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西周中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常常可以见到一种形制独特的铜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三足细瘦外撇。这种鼎分布区域正是先秦西汉学者所说的百越杂处之地,因此这类铜鼎被称作“越式鼎”,越式鼎无疑是越人特有的器种,主要出现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及长江下游地区等地。
细高足越式鼎,高28厘米,口径29.5厘米,平顶山应国墓出土,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铜鼎窄平折沿,沿上立耳一对,半球形浅腹,圆底,直锥形足,周身素面无纹,腹部有三条明显的范缝。三高足截面为“C”形,内侧未封闭,有泥芯露出。
通过鼎身所留下的明显的铸造披缝,说明这件越式鼎的制作并不那么严谨,工匠随意刻画,无暇顾及分范。说明当时越人只求实用,对器物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耳足浑铸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越式鼎的一个突出特征。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原地区先进的铜器制作技术,要完全被南方工匠吸收存在一定困难。这也表明了,此时边地对周文化的接受是一个输入与吸收,借鉴和改造的过程,是这一历史阶段,文化传播需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