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产生,一般认为它出现于夏商时期,终结至清末。中国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体,历经数千年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粱”平首布,战国货币,高6.4厘米,足宽4.35厘米,厚约0.15厘米,重14.74千克,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这件平首布圆肩、桥裆,方足。正面鋳有六字铭文,从右至左分别是“粱正/尙(bì)百/尙(dāng)寽(lüè)”。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一个单位的货币一百枚相当一寽的重量,一寽等于80两,合今天的1250克。
布币是在先秦时期使用时间较长,流通较为广泛的一种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当时的中原地区。它仿照原始生产工具“布”制作而成,依照外形不同划分为空首布、平首布、尖足布等等。据专家考证,带有“梁”字的平首布是铸行并出土于古梁国地境内, 存世数量极少,是魏国早中期的货币,由空首布简化而来,但体积略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这件粱国平首布品相完整,字迹清晰,文字俊逸挺拔,是研究魏国早中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