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诰编钟,春秋中期礼/乐器,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由26枚甬钟组成,形制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最大一枚钟通高120.4厘米,重152.8千克,最小一枚钟通高23.35厘米,重2.8千克。
钟体均为合瓦形,弧形铣,钟口大而舞部小。舞部正中有圆柱状甬,甬上细下粗,饰四组焦叶纹。接近钟体位置附有旋和斡(wò):旋为带状;斡为长方形,并有长方形孔。钲为梯形,四周以绳索纹作装饰。篆间均有9个柱状枚,枚顶微弧,枚下有圆形基座。钟体表面及甬部周围均铸有浮起的花纹,舞部、篆带饰蟠虺纹,隧部饰两组对称的变形象首纹。16件钟内壁口边均有调音所致的磋磨痕迹。
每一枚钟均有铭文,大型钟铸于正面钲部和鼓部,中型钟铸于正面和背面,小型钟分别由2件、3件、4件共铸一篇。26枚钟体共铸17篇相同铭文,每篇约110字,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诸侯宾客而铸此编钟,以祈福康乐之用”,除行款不同外,少数钟有缺字。
经测音得知,下层8钟为低音部,音阶稀疏,做和声用;上层18钟为中、高音部,音阶密集,用于演奏主旋律。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以编钟为主的庙堂雅乐,奏响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之声,这种礼乐制度以海纳百川、辐射四方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汇聚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