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木构架建筑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开始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兽面纹青铜建筑构件,商代,高19厘米、横18.8厘米、纵16.3厘米,重6千克,1989年河南省郑州市小双桥遗址采集,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整体呈方体结构,上、下皆有约3.4厘米宽的内折边,上折边正中有凹槽,整体俯视呈“凹”型。正面近正方形,阴线勾勒兽面纹,兽面双角巨大,有似鹿角状分叉,两目圆睁,眼角上扬,长鼻两侧勾画大鼻涡,外围线条,既似云纹,又像兽面的毛须。
左右两侧面呈近平行四边形状,中间有带内折边长方形孔,两侧图案相似,上部为曲身卷尾龙纹,两眼突出,眼角上扬,显嗔怒之象。底部为一虎纹,腰背弯曲,虎口大张,尾部下拖而上卷,作攻击状态。龙虎之间为一象纹,象头在龙首下,尾在虎口前,长鼻上卷,四肢作蹲卧状,躯体和尾部较为抽象。三面装饰布局结构严谨、线条精致细腻,有庄重之感及威严之气。
器物发现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附近,推断其应是镶嵌于建筑物上的构件,是目前已知青铜质类器物使用于建筑物上的最早实物,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天阊阖(chāng h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三千年前的明月,在“茅茨土阶”上洒下一片朦胧昏黄的光,映射出了这片土地上曾有的宏大雄壮和其王朝兴衰宿命的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