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砖雕
王家大院局部
土坯老屋
先有大院再有村?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地处洛宁、栾川、卢氏三县交界,村子坐落在熊耳山北麓山沟之中。村前有小河缓缓流过,一棵上百年树龄的皂角树长在河边,巨大树冠遮挡着初秋的阳光。村子周边遍布葱茏林木,还有些零散竹园,环境清幽。村子沿小河东西蜿蜒,并随地势由南向北逐渐上升,村中有三道南北向泄洪沟。村后有山坡丘陵,大片梯田风光如画。
当地史料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王氏先祖在山中发现李自成藏宝银库,大兴土木建了王家大院,王家人定居繁衍生息,之后逐渐形成村庄。当地人回忆,王家大院全盛时期约占村中三分之一面积,从村西绵延到村东。
除王家大院明清建筑群外,村落中,现存大量土坯灰瓦双坡屋顶的民宅,土坯房就地取材,黄黏土土坯墙体以及茅草灰瓦的屋顶形式,令村落整体风貌协调一致,色彩温暖,与黄土丘陵环境相宜。
泥土,来自古村人的脚下;茅草,是大地的产物,有温暖的烟火气息。天黑了,大地上的植物都入睡了,劳作了一天的古村人,在土坯墙里茅草顶下入梦,做的还是土地和庄稼的梦。
秋雨绵绵,雨中的古村落,到处是浓绿野草,村路是碎石块砌成,村路边排水沟,也是碎石砌就,两侧黄色土坯墙体绵延,间或有一两堵碎石墙穿插其中。石碾、石磨、石磙散布村中,有农耕意趣,也有淡淡的文化色彩。
浓重乡野气息的山村风貌,使得后上庄村成为写生摄影基地。后上庄村所在的下峪镇,也是几十所高校的定点写生基地,也是河南省、洛阳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村中少有的几堵白墙上,都被画家们画上了王家大院风景以及农耕生活场景。
义军藏银建大院?
后上庄村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它占地8亩,由东院、中院、西院和后花园等组成,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古色古香,透露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王家大院现存较好的房舍有64间,多处房舍仍有村民居住。
后上庄村村支书梁中华说:“王家大院现存较好的传统建筑,有五福堂、绣楼和后花园等。五福堂是西院的一部分,绣楼是东院的主楼,后花园是王家人的休闲地儿。”
五福堂取“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五义,寄托了王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五福堂现存房屋13间,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铺地,木门镂窗。前有下车院,后设映月亭。“五福堂”和“映月亭”木牌匾保存完好,折射出大院主人的殷实富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王家大院东院,由正房、两侧厢房及附属建筑等组成。正房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绣楼”,是后上庄村遗存建筑中最独特的一座,它位于小村落中心位置,为面阔五间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两侧各有一孔砖箍窑洞,东侧设石制外楼梯,石台阶上密布青苔野草。顺楼梯上到二楼,二楼有十间房子组成,房间后退,门前形成大平台。绣楼二楼东侧,连接有一座瞭望楼,建成时有十几米高,当地人称为炮楼,是王家人为抵御匪患而建。
村里人说,相传过去绣楼周围的厢房、过厅等建筑,都有很宽的廊檐,小姐丫鬟从绣楼走到别的院落,淋不着雨雪。转到绣楼后边,后墙下部1米多高,均由长方形黄条石砌成,黄条石规整坚硬,造价很高。黄条石之上是密实青砖。这堵用料考究的后墙,是整个王家大院耗资甚巨的一个缩影。
细看绣楼,门窗雕刻精细,花样繁杂,屋角青砖也雕有精细花朵动物。但它整体已颓,亟待修复。
村中老人讲,王家人起造大院首先盖的是绣楼,此位置据说原是大蛤蟆滩(大水坑),但风水先生认为是好地界,王家人用万吨木炭填平大蛤蟆滩起造了绣楼。绣楼作为东院正房,据说接待过卢氏、栾川、洛宁三县的县长,且在此审过案,名曰“三堂会审”。
王家大院东侧是王家后花园。它由南侧花园和北侧四合院组成,南侧花园有小池塘,内有假山。花园昔日种植了很多奇花异草,由花工管护。现在,院内一半花一半菜,仍是生机盎然。
北侧四合院,是王家大院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四合院大门开在西侧,上房坐东朝西,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砖木建筑,两侧厢房稍低于上房,建筑前檐均有精细木雕。上房现已成为农耕展览馆,展出从村中收集的500余件农具。村中老人讲,每到花开时节,王家人就搬到这座四合院内,近距离赏花游玩。
据说王家人历时三年才建成大院。之后,王家人还在下峪镇街上建起百王庙、过街楼、牌坊等建筑。王家人生意越做越大,相传把商号开到了京城。据王氏族人回忆,明洪武年间,王家人从陕西西安府朝邑县葫芦滩迁居陕州灵宝县二十里夏村,三代后又迁到洛宁下峪乡后上庄村,以做豆腐为生。有句老话叫“夜来思谋千条路,早晨还是磨豆腐。”卖豆腐只能糊口,很难致富。王家如何发迹的呢?村民相传,他们是靠李自成银库发家的。
相传明末李自成义军进驻豫西,在卢氏至洛宁的山中开矿炼银,在后上庄村附近山上修了银库。李自成起兵走时,将银库交于王姓青年看管。李自成兵败,王姓青年又将银库转交别的义军。义军首领感其忠诚,奖励王姓青年一笔银子,王家人以此为本钱经商发迹,盖了王家大院。
王家先人不负所托,忠信两全,这种与人为善、忠诚守信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后上庄村得到发扬和传承,延续至今。
(本稿图片由下峪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