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阔步新征程 | 一条大河波浪宽

2021年09月18日07:25

来源:大河网

  灵宝市函谷关镇西寨村夕阳辉映下的黄河美景使人陶醉。随着黄河生态廊道的加紧建设,这里的生态得到恢复,各种鸟类在这里栖息觅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聂冬晗段景波摄

  □本报编辑部

  这是一个寻常的9月,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9月。

  两年前的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擘画发展新坐标——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孕育了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滔滔黄河,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伟大征程中掀开了新的一页。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两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紧扣黄河大战略谋篇布局、落子成势。新时代航道上,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理念转变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大“考题”正同步作答;深刻变革中,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拓越宽。

  在四季中,9月,意味着金秋的来临。在黄河流域,2019年9月,则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启。

   大河之韵——

  生命之河安澜壮美

  黄河,万古奔腾,浩荡东流。

  这是莽莽神州绵延浩荡的生命之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母亲河。

  内蒙古、甘肃、河南、陕西、山西、宁夏、青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满怀对母亲河的赤子之情,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每到一地,都对各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为各地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当我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重新审视这条生生不息、流淌天地间的浩瀚大河,我们会清醒地认识到,总书记看黄河,也是看中国;把脉黄河流域发展,也是再一次昭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之大者”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这是一场新长征——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仍需跋山涉水。

  这是一个新开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方向,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这是一次总动员——重大国家战略蓝图已经展开,保护、发展、利用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路径已经明晰,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之地,在习近平总书记谋划的宏伟蓝图和战略棋局中,河南,责重山岳。

  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河南篇章,在新的历史跨越中再展新猷。

  从高空俯瞰黄河,出晋陕峡谷,一泓碧波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这就是小浪底水库。这座总库容达126.5亿立方米的“超级水库”,就像一颗年轻而强健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平衡与活力。

  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小浪底便会迎来一年中最惊艳的时刻。调水调沙时,巨大的水流喷涌而出,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

  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使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降低2.6米,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2021年汛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主河槽过流能力显著提高,中小洪水漫滩概率减少,防洪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

  “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泥沙淤积量逐年减少,最近两年更是实现了负增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御局方案技术处副处长任伟说。这一喜人的变化,得益于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

  黄河大“几”字形拐弯处,小秦岭巍然耸立。这里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区。但掠夺式开采和粗放的冶炼方式,让小秦岭满目疮痍,沉疴缠身。

  一场再造小秦岭的生态文明捍卫战让小秦岭生机重现。目前,林区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到21900个单位,是一级空气质量标准的10倍;红外线相机记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的身影,保护区新发现了11种植物、80种鸟类,5条发源于小秦岭的黄河一级支流水清河净。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总书记的八字要求振聋发聩: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已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此时的必答题。

  两年时光飞逝,历史画卷舒展。越来越多的蓝天碧水绿荫,铺展在黄河两岸;越来越高亢的中原黄河号子,融入到“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

  2018年,投资上百亿元的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开工在即,却被一群鹭鸟“拦”下。“在拆迁大沙河北岸苗圃时,忽然在林中发现有鹭鸟栖息。”时任大沙河项目公司总工王高科说,“这群鹭鸟有白鹭、夜鹭、池鹭近百只,当时正处于繁殖、育雏阶段。”

  一边是倒排工期的工程,一边是正在栖息繁殖的鹭鸟。焦作市政府考量再三,最终决定:工程推迟两个月,让鹭鸟正常繁殖。

  一个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必将受到自然的馈赠。

  如今的大沙河,河面上一群群水鸟闲庭信步,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黄胸鹀……一年四季,在大沙河观察记录到的鸟类有129种。去年2月,有3批近200只白天鹅飞临此处。人、水、鸟,共同演绎了一曲动人的生态赞歌。

  新中国成立之前,黄河治理的千年史册上,写满了“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的沉重篇章。斗转星移,共和国成立的70余年间,“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岁岁安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早已“万里写入胸怀间”。

  6月30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黄河水利委员会调研时指出,河南位于黄河“豆腐腰”部位,“悬河”问题突出,既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风险点,也是确保黄河安澜、建设幸福河的关键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感悟保护治理黄河的千钧分量,把保障黄河安澜的重大政治责任扛牢扛稳。

  大治理,守住了平安之河的底线。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等水利枢纽工程像一颗颗明珠一般镶嵌在黄河“缎带”上。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如护佑黄河的铜墙铁壁,不仅成为一道重要的防洪安全线,也成为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线。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70余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大堤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河道不断流。

