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小康记忆 | 家园变迁路:南水北调 调来小康村

2021年10月22日13:44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小康梦已圆,回眸今昔巨变,你是否也曾这样想过——啥时候能住进高楼大厦?啥时候河两岸都是绿树红花?啥时候今天买的东西明天就到家?现在,都实现了!从梦想到现实,河南人民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奋斗的生动实践,一张张新照片见证了期待的幸福生活。大河网联合“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推出“豫见小康记忆”系列策划,向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献礼。

大河网讯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这样说道。这是南水北调工程最初的宏伟构想。

时隔近70年,当初的宏伟构想如今已化为一渠清澈的丹江水,浩浩荡荡流进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主要建设地和移民迁出地,为南水北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巨大牺牲。今天,让我们从“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中再次回顾这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向河南移民群众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精神致敬。

搬离故土:移民奉献精神感人肺腑

为确保这渠来自南方的丹江水早日喝进北方人的口中,河南省淅川县数十万人响应国家号召,虽有万分不舍,还是选择毅然决然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家乡。在“记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中,这些移民搬迁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坐在搬迁车里含泪凝望故土

离开家园时的不舍与担忧,踏上搬迁车,心底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又加重了几分。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该县先后移民近40万人,他们用汗水、泪水和热血铸造了可歌可泣的“移民精神”。

南水北调移民在老房子前合影

曾经的旧房屋,或许破旧,或许拥挤,但它承载了太多儿时的记忆、父辈的温暖。搬迁前,村民们用图片记录下家中最后的时光。

即将离开的家园

石头堆起来的老屋

这是一场艰巨但又动人的大迁徙,更是一次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大奉献。

住进新村:日子越来越兴旺

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巨大牺牲的移民群众,如今,换来了美好生活的回报。现在的移民村,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坐落在干净的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门口种上了花草,一条条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家门口就业让产业落地生根,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俯瞰新家园

淅川县九重镇的邹庄,在移民搬迁后发展起了绿色果蔬园基地、烟叶种植、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淅川县搬到新郑市梨河镇的新蛮子营村成为全省首批丹江口库区“强村富民”示范村;利用扶持资金,辉县市仓房村走上了大棚香菇致富路……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坚定了移民追求幸福的目标。


移民家庭在新家前的合影

以前的小乡村蜕变成今天的小康村

饮一口丹江水

2021年5月13日,在喝上丹江水的第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在移民村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此心安处是吾乡,南水北调移民村村民心安至此,脚下的土地便是故乡。(统筹/张磊 执行/刘思嘉 王怡潇 制图/胡瀚泽)

(图片来源:“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

相关报道

豫见小康记忆丨水库变迁:重建的大坝守护了我们的幸福河

豫见小康记忆│渠首一滴水 流入万千百姓家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