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河南党史》6.4.2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和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21年04月27日15:34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1963年9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调整。按照中央部署,在3年继续调整中,河南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普遍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改土治水,兴修农田水利,因地制宜贯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支援农业生产,保证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调整农、轻、重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解决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作的次序安排工业生产,突出搞好巩固、充实、提高工作。工业调整的重点,转向填平补齐、成龙配套、设备更新、专业化协作、加强薄弱环节、调整比例关系、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在企业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试验,试办托拉斯,试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改革物资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在3年继续调整的后期,根据党中央决定,河南境内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洛阳、三门峡、南阳、平顶山、鹤壁、焦作6个市和安阳、新乡的部分地区被纳入国家三线建设范畴,并陆续上马了一些重大项目。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河南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65年7月26日至8月5日召开的中共河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全省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随后召开的二届一次全会选举刘建勋为省委第一书记,文敏生为省委第二书记。

  随着调整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上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并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批判。八届十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河南对所谓“单干风”也开展了批判,并在全省2/3的农村、约3000万农民中初步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洛阳、新乡等地还开展了以清理工分、清理财务、清理仓库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作。1963年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介绍了湖南、河北等进行“小四清”运动的经验,正式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在城市开展以“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后,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全省各县、社(区)纷纷组织工作组进驻各地农村,通过试点,分步骤、分阶段开展了以“清经济”为主的“小四清”运动。城市“五反”也经过试点逐步展开。

  1963年5月和9月,中央先后颁布《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简称“后十条”),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明确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群众运动。从这一年冬到1964年上半年,河南农村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教运动全面铺开。城市“五反”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式继续展开。1964年9月中旬,刘少奇主持修改“后十条”,对形势作了更加不符合实际的严重估计。之后,省委对全省城乡社教运动进行重新部署,抽调组成社教工作队进驻试点村,直接指导群众通过访贫问苦、扎根串连等开展“四清”。1965年1月,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公布后,农村“四清”运动和城市“五反”运动一律称为“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河南着手对前一段运动中的错误和偏差进行纠正,缓和了一度紧张的干群关系,稳定了城乡社会经济秩序。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工作队陆续撤离。9月,“四清”运动在河南全部停止。“四清”运动虽然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把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成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

  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10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河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发展。196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4.41亿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经济严重困难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原煤、钢材、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均有较大增长,“一五”时期国家在豫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这一时期相继竣工投产,为初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煤炭工业基本形成以平顶山、焦作、鹤壁、义马、新密五大煤炭基地为骨干的煤炭工业体系。机械工业随着洛阳轴承厂、开封高压阀门厂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先后建成投产,组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规模庞大的机械工业体系。冶金、化学、纺织、食品、烟草等工业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交通运输业取得新发展。洛阳龙门大跨径石拱桥、南阳白河大桥等一批桥梁先后建成通车。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京广、陇海铁路复线开始修建,地方铁路发展迅速。1965年,全省地方铁路通车里程达289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白龟山水库、陆浑水库等水利工程建成,南湾、薄山、板桥等10大灌区配套工程启动。全省农业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196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42.17亿元,粮食产量1166万吨,均接近1957年的水平。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普通全日制教育体系,青壮年文盲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以上下降到20%左右。现代戏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朝阳沟》《人欢马叫》等豫剧现代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改善农村卫生状况、保护群众身心健康为主要任务的爱国卫生运动普遍展开,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通过整党以及社教运动的开展,整顿了基层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改进了党员干部作风,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时期,河南也重视发挥优秀典型和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了学习毛泽东著作、学雷锋以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各种政治学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艰辛探索、积极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

  在10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的过程中,河南涌现出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刘庄党支部书记史来贺、许昌县水道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水才、林县石板岩供销社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更孕育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1962年12月,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到“最苦、最穷、最难”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面对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抱病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斗洪涝、治穷根,为战胜严重灾害,摆脱贫困面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他身上蕴藏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1965年4月,林县人民庆祝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20世纪60年代,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气魄和勇气,迎难而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展开了一场同严重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顽强斗争。经过几年苦战,在峭壁陡立的太行山开凿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