  大保护,点亮了生态黄河的底色。近几年,我省在黄河河南段建设了290万亩的沿黄生态保育带。从三门峡蜿蜒往东直至濮阳,一条绵延数百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贯通了黄河河南段。全省黄河流域湿地公园已达67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种群“重现江湖”,美丽圣洁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珍稀动物纷纷用脚为黄河河南段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投票”。

  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好于Ⅲ类水的断面,超过全国下达目标的近28个百分点,实现了水质不超标。

  在黄河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断流时的黄河河口,河床龟裂,满目苍凉;一张是黄河河口生态恢复后的照片,草长莺飞,水天一色。两相对比,恰是母亲河今昔之变的写照。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磨难与辉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跋涉与奋斗、新时代的新理念与新气象,都在横贯河南711公里的黄河上留下了鲜明印记。

   大河之魂——

  文脉之河川流不息

  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

  大河之南,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去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

  这里是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广场上,人们肃然伫立,目光向上,注视着高106米的炎黄二帝塑像。眼前,巨塑背靠的青绿邙山升起袅袅雾气;身后,滔滔黄河水波澜壮阔;两侧,117位历史名人雕塑群栩栩如生。

  山河壮美,豪情满怀。越靠近黄河,越会对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有本原的感慨与认同。

  向东南20公里,黄河博物馆。一进门,巨幅壶口瀑布彩绘映入眼帘,其下方的金色大字格外夺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1947年,毛泽东刚刚起草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后,来到黄河边,留下这句名言。

  黄河不是世界上水量最大、长度最长、流域最广的河,但她一定是文化信息量最大、文化历史时间最长、文化空间流域最广的河。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滋养着沃野平畴,哺育着炎黄子孙,孕育着中华文明。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她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心灵之河、精神之河。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眺望滚滚东去的黄河,思接千载。第二天的座谈会上,他关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要求激荡广袤大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一条古老的大河,在新时代里绽放出璀璨光华。

  这光华里,升腾着浓烈的文化认同。

  犹如一年一度与春天的“约会”,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拳拳之心再次汇聚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

  在现场,嘉宾们走过汉阙门,踏上轩辕桥,探访故里祠,陆续步入拜祖广场;在线上,全球华人用点滴黄河水浇灌姓氏树连成祈福林,共祝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全网点击量达29亿人次。

  拜祖大典汇聚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凝聚着磅礴的民族力量。正如知名文化学者郦波所评价,“黄河是母亲河,而黄帝文化则如哺育我们的阳光,我们头枕黄河,恭拜黄帝,如此热爱这片土地,就是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这光华里,彰显出深沉的文化自信。

  4月13日晚,在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开幕式上,郑汴洛三市市长当起了“导游”,为城市“打call”。“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正被打造为中原文旅的新IP。

  6月5日,芒种时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揭开神秘面纱,开城首演。“我们是黄河母亲哺育大的孩子,这条河是跟我们源远流长的文明融合在一起的。”导演王潮歌说,“我们创作《只有河南》,如同掬起一捧黄河水,捧起一抔黄河土,向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致敬。”

  这光华里,释放出强大的文化力量。

  挖、筛、醒、摔、揉、捏、雕,一把黄河泥,在中牟县泥塑非遗传承人徐志红的巧手下,变换出各异的形态,散发出生动的气韵。

  黄河泥有这样一种特性:越揉搓黏性和韧性就越强。徐志红觉得,这抔黄土里,有中国人的性格——粗粝而细腻、柔软而坚韧,就像她作品的主角:逆流而上的医务工作者、风雨向前的子弟兵、拼搏在一线的志愿者,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被她用黄河泥塑起、凝固。

  她的作品都来源于现实。

  7月20日,一场前所未有的强降雨突袭中原大地,浩浩平川顿成一片汪洋。风雨中,陌生人守望相助的义举,在每一条街道上演,普通人忘我营救的果敢,在每一处角落绽放。

  在这片暴雨洗劫过的土地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这种力量,来自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他们善良正直、坚韧勇敢,他们同舟共济、休戚与共,让人们看到了河南人最好的样子。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不灭的记忆,那些令人感动的精神之光,如果我们将这些交汇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个立体的“7·20”,读懂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记住中原大地的倔强与辉煌。

  万古黄河奔腾不息,黄河文化薪火相传。在黄河流经的古老土地上,中原大地的黄河故事正在传扬四方。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开放后,增加了5G、沉浸互动等科技手段,吸引全国观众纷至沓来,文创产品“考古盲盒”一度脱销;少林宝宝、云台山、洛阳牡丹、安阳殷墟等相继推出文创雪糕,瞬间走红网络,让网友笑称“吃下一口雪糕,品味黄河文化”;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古典文化节目炸裂出圈,引起人们的精神诉求与中原人文精神、黄河文化之美的高度契合与共鸣。

