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珺:政协委员履职到底的坚守意识

2022年03月09日13:39

来源:光明日报

  大道至简,贵在坚持。但凡熟悉马珺委员和她所提的提案的人都会说:这可是一个相当固执的政协委员。用马珺自己的话说:“我的提案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实在。提建议就是要锲而不舍,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对国家有利的,今年办不成的事,明年我还接着提。”就是凭借着这股子劲儿头,从201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开始,马珺就已连续5年与“南水北调”议题较劲,2022年仍将对此发声。

  南水北调,利国利民。如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7周年。7年来,工程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区、市),受益人口达1.4亿,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韧如蒲苇的尽头一追到底

  如此利国利民之事,引发热议和研讨都是浮于表面,而后续如何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工程背后的价值和作用,才是马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最关注的事情。从2018年马珺提交的第一份关于给“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命名的提案开始,她跟“南水北调”就较上了劲。她认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若单单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的名字命名未免太过随意。起一个好的名称,再加上有深度的解读和宣传,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2019年、2020年连续提出“关于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生态补偿制度的提案”,在2021年再次呼吁建立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偿制度,2022年她将再次提交“关于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制度措施的提案”。

  “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有一定的富余调水能力,实践中已经开展部分地区的生态补水探索,受水区生态补水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持续向好。”马珺说,如此良性循环的中线工程在生态补水上还存在“一是生态补水的法律属性及依据不明,二是生态补水缺乏统一规划制度,三是生态补水制度保障监督机制不完善,四是生态补水价格和费用补偿均未明确”等问题。对于“南水北调”的关注和不断发问,是马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坚守,以韧如蒲苇的尽头一追到底,坚持践行履职尽责的承诺和为人民发声,做桥梁纽带的初心使命。

  以脚踏实地的调研书写每一份提案

  马珺说:“提交的每一份提案,每一个字的得来都要有调研、有数据、有访谈,要脚踏实地走访,才能确保自己提的是真东西,决不能靠臆想写提案。”

  形成于今年的《关于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制度措施的提案》,不仅是过去4年在“南水北调”工程问题上思考的梳理和汇总,更重要的是新背景、新时代下的再次出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路线5年来马珺跑了无数趟。为了中线干渠的命名,她从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到总干渠河南安阳段,一路北上一路调研,整理汇编的文稿足有几百页之多。命名从引证据典,到人民心声,她时时刻刻都在记录、在感受,想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拥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让人们能记住这一伟大的工程,记住为了工程建设而无私奉献的工人,记住为了工程而背井离乡,易地搬迁的人民;为了调研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补偿制度从丹江口东岸到集中搬迁的淅川县,她带领小组开展田野调查,整理人们的口述史,为生态补偿制度的提案提供佐证,在伏案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学理、法理和情理的支撑。

  2021年5月开始,马珺委员又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再次撰写“关于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制度措施”的提案。说起这些,马珺眼中闪烁着亮光,为了钟爱的事业,为了肩上的责任,政协委员们敢于应对挑战,敢于狠下苦功夫。

  马珺的坚持是有大量的调研支撑,在她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了堆积如山的手稿,这都是4年来马珺在南水北调问题上的调研所得。办公室的一位同事说,马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次假期都要花大量时间到南水北调沿线实地走访,甚至是学校组织南阳学习期间,她还挤出时间去了一下淅川县,走访了几位因工程搬迁的老人。这不是她第一次到访淅川县,也必将不是最后一次。

  “南水北调是造福民族、造福人民的民生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突出体现。确保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饮水思源’的受惠者的本分。”马珺说的时候满怀深情。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在经历了50多年的论证和设计,2002年才正式施工,期间几多艰难,这一国家重大工程来之不易。马珺说:“一时没有解决的提案,只要它是有价值的,一定要坚持不懈。政协委员就是要行使建议和监督的权利,问题一天没有落地,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把提案写下去。”(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编辑:Wei Wei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