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丨“好”汽柱甑形器

2021年04月23日15:31

来源:河南博物院



  文物概况

  “好”汽柱甑形器,青铜器,商晚期。柱高13.1厘米、口径32.5厘米、通高15.5厘米,重4.7公斤。形制敞口,深腹,有汽柱,双鋬(耳)。型呈扁圆形中凹,方沿微外撇,沿上有一周凹槽,应为置盖的接缝槽。下腹收成弧形,底心略向内凹,即中空向内,圆平底。1976年1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殷墟妇好墓,又称小屯5号墓。归属于殷墟文化第二期,武丁时代,约公元前1250~1192年。妇好墓是迄今唯一一座所出土青铜器铭文能与甲骨文记载相印证的商代王室墓葬。墓主人妇好应为殷墟文化第一期卜辞中所称的“妇好”,即商王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的配偶。商代晚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极盛时期,铸造青铜器的地域更为扩大。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特别是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器类多而繁杂,说明商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铸铜手工业有了较大的进步。


  形制描述

  “好”汽柱甑形器的器外壁纹饰共有两大组,口下分别饰有鸟纹六组,鸟头部两两相对,各有鸟冠,钩啄圆眼,短翅,尾部羽毛长而向下弯,尾分二翎,上饰羽毛纹,由于锈蚀过重,纹饰较模糊。腹部饰有六对大夔龙纹、三角形纹交叉六对。器壁纹饰分为上下两层,图案排列有序,上排鸟纹为二方连续式;下方大夔龙纹三角形纹为并列连贯式。它造型大方且秀美,工艺技术独具匠心,造型独特。从器体的主体到各个部位附件看,比例均称,线条挺拔且流畅。“好”汽柱甑形器,出土时腹的一侧有丝织品残迹,器型残缺,后经修复完整。器内壁的口下刻有铭文“好”字。“好”为“妇好”二字的省称,可与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别二》第三页卜辞相印证。


  功能用途

  “好”汽柱甑形器造型独特,有别于与其他甑的构造,在目前出土的铜甑器中只发现一件。文献记载“此器之柱中空透底,顶部又有小孔,其结构与今之汽锅相似,故暂名如此。使用时,可放置在鬲上,利用上升的蒸汽,以蒸熟食物。”鉴于该器物冠名所因,功用具有蒸煮加温的功用,可与青铜甑、甗、盂、鼎和陶质盆、盘、盖器物形制功用作以比较研究,对其功用尚可继续宽泛研究。

  铸造技艺

  “好”汽柱甑形器的铸造工艺为分铸法,就是将汽柱和鋬分铸出来。然后将汽柱(附件)嵌入器体范中,浇注铜液,使汽柱与器体合成一体。鋬同样采用先塑成器体,再在器体的相应部位预先铸造出凸起物或者预留铸造出孔,然后将鋬部的陶范和泥芯附在器体上,最后铸浇铜液,使鋬与器体合在一起。盂体由盂底立浇。

  妇好墓中铜锡铅型中的大多数器物在加工制作中,铅的含量是有意加入的。证明了当时工艺技术已经掌握了冶铸三元合金的新工艺。这个测试结果,对殷墟青铜器有害锈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