  黄河文化正在“活起来”“火起来”。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承载着无数辉煌的中原沃土,黄河丰厚的文化优势正在充分发挥,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在持续弘扬,1亿中原儿女的文化自信迅速增强、家国情怀日益浓厚、巨大潜能不断激发。

   大河之力——

  活力之河百舸争流

  黄河出邙山向东,炎黄二帝巨塑俯瞰之处,河面渐宽、视野渐阔。登邙山头东望黄河,自西向东700余米,滩窄岸坚之处,波涛之上依次横跨着京广铁路先后使用的三座黄河大桥。三座桥跨越百年风雨,见证时代发展。

  42岁的郑州桥工段职工李小林一家两代在此接力守护。其父李海运养护过的京汉铁路黄河大桥、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都已停用退役,并作为历史遗迹原址保留。如今,他负责日常养修的是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

  “父亲守桥的年代,跑的还是内燃车、绿皮车,现在我守的桥,跑的可是‘复兴号’。等孩子那一辈到我这个岁数时,又会是啥样,想都不敢想。”李小林笑着说。

  大桥的迭代“进化”,见证着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的轨迹,正如流淌千年的黄河,见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

  滚滚黄河,孕育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在这里发端,天文历法、冶铸陶瓷、建筑纺织等方面都曾站上世界科技之巅,“四大发明”更是从这里走向世界。黄河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9月13日,郑煤机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排8.8米高的郑煤机自主研制的煤层液压支护引人注目。它填补了我国特厚煤层液压支架开采的技术空白,也创造了煤矿支护装备的世界新高度。

  2019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调,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

  牢记嘱托,在创新的道路上,河南疾步前行。

  河南智造,在换道领跑——

  9月17日,入驻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航天员度过3个月的“太空时光”,成功返回到地球家园。从“神舟十二号”发射到与天和核心舱的连接,以及空间站运行、航天员的返航,郑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河南航天压力元件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一批河南企业承担了配套任务,为载人航天工程保驾护航。

  在郑东新区,自动驾驶网约服务全国首推,百台宇通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在5G网络支撑下载着人们“智慧出行”;中铁装备与洛阳轴承强强联手,民族盾构有了中国“芯”,盾构产销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齿轮传动装置打破了轨道交通领域国外产品垄断……创新发展的新故事在黄河两岸轮番上演。

  创新发展天地宽。科技创新助推核心技术“破茧”,迎来了河南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化蝶”,换道领跑闯天下。

  创新潜力,在尽情释放——

  “努力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7月17日,我省第一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省长王凯指出,建设嵩山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重大举措,目的是打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大科研创新平台。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从国内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人造金刚石供应商之一的黄河旋风,到进入计算产业“大航海时代”,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打造的黄河鲲鹏计算产业,像那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一样,在创新驱动下,河南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中原大地之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一系列高端科创平台在加速搭建,一条沿黄科创带在加快形成。中原科技城、郑州鲲鹏软件小镇、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黄河实验室等一个个重点项目在推进建设,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大量涌现。

  这些迈向大数据时代的桥头堡,汇合成数字经济的大江大河,孕育滋长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构筑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产业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变“流量”为“留量”,河南正朝着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不断迈进。

  绿色转型,在加速推进——

  一提到化工企业,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刺鼻的气味、弥漫的粉尘和污浊的水体。在人们的印象中,化工行业始终与高污染、高能耗相伴相随。

  可走进心连心公司的生产厂区,果园、草坪、绿化树……入眼到处是绿意葱茏,空气中浮动着大叶女贞和夹竹桃的花香,污水处理终端蓄积的清澈水流里,各色锦鲤在欢快游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城市游园。

  “绿色”缘于“律己”。心连心公司用于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的资金累计超过10亿元,占企业利润的40%,污染物排放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低30%到50%。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黄河流域规模以上企业率先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省级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黄河流域项目数量、资金额度分别占全省的近80%、90%。

  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因地制宜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成为黄河两岸的共识。

  开放发展,正风起帆张——

  9月15日凌晨,苹果秋季新品发布。此时的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正在加紧赶制订单,这里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全球近80%的苹果手机产自于此。郑州机场上空,一架架全货机降落、起飞,把一箱箱鲜切花、服装等运抵郑州、分拨全国,又把一批批河南制造的手机发往世界。

