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会。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当月,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二大精神,研究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的具体措施,全省各项工作逐步打开新局面。
1984年8月,中共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从河南实际出发,提出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开创河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同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和基本政策,揭开了我国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1月22日,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把企业搞活,特别是充分发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整个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此后,河南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河南围绕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采取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企业内部体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到1987年年底,全省312户大中型企业中,已有305户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一部分大中型企业经过试点,逐步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责任制、厂长任期目标承包责任制等多种经营形式,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与此同时,河南在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试验。1985年4月5日,省政府批准《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同时,下放了一部分价格的管理权限,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定价权,突破了由于国家统一定价而形成的单一计划价格体制,出现了定价、浮动价、工商企业协商价、议购议销价和集市贸易价等多种价格形式。通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农村改革的深入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稳定和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进行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内容的农村第二步改革。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4月,省政府批转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决定取消农产品统购,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使农民在通过农业生产责任制获得生产自主权以后,又获得了产品经营上的自主权,强化了农民的商品意识,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河南还采取措施,在广大农村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加速农村商品经济的有力措施,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在按照市场需求改革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河南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前身有相当一部分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使农村中集体的、个人的及私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1984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放宽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集体、联合体、个体齐发展”的方针,全省农村迅速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1985年以后,河南乡镇企业出现了连续3年高速发展的新局面。1988年4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搞活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等文件,提出了“狠抓乡、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户办、联户办企业”的发展方针,使河南的乡镇企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和调整整顿,到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达718.83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693.92亿元,涌现出了刘庄、回郭镇、南街村、竹林镇等一大批依靠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明星乡镇。
1989年南街村方便面厂建成,1991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突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河南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9月10日,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河南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此后,河南的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到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租赁工厂、承包项目,带动了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在这一论断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科技兴豫,教育为本”这个发展全省经济和社会的战略指导思想。围绕实施这一战略,河南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放活科技人员、放活科研机构,积极推进“星火”“燎原”“火炬”“丰收”计划,采取“教科农统筹”等政策措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有了较大提高。
教育体制改革也开始启动。1983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和改革教育工作的决定》,积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迈出了教育改革的步伐。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此后,河南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通过认真落实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全面展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省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发展。1989年,全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比1984年增长50%,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明显加强。
外贸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为迅速打开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于1984年以后,也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
1984年11月,省委召开的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分析了河南作为内陆省份的主要特点,明确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本着多方接触、统一领导、及时决策、多种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和方法,打开河南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之后,按照中央的部署,河南首先对外贸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实行了政企分开、进出口代理制以及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政策,推动河南对外经贸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1991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第一次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的决定》,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等14个配套政策文件,确立了河南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并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提出把“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就,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劳务技术输出等各项经贸业务都得到较快发展。1991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06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3倍多。
在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按照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河南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各地、市、县之间,各部门之间,河南与周边省区之间以及河南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合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结束了河南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全省干部群众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河南国民经济开始由封闭型逐步向外向型转化,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