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南山四皓画像砖

2020年05月14日11:26

来源:河南博物院



  南山四皓,又称“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隐居于商山的四位名士,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与甪里先生。因四人年高,须眉皓白,故人称四皓。四皓以其修道洁已、非义不动的精神品质,备受世人赞誉。

  1957年,南阳邓县学庄村在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座彩色画像砖墓,由于出土的墓砖侧面有墨书文字“家在吴郡”的字样,考古学家们因此推断此墓葬为南朝刘宋时期的墓葬。墓葬内石柱之上镶砌有34块模印画像砖,一砖一图,其中便有这件南山四皓画像砖。

  南山四皓画像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度为6厘米。砖的正面模印一幅人物图像。画面中描绘的四人皆长发垂于肩背,宽袍广袖,两两相向而坐,抚琴吹笙,展卷濯足,画像左侧榜题“南山四皓”字样。


  南山又名商山、地肺山,在今天的陕西省商县东南。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记载:“四皓者,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这幅图像所表现的就是这四位老人隐居山林、怡然自得的情景。

  有关“四皓”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留侯世家》。据记载,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欲聘请四皓出山,四人不应征召。后刘邦欲改换太子,四皓适时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刘邦见此情景,于是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1931年,在朝鲜东汉乐浪郡故地出土了一件汉代漆绘彩箧(qie),漆绘的图案中便绘有 “南山四皓”与汉2惠帝的形象。由此可见,两汉时期,南山四皓的形象多与辅政主题相连。“四皓”避乱而隐,维正统正道而出,功成复隐的事迹为世人所称颂。四皓年高德劭,庄重严谨的言行,成为儒家人格的完美典范。曹魏时期的曹植就曾写有《商山四皓赞》,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河南博物院院藏的这块南山四皓画像砖,线条生动流畅,意趣盎然,渗透着自然之美。人物形象更多地呈现出的是一种卓然不群、飘逸不羁的精神气质。这与汉代庄重严谨的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兵祸战乱前后绵延三百余年,被卷入到政治斗争中的士人往往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曾有“一夜之间名士减半”的说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隐逸的行为成为社会的风尚,士人们期望通过隐逸的方式,寻得一方净土,浩养正气,实现人格独立。而南山四皓作为高士的代表,士人心目中的典范,他们的隐逸行为就得到更多的彰显,成为这一时期四皓的表现主题。于是就有了南朝刘宋时期长发披肩、宽衣博带,率真自然的四皓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与南山四皓同时出土的画像砖的图像,不仅有仪仗随从、牛车出行、鼓吹乐舞生活场景的描绘,还有“郭巨埋儿”“老莱子娱亲”等伦理孝道的内容,以及王子乔与浮丘公、供养天人等升仙的题材。

  这样一套图像系统,就为我们建构和还原出了墓主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也展现出墓主人所处时代的世俗生活,以及想象中的仙界图景。其中,南山四皓则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自由、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美好期望,也是当时社会隐逸风尚的渗透与体现。

  自秦汉以来,南山四皓的主题不断地被重新审视和演绎,于是我们今天得以看到的风格迥异的四皓形象。汉代的庄重严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率真洒脱,宋代的儒雅内敛,明清时期的慈善安祥,我们因此得以通过南山四皓体味到不同时代鲜明的文化特质,也得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以及累积的过程。而河南博物院这件“南山四皓”画像砖,则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精神的独特表达。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