  郑州机场开通客货运航线240多条、通航全球130多个城市,客货运规模持续保持中部“双第一”;中欧班列(郑州)实现“多线路、多目的地”常态化高频开行,网络遍布30个国家130个城市;河南跨境电子商务已辐射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郑州逐渐成为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周口港和郑州的海铁联运班列,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借海出港、货通全球……

  “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协同发力,构建了链接全球的枢纽之路,也铺就了内陆大省的开放之路,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正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买全球、卖全球”,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河南正竭力联通世界,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

  大运河架起了古代南北融通的大动脉,《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兴盛景象……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文明交流交融的区域,汇聚了东西南北的多元文化,造就了黄河文化海纳百川的气质。今天的河南,追寻着历史的脚步,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打造出空、陆、网、海共同发力的开放通道体系,树立起令人瞩目的开放新形象。

  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沿着蜿蜒的黄河次第铺展。

   大河之梦——

  幸福之河润泽中原

  黄河一路东流进入开封地界,至黑岗口陡然打个拐,河道变得宽浅散乱,成为历史上著名险工处。如今,黄河在此处的主河道依然游移不定,但大河两岸已非旧时容颜。

  去年“五一”之前,这里原本是一片垃圾成山的荒地,如今却成了一座绿意盎然的“黄河台”观景公园。站在“黄河台”上,雄浑壮阔的大河风光一览无余。观景台上,一棵高大的泡桐亭亭如盖。附近的村民介绍,这棵泡桐已有50多年树龄,老百姓都叫它“福桐”。

  王小群是开封市龙亭区水稻乡南北堤村的村民,家中世代生活在黄河边,他家距离“福桐”只有两三百米。

  王小群说,老百姓把那棵泡桐叫作“福桐”,是觉得它为村民带来了福气。“黄河台”建成后,景美客至,节假日游客每天都在3000人左右。南北堤村办起了饭店、民宿,很多村民因此脱贫。

  “福桐”无声,寓意深长。

  省委工作会议“两个确保”的号角响彻中原,“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翻一番,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民生目标催人奋进。见证了万里黄河沧桑巨变的“福桐”,又将亲历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波澜壮阔。

  “几”字形的黄河,在封丘县李庄镇拐了最后一个弯。黄河大堤把李庄镇分成了两部分——堤内,是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滩区村落;堤外,是仅次于县城的副中心城镇:李庄新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李庄新区内,有一个苦庄小区,是李庄镇黄河大堤内19个“苦滩村”中的一个。自从160多年前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以后,黄河封丘段泛滥频繁,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苦难,苦庄、苦滩等由此而得名。

  “过去下雨水汪汪,如今住上电梯房。”苦庄小区村民马玲霞说,“苦庄现在不苦了!”

  “有女不嫁河滩小,一年四季没个好。”在黄河改道形成滩区的一个多世纪里,田地被淹、家园被毁的切肤之痛,像泥沙一样沉积、似魔咒一般循环,成为滩区人一辈子的成长记忆。而搬出滩区、新建家园,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滩区人渴望而难以企及的梦想。

  2015年以来,河南30万滩区人迎来一场空前“大迁建”,百年滩区跨入“新天地”,百姓生活迈进“新时代”。

  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沿岸百姓的幸福之梦,被黄沙掩埋,被洪水冲走,日子难过,美梦难圆。这些年,党和国家大力治理开发黄河,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灌渠滋润着万顷沃野,带给沿岸百姓“稳稳的幸福”。

  很难想象,“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会是人民胜利渠渠首百姓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局长卢凤民介绍,人民胜利渠开灌以前,古黄河河槽背河洼地黄沙漫漫,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当地群众形容为“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

  1952年4月,奔腾的黄河水从人民胜利渠渠首破闸而出,润泽河南北部地区广袤的土地,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通水69年来,人民胜利渠灌溉着豫北100多万亩农田,一个个“吨粮田”“小康村”不断涌现。灌溉区粮食和棉花的产量分别达到开灌前的10.7倍和5倍。

  “人民胜利渠至今仍滋润着岸边的百万亩农田,武陟被称为‘鱼米之乡’就得益于黄河水,享誉全国的延津小麦、原阳大米也源自黄河水的滋养。”卢凤民说,人民胜利渠从最初的争气渠、生命渠、灌溉渠,已经变成如今的人文渠、生态渠、幸福渠。

