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丨左卧姿红陶狗

2021年03月29日14:08

来源:河南博物院



  左卧姿红釉陶狗,河南南阳汉墓出土,高42.5厘米,泥质红陶,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陶狗呈左卧姿,由模制和捏塑而成,形体较大,空心。狗左顾,头上仰,两耳呈叶形外张,鼓目远视,张口露齿。颈部粗壮高挺,短尾,伏卧,前肢直伸,后肢屈于腹侧,尾尖上卷。通身施红釉。狗善守御,助人抵御凶灾,将陶狗置于墓中有镇墓、辟邪之意。

  在汉代,陶狗被大量用于墓葬之中,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南阳、洛阳等地,出土陶狗数量众多,富有特色,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河南南阳为例,两汉时期的南阳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誉。同时,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起家的地方,皇亲国戚、功臣贵族云集。这些封建贵族和富商过着奢华的生活,追逐声色犬马,也因此带来了养狗之风的兴盛。


  他们生前以狗为宠,死后便将陶狗作为明器随葬入墓。从时代分期上看,西汉时期的陶狗以泥质灰陶为主,伴以少量的泥质红陶或夹砂的灰陶、红陶,制作方法主要是二模合制。形态多是正卧或侧卧于地,前肢直伸,后肢屈于腹下,引颈昂首,双耳竖起,警惕性十足的守犬形象。东汉时期的陶狗一般多为红泥胎,通体施黄、褐或绿色釉,制作方法有二模或多模合制,以及模制与捏塑相结合。


  陶塑动物俑的盛行与汉代丧葬思想及厚葬之风盛行有关。汉提倡以孝治国,儒家推崇的“孝道”思想在汉代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可,葬礼的厚重程度成为当时评判“孝”的重要尺度;同期道教对灵魂不灭和神仙思想的宣扬促使汉人在心理上寻求对生命消逝的安慰,使其丧葬习俗更倾向于“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而汉代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安定的环境,也为厚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西汉中期至东汉,庄园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自我和私有财产更加关注,大批官宦、豪强地主将自己对现实生活与生命的留恋和对财富的占有欲,都寄予对死者环境的设置上。因此,为了使死者风光大葬,并能在地下过着“舒适、安稳”的生活,汉人将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也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其中。家禽、家畜等陶塑动物俑的随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和所属财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