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河南党史》5.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021年04月27日15:23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

  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11月,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后,为适应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新形势,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河南、平原两省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平原省建制,将豫北的新乡、安阳、濮阳等地市重新划归河南省管辖。为加强合并后河南省的领导力量,党中央对河南省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河南省委书记张玺调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工作,平原省委书记潘复生调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任第二书记。12月底,平原省向中共中央、华北局递交报告,圆满完成各项移交工作。至此,河南省下辖有开封、郑州、新乡、安阳4个省辖市,新乡、安阳、濮阳、郑州、洛阳、许昌、南阳、信阳、淮阳、商丘10个专区及焦作矿区,全省共118个县,4200余万人口。

  1953年6月,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这是党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问题认识上的一个重要改变。

  10月,河南省第六次党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号召全体党员和全省人民开展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与宣传。之后,全省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总路线的高潮。广大干部群众联系实际、检查思想,澄清错误认识,开展自我教育,提高了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激发了劳动热情。为推动农村深入开展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河南日报》还开辟专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王本正思想”大讨论,通过摆情况、回忆对比、算细账等方法,联系思想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判资本主义思想,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认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党、全体人民中普及社会主义观念的一次空前的大规模的学习活动。对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增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为“一化三改” 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迈开步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中列为首位。

  经过土地改革,河南广大农民迸发出空前高涨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普遍发展了劳动互助组织。1950年,洛阳、许昌等河南土改先行地区出现了互助组,其中主要是临时互助组。鲁山县马楼村农民苏殿选组织9户农民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常年互助组。195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下发各地试行, 河南一些地方开始有领导、有重点地试办互助组、初级社。12月30 日,鲁山县辛自修农业生产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河南省成立的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年底,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59个,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追求高级形式、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强调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和促进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全省农村迅速掀起大办合作社的热潮。截至1954年12月,全省已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7362个,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62.4%。自1955年1月起,河南遵照中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和“只许办好,不许办坏”的方针,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了全面整顿和巩固,以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健康发展。

  1955年7月,毛泽东对邓子恢关于合作社稳步前进的主张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其做法是严重的“右倾错误”。随之,河南对主张“坚决收缩”的方针开展批判,并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规划多次修改加码。全省各地很快形成相互攀比发展速度和增加建社数量的局面,农业合作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到年底,全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猛增到18万个,高级社1076个,入社农户占到总农户的77.7%。

  1956年2月,毛泽东主持选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这对于已出现急躁倾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河南各地在重点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尚不足两个月且一部分县还未开始试办的情况下,大规模地转向了办高级社阶段。到5 月,全省已建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5665个,入社农户达9231046 户,占总农户的95.73%。至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河南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在组织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河南手工业合作化进入有步骤的发展时期。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河南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建立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种由低到高的组织形式。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全省手工业互助合作运动也日趋高涨。1956年1月,郑州市在全省率先宣布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组织起来的手工业人数达到从业人数的92.4%。3月底,全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占应改造手工业总人数的94.34%。

  有计划地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同步进行的又一战略步骤。1953年以前,河南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为主的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已有较大发展。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特别是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之后, 河南按照中央部署开始有计划、稳步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工业企业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同时按行业由点到面对私营零售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年底,河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由个别公私合营迅速推进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新阶段,各地私营工商业者纷纷要求批准公私合营。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率先宣布全部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河南也改变过去全面准备、重点试办的工作方针,实行政府先批准合营,后进行清产核资的办法,大大加快了改造工作的速度,开封、郑州、安阳、许昌、洛阳等地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年底,全省500户私营工业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城市私营商业改造占到应改造人数的95%。至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河南基本完成。

  1956 年1 月26 日,开封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界群众召开庆祝大会 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1956年上半年,河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几千年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历史在河南的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在河南基本确立。三大改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加快建设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基本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偏差,以致为河南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国家在豫重点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河南和全国一样,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从此,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1953年年底开始,为准备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指示,河南对“一五”计划编制作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并专门成立河南省计划委员会负责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执行。1955年8月,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河南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确定了“一五”时期河南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 河南“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对经济建设进行计划管理的大胆尝试,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在河南的初步确立。从此,河南国民经济的发展纳入了计划发展的轨道。

  “一五”时期,国家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出发,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确定河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按照国家规划,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安排在河南的有10 项,即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河南柴油机厂、郑州热电厂、洛阳热电厂、焦作中马村煤矿、平顶山二号矿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国家694项限额以上工程项目安排在河南的有15项。同时,国家还确定洛阳、郑州、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地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扩建和新建焦作、平顶山、鹤壁、宜洛4个煤矿区,修筑北京至郑州、郑州至洛阳铁路复线,继续治理淮河并开始根治黄河。为保证和支援这些重点工程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河南先后从全省农村和省、地、市直属机关抽调大批干部充实工业建设队伍。同时, 河南本着地方工业为重点工程和农业生产服务、城市建设为工业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中心,要求地方工业生产足够的建筑物资保证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在劳力调配、市政建设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在豫重点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河南的经济结构,提高了河南的工业化水平,也为河南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的技术骨干,对河南地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河南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和手工业,适当满足城乡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并对地方工业进行整顿,新建扩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加。

  建设中的洛阳拖拉机制造厂装配车间 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经过艰苦努力,到1957年年底,河南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顺利完成。全省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也发生较大变化。工业地区布局更加合理,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焦作、平顶山等城市向着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发展,并在全国的机械、纺织、煤炭等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农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55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25亿公斤,提前两年实现“一五”计划的规定目标;交通运输业认真贯彻执行“为国防、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取得快速发展;科教文卫事业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气腾腾,取得扎实进展,为河南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开创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