  远离黄河之患,尽享黄河之利。顺应的是民心所向,换来的是民生之福。

  民生之福,不仅是生活富裕富足,更是精神自信自强;是环境宜居宜业,更是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定格了北宋都城繁华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河风光占据画卷长度的五分之二,足见开封作为“北方水城”的气韵。数千年来,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兴衰荣辱皆与水息息相关。

  而在几年前,开封古城由于河道淤积严重、断面狭窄,连接不畅,黑臭水体已成为制约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

  为使水系贯通、水活流清,开封“一渠六河”项目“应运而生”。通过两年多的水体治理,开封再现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历史风貌。踏足古城,梦回千年。

  “我每天下午都要到河边来遛遛弯儿,环境这么好,看着就心情好,用句时髦话说就是,幸福指数太高了!”85岁老人李庭一是化肥厂的退休职工,在东护城河边生活多年。看着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的清水河,荒草地变成小游园,李大爷喜不自胜。

  “水系连通绝不是单纯的生态工程,更是古城保护、黄河文化和宋文化的传承工程,归根结底是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最终得益的是老百姓。”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局长潘佳良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作于伊洛河畔的《尚书·五子之歌》。这个朴素的民本思想,从黄河流域延传播散,在华夏大地根深蒂固,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希望和铿锵誓言里风云激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河东流,天高地阔。中原大地,风光无限。

  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托举起现代化河南,一幅新时代的黄河奋进图正在奋笔挥洒。让黄河造福人民,一首荡气回肠的乐章正在激越奏响。

  策划:董林刘雅鸣

  统筹:张学文万川明

  执笔:董学彦薛世君王延辉沈剑奇张笑闻刘晓阳

  喜迎党代会 阔步新征程:

  ·喜迎党代会 阔步新征程丨锚定“两个确保” 用好关键一招

  ·喜迎党代会 阔步新征程丨漯河:嵌入式监督为换届“护航”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奋勇争先 更加出彩——谱写现代化河南建设新篇章

  ·积极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河南省司法厅出台20条举措 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协同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培训班侧记

  ·河南省政协编撰专题史料图书《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出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下 河南绘出“生态强省”蓝图

  ·推动郑州都市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

  ·【了不起的“十三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样板

  视频推荐:

  ·大河颂第一集《红色史诗》:黄河从“几近不治”走向岁岁安澜

  ·母亲河的春天有多美?来看航拍400公里黄河生态廊道

  ·视频丨不到黄河心不死!很多人见过黄河,却极少人见过它的全貌。沿黄河九省(区)battle秀颜值,跟着黄河去旅行

  图片新闻:

  ·温暖的回响丨黄河文脉看今朝

  ·航拍开封黄河生态廊道

  ·黄河生态廊道春意“四格图”

  央媒看河南:

  ·央媒看河南丨保护治理母亲河 构建水网新格局——河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掠影

  ·央媒看河南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加持 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央媒看河南|大河滔滔今又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央媒看河南丨九曲母亲河 流入新时代

  ·央媒看河南丨河南加速汇聚发展新动能·央媒看河南丨河南巩义发现金元时期木构建筑

  黄河故事:

  ·我家门前“生态河”

  ·我家门前“文化河”

  ·我家门前“安居河”

  ·我家门前“文化河”

  ·我家门前“民生河”

  ·我家门前“畅通河”

  ·视频│我家门前“幸福河”

  “沿黄代表”说黄河系列报道:

  ·“沿黄代表”说黄河 | 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出彩乐章

  ·“沿黄代表”说黄河 | 河南省人大代表王爽:深化文旅融合 讲好“黄河故事”

  ·“沿黄代表”说黄河 | 新乡市人大代表周剑:科教兴省 “豫”来“豫”好

  ·“沿黄代表”说黄河 | 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大代表田炜:勇做黄河生态保护先锋

  ·“沿黄代表”说黄河 | 濮阳市人大代表王金玲:履行代表职责 助力乡村振兴

  ·“沿黄代表”说黄河 | 济源市人大代表王志清:加速提质升级 迸发创新动力

  ·“沿黄代表”说黄河丨河南省人大代表秦迎军:浓墨重彩绘蓝图 县域经济出新彩

  ·“沿黄代表”说黄河 | 郑州市人大代表栗亚冰:丝路集结通陆海 欧亚联动汇中原

  ·“沿黄代表”说黄河 | 河南省人大代表孙立明:坚持创新引领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时代 出彩文脉河系列报道:

  ·奋进新时代 出彩文脉河丨非遗明珠耀黄河

  ·奋进新时代 出彩文脉河 |“文旅+”描绘锦绣中原

  ·奋进新时代出彩文脉河 | 远古文明奏响现代乐章


编辑:韩雨松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