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要开幕了
又到了射击这个半冷门项目
受到万众瞩目的时候了
就是因为“奥运首金”
这个充满魔力的词汇
制造出规律的射击运动热度峰值
平时没几个记者的射击赛场
一到这时候
媒体席爆满了
它让置身其中的人又爱又恨
荣耀有多少
压力就有多少
爱的时候有多爱
恨的时候也能有多恨
中国的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
实际上也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首金得主
(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首金)
这个首金无疑改变了许海峰的一生
“奥运首金”在国内再次被广为关注
是从2000年开始的
基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的默契
从1988年开始
女子10米气步枪逐渐固定为奥运首金项目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
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竞争力陡增
对中国队首金和奥运会首金的关注叠加发酵
中国女子步枪选手与首金的恩怨纠葛
也就此拉开大幕
这是一个堪比在头发丝上绣花的项目
金牌和银牌可能就是一根头发丝的差距
这更助长了压力的堆积
(杜丽在北京奥运会“首金之战”中)
五届奥运
五位中国枪手
成功两次
都由奥运新人完成
即便是放眼世界
从2000年开始
也只有中国选手易思玲完成了大热夺冠
(易思玲夺得伦敦奥运会首金后庆祝)
整整9届奥运
别说卫冕
哪怕是两次夺冠
也是从来没有的事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首金带来的极端压力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从未满19岁开始
赵颖慧三战奥运首金的唏嘘故事不必再赘述
单从两个侧面就可以想象她的压力
一是悉尼奥运会决赛开始前
几十名记者挤进她石家庄的家里
到雅典的时候
她的家人干脆躲出去了
二是杜丽后来说
自己雅典夺冠的一个有利因素
就是再次出战奥运首金的赵颖慧
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赵颖慧在雅典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预赛中)
但在这5名中国枪手中
获得压力极值的无疑还是杜丽
从北京奥运会前数个月开始
杜丽的每一次出现就会吸引所有镜头
她日常开朗的性格让很多人认为
即便别人不行
杜丽还是有可能创造历史的
但大家还是低估了本土奥运首金的魔性
杜丽后来回忆
关键性的心理变化出现在资格赛之后
当她在空中通道上走向决赛馆的时候
下面数百人齐声高喊“杜丽加油”
当她走进决赛馆时
静时噪音只有38分贝的场馆
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她立刻“上头”了
对于射击选手来说
进入比赛状态恨不得所有毛孔都闭合
把自己裹进一个“场”
而此时的杜丽
破功了
这是她从没遇到过的场面
但这不是环境的错
而是一个被认为是铁打的神枪手
泄露了她的人性
心理的些微扰动
打乱了她正常的比赛节奏
(杜丽在北京奥运会首金决赛中)
四年之后
作为那个周期最突出的女子气步枪选手
易思玲来到了伦敦
她后来透露
虽然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帮她解压
但首金带来的紧张根本控制不了
(易思玲在伦敦奥运会颁奖仪式上落泪)
在里约奥运会上
杜丽和易思玲两位过去的首金得主一起出战
两人一改以往的“避而不谈”
而是在赛前就大方谈起首金
最终一银一铜
败给了一位美国黑马
(杜丽和易思玲在比赛后合影)
杜丽如今已是国家队教练
对于应对压力有了另一个角度的体会
与首金离得越近
越能窥见它背后的东西
要么保持纯粹的钝感
要么挖掘出内心最深处的欲望
掰开揉碎,化于无形
而凡人,总是介于这两者之间
凡人中的勇士
就是在与自己的搏斗中
战胜自己的幽暗
(身为国家射击队教练的杜丽在场边观战)
说回到东京奥运会
这次参赛的两名中国选手
2000年出生的杨倩和1998年出生的王璐瑶
和前辈一样
从参与这个项目开始
她们就知道分量
和前辈们不一样
射击规则改了
难度和偶然性更大了
时代变了
所谓的信息屏蔽也更难了
(杨倩(上)、王璐瑶在训练中)
不过根据以往经验
算是有两个利好:
1、两人都是奥运新人
2、最大热门是风头强劲、誓在夺金的印度人
压力对于她们也会更大
根据赛前训练刺探的军情来看
两位印度选手新老搭配
确实实力强、状态好
但期待越大,压力也就越大
毕竟信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
也不单是中国人
祝福中国姑娘好运!!!
文案:沈楠
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报道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