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塔记丨安阳天宁寺塔:挑战力学玩倒立,千年前的设计师啥来头?

2022年05月09日21:59

来源:大河报

  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殷墟和甲骨文是安阳的象征。但对土生土长的安阳人来说,感到更为亲切的是一座塔——天宁寺塔。这座有着三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古都,天宁寺塔陪伴了一千多年。它矗立于安阳古城,透着古意又有着烟火气。

  埋在地下的是尘封的昨天,耸立城中的是相伴的今朝。俯瞰殷墟,可回望岁月长河源头的厚重;眺望古塔,能感受穿越历史继往开来的朝气。

  天宁寺塔身上的这股朝气,源自其本身便是开先河之作。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古塔中,安阳天宁寺塔最为特立独行——它一反常规,上大下小,倒立如伞,却稳立千年。

  挑战力学玩倒立,那位未能留名的建筑设计师,到底是胆略过人的实践家,还是一味求新的空想派?带着这个猜想,我们踏上这一期的寻塔之旅。

  古塔名片丨

  天宁寺塔,又名文峰塔,位于安阳古城西北隅,古天宁寺旧址内,通高38.65米,是国内仅见的上大下小、八角五层密檐式砖木结构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洹河塔影胜恒河”

  清晨,一群白鸽在安阳老城上空遨游,曦光映照下的古塔,古朴之中多了几分鲜亮。

  大街小巷,人们端上一碗热乎乎、又香又辣的扁粉菜,哧溜哧溜地下肚,饱嗝儿过瘾之后,出门望一眼天宁寺塔,在心里道一声“早安”,元气满满的一天开始了。

  安阳人的味蕾,少不了扁粉菜,安阳人的生活,也离不开天宁寺塔。

  走在路上,户外大型城市形象广告背景是它;乘出租车,车内张贴的文明标志卡通形象是它;最近新上线的安阳24小时城市片,也以文峰塔开场。

  当上班族消失在拥挤的车流时,老人们开始聚在天宁寺塔四周,或是在塔前的台阶上席地而坐唠着家常,或是三三两两悠闲地饶塔散步健身,或是登上塔顶一览古城万象。

  40多年前,佛学大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就曾登临此塔,一时雅兴上头,赋诗一首:“层伞高擎窄堵波,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眼前的洹河,让他联想到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恒河。洹河之滨的殷墟,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而文字是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也难怪在赵老这番畅想中,让两大文明邂逅。

  细品诗中的细节,可知天宁寺塔的精妙。“层伞高擎窄堵波”,一句就点出了古塔两大个性:塔形上大下小,如伞巨撑,不同于上瘦下丰的古塔,或为孤例;塔刹实为一覆钵式小塔,塔上有塔,甚为少见。

  那砖雕又有何“殊妙”,竟让赵老感慨不枉“一瞬过”?在安阳文物专家刘彦军讲解下,塔身第一层八面砖雕佛教故事依次上演,有释迦牟尼降生图、南海观音菩萨、涅槃图等,神态端庄,造型生动,技法娴熟。

  外转角的八根圆形倚柱,每根雕刻腾龙两条,龙身卷曲弯转,似欲腾空飞去。让人好奇的是,

  龙柱上对应有八条铁链固定。刘彦军的解释暖意满满:“铁链不仅固定了砖雕砌块,也有挽住神龙之意,是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实践家还是空想派?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用两百余字的笔墨书写天宁寺塔。这位中国古建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尽管强调“此塔形制特殊点颇多”,却在列举的细节中,无一涉及“上大下小”这个最为独特的风格。

  刘彦军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详实资料显示,第一层与第五层实际的宽度相差约一米,平均下来,每层单边向外递增也只有约10厘米。如此看来,当年梁先生肉眼未能明了,也无足为奇。

  孙贝摄影

  从建筑安全上考虑,固本强基是前提,建筑师多采用大基座窄塔身来确保稳定性。但天宁寺塔却一反常规,标新立异地采用了“上大下小”。

  究其原因,刘彦军提到一种猜测,有专家根据现有的形状,推测文峰塔本来是炮弹型的抛物线塔身,后来因故只盖了半截儿,“不过因为缺乏确凿的资料,没有人敢轻易下结论”。

  另一个更有趣的猜想是,那位千年前未能留名的建筑设计师,到底是胆略过人的实践家,还是一味求新的空想派?

  史籍记载,安阳及周边发生过多次地震,最近一次是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地震,震中距安阳只有100多公里,天宁塔却安然无恙。这一切说明,设计师一定有其独具的匠心。

  “这个匠心,不在表,而在里。”刘彦军卖了个关子,让记者在登塔过程中找寻。

  孙贝摄影

  自塔门而入,狭长梯级通道直达二层,台阶较高,只好侧身而上,借力壁栏,一步一阶。走过层层环形廊道,明显感受到各层的高度,由下到上逐层递减,墙体厚度也逐层减薄。

  “下瘦而重,上胖却轻,上轻下重,像不像个‘不倒翁’?”刘彦军形象的比喻,让众人恍然大悟。测量的数据也予以印证:塔基和第一层的重量接近3000吨,而二至五层加上塔刹的总重只有约2500吨。除此之外,各层筒室均用木梁与墙体连接,互为衔接依靠,也增强了稳定性。

  ◆佛塔缘何冠以“文峰”名?

  天宁寺塔,因在天宁寺内而得名,但安阳人更习惯叫它“文峰塔”。如果你来到天宁寺塔前,看到塔门上方匾额上“文峰耸秀”四字,便会明白其缘由。

  孙贝摄影

  骨子里不折不扣的佛门宝塔,从何时成了寓意“文风鼎盛”的文峰塔?答案就藏在这四个字的题写者黄邦宁身上。

  老黄是清乾隆年间彰德知府大人,古人学而优则仕,官员自然有着文人的闲情逸致。虽说宋代程颢说过“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但黄知府不爱睡懒觉,倒是晨来无事钟情散步。

  他溜达到西营坑,上有一石桥,此时旭日东升,天宁寺塔的影子恰好落在桥上,老黄眼前一亮,顿觉塔影宛若一支毛笔搭在桥上,恍惚中这石桥好像成了笔架。

  这岂不是昭示着彰德府要人才辈出?知府大人顿时大喜。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天宁寺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据现存清隆三十七年“重修古天宁寺图”碑上,仍能看出天宁寺规模庞大,楼阁殿堂俱全。

  虽说有了新名字,但塔刹那座覆钵式喇嘛塔,提醒着后人其佛教古塔的身世。

  如今的寺院规模不复昨日,好在古塔依旧体格健朗,容颜未衰。安阳市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副主任李文娜介绍,文物部门对天宁寺塔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15年,对塔刹、女儿墙、檐部、斗拱、墙面、塔内部、基座、仰莲等部位进行了修缮。

  受益于文物工作者的守护,今人得以像当年赵朴初那样,登塔望远。

  置身塔顶露天平台,凭栏远眺,北方是灰瓦白墙的古城街道,南方是绿树红砖的民居老城,东方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是东区新城,西侧靠北有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一座城市的春华秋实尽收眼底,不禁让人“念天地之悠悠”。

  艺术家说丨

  村儿猫:一个痴爱古旧之物的画者,因为坚信旧物留有过往的余温,饱含浓浓的记忆……

  (寻塔记特约青年画家村儿猫/绘)

  我喜欢寻访古旧之物,手指触碰到它们的一瞬间思绪像是出了窍般开始神游,仿佛穿越了千百年与古人对望,凝神静听他们年代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画者我无心去探究它独特构造的历史渊源,更愿意自以为是的认为它的建造者有着一颗浪漫的心。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