还是带着妻儿一起走?纠结了三个多小时之后,王国辉在大年初一独自返回老家沈丘开始自我隔离。

  【同期】王国辉 沈丘县田营村党支部书记

  我回来之后,我娘就指着鼻子骂我,你真没良心,你还是个人吗?在这个时候,你老婆孩子都不要。 但是,我们村3000多人,人家接受不了。

  【解说】住在蔬菜大棚里进行隔离的王国辉,靠一遍遍拔草、犁地排解内心的煎熬。在大家与小家面前,他别无选择。一边留心关注妻儿在武汉的状况,一边远程安排村子里的防疫工作。与此同时,本地两家企业决定出资把基地里30多吨蔬菜全部购买捐赠给武汉,二话不说的王国辉在隔离期满后第二次奔赴武汉。

  【同期】王国辉 沈丘县田营村党支部书记

  这是我的一片心,因为我在武汉服役了这么多年,武汉给了我很多,我理所当然。

  【解说】这一次,他依然是路过武汉的家门而不入。从武汉回来以后,在县领导的委托下,王国辉带着沈丘全县人的爱心,带着110吨蔬菜,1800件的咸鸭蛋,第三次奔赴武汉。

  【同期】王国辉 沈丘县白集镇田营村党支部书记

  我想对党说一句话,在风雨来临时,无论国家还是人民,任何时候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会挺身而出。

  【现场】医务人员宣誓出征(我是党员我先上…)

  【解说】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总能见到共产党员的身影。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 河南1281名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驰援湖北,70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表彰;中原儿女,众志成城,百折不挠。

  【同期】李锋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

  我们党的组织力、动员力、感召力,是我们能够做好抗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紧急关头豁得出来,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现场】紧张排爆

  【解说】即使在和平年代,有的人依然每天都会面临生死抉择。因为是共产党员,所以,他们选择挺身而出。

  【现场】王百姓在工作室看排爆现场照片、含泪沉思。

  【旁白】王百姓:每一次排爆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成功了就成功了,失败了就牺牲了。

  【解说】2万多枚战争时代遗留的炸弹、爆炸装置,1100多眼爆破作业时遗留哑弹,是排爆专家王百姓的成绩单,

  这位曾面临无数次生死考验的排爆专家,如今,仍然选择冲在第一线。

  【同期】排爆专家 王百姓

  为人民排隐患粉身碎骨,惊天地泣鬼神英魂长存。我现在能坚持的目的也是让战友少一份危险,多一份安全。

  【解说】从黑发,到白头;从平凡,到英雄。这位在排爆一线工作近40年的王百姓,被百姓称为“和死神打交道的

  人”。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

  【同期】排爆专家 王百姓

  我是老百姓,我们所作所为也应该对得起老百姓,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总想着警察就像军人一样,一旦冲锋号吹响,明知道牺牲,也得上。

  【解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在每一个特殊战场上,总是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家国一体,心中永远装着人民,这是共产党人永不褪去的底色。

  【同期】戴焰军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老百姓们看一个党,更多地实际上他是看周围的这些党员干部,他的行为、他的作风,让群众觉得有党员的样子,这个组织的这些人是值得信任的。

  【字幕】河南 卢氏县 沙河乡

  【现场】郭军文一边帮老乡锄地一边劝老乡搬出大山。【旁白】郭军文 卢氏县扶贫办主任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对这个贫困的概念很清楚。

  【解说】国家连片特困重点县卢氏的山区,“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整体迁往新社区,是改变乡亲们生活状况的唯一出路。

  【同期】郭军文 卢氏县扶贫办主任

  搬迁怕搬下山之后,没法融入新的生活,没有挣钱的门路,外出打工,怕被骗了,怕自己没技术挣不到钱,就真的是穷怕了。

  【解说】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郭军文思绪难平。这五年,郭军文走遍了全县158个贫困村。有些偏远的特困村,他去了十次以上。

  【现场】郭军文到老乡家苦口婆心劝他们搬出大山。

  【解说】为了父老乡亲们能够搬出大山、拔除穷根,郭军文的身影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产业基地。

  【同期】郭军文 卢氏县扶贫办主任

  我自己也是山里的孩子,也是个穷孩子。我在上初中之前没有到过县城,深切地感受了贫穷之苦,落后之苦。

  【现场】菌棒加工企业,厂长给郭军文反映菌棒积压;香菇大棚里,老乡们给郭军文讲述空棚的原因。

  【解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心想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身为共产党员的郭军文卯足了劲。然而,就在这关键时期,老父亲去世了。

  【同期】郭军文 卢氏县扶贫办主任

  我的老父亲身患肺癌,直到他临终前10天时间,那应该是我参加工作之后,陪伴父亲最长的一段时间。

  【解说】能咬牙坚持下来,就是靠一个信念,一定要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他对父亲最好的回报和告慰。

  2020年2月28日,卢氏县和河南全省最后一批贫困县一道,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同期】郭军文 卢氏县扶贫办主任

  看到他们这些贫苦群众,享受国家扶贫政策,享受了干部的真情的帮扶之后,生活发生凤凰涅槃式的变化之后,真觉得自己很欣慰,觉得很有成就感。

  【解说】像郭军文一样,共产党员和扶贫干部,用自己的真心,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

  【同期】董振华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能够这么大规模地去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这样一个党组织中参与一个伟大的事业,这本身就是一份荣耀。

  【解说】当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共产党人就已经把一生交给了党和人民。崇高的信仰、永恒的初心才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应尽的责任与使命。

  【海采】

  高斌烈士的外孙 刘志明:我外祖父高斌的思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熏陶。

  杨靖宇烈士的孙子 马继民:我的爷爷就是吃着草根树皮抵抗日本侵略者的。

  抗日英雄 郭兴:一寸山河,都是拿鲜血换过来的。

  红旗渠建设者 任羊成: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

  原林县县委书记 杨贵:相信人民,相信共产党。

  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 薛荣:党是光芒,照到哪里哪里亮。

  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共产党员不退休,为人民服务不退休。

  中国电科第二十七研究所激光雷达总设计师 屈恒阔:

  很庆幸生在这个时代。

  神马股份帘子布发展公司卷绕工 张国华:

  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 刘洋:

  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初心。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杜娟:

  没有中国人办不到的事情。

  【解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在黄河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初心如磐,勇立潮头,奋勇向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原儿女;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人。

  【总书记原音】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补充材料: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