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戏,今称“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陶器,宋代,高约10厘米,面长约48厘米,面宽约17.5厘米,1976年济源县勋掌村镇安寺发现,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枕呈长方形,模制而成,胎质坚硬细密,施绿、黄、褐红、黑、白诸色釉。枕面两端各绘折枝白牡丹花饰,中部绘三孩童表演傀儡戏场面:右侧儿童头顶蓄发一撮,两侧挽髻,身着绿衣白裤,坐于垂柳下的绣墩上,右手执提线木偶;左侧儿童头上无发,身着绿衣黄裤,盘腿坐于地上,背靠围栏,围栏外有水池、莲花,左手提锣,右手拿棰作击锣状;中间儿童头顶蓄发一撮,黑衣白裤立于中间,双手持笛吹奏,左脚抬起,似在踩踏节拍而舞,面前还有2朵小花散落。三人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奏乐演唱,配合默契、面带笑容,表演和谐愉快,从一定角度诠释了宋代傀儡戏的多姿与普及。枕其余四面,一半露胎,一半饰绿彩底、白色叶、黄色圆点纹。
“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宋人讲求文人情趣、崇尚自然、注重质朴。在这种审美风尚的影响下,匠师们往往借描绘儿童的嬉闹场面来寄寓自己的纯真情怀,因此,儿童在艺人笔下就具有了特定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