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水瓦房庄村:村里来了个有办法的党员干部

2020年04月13日11:18

来源:法制日报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瓦房庄村支部第一书记王继峰正在查看香菇的长势。

  “老王刚来俺村时,戴个眼镜像个书呆子,我们既不欢迎,也不稀罕。”说起这话,河南省商水县城关乡瓦房庄村贫困户王全德有些不好意思。王全德嘴里的老王叫王继峰,是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派驻瓦房庄村支部第一书记。

  瓦房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只有2人,全村17名党员中有六成多常年在外务工;瓦房店村也是穷村,王继峰刚来时,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59人。“党员心不齐各顾各,群众脱贫无路致富无门。”一看来个斯斯文文的驻村书记,老百姓打心里不指望。

  出人意料,王继峰来了短短一年,昔日典型的穷乱村变成了周口市党建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更关键的是,人们精气神起来了。“村里来了个‘有办法’的党员干部!”现在提起王继峰,村民个个竖起大拇指。

  “想脱贫,先抓好党建”

  党员各顾各,百姓谈何脱贫。2017年11月,王继峰刚上任,就下定决心把抓党建当成首要任务。

  村里第一次党员大会,只来了5个人,还是仨老带俩小。王继峰当即决定,和两个支委主动上门通知。

  个别党员被通知三五次还不到,王继峰急了眼:“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还记得当年入党的誓词吗?当年啥觉悟,现在啥觉悟?”被批评的党员再没吱声。再次开党会的时候,在家的党员终于全部到齐。

  “我在外地打工,咋参加党员大会?”流动党员王建博在电话里问王继峰。王继峰有办法:开通党员微信群。流动党员只要进入微信群,村里那些事儿一目了然,村委重大决策一个不落。

  党员到齐了,下一步咋办?王继峰与村委成员一起开会,分析村党组织不强的症结后,抓学习、立规矩、压责任。书记带头学、支委比着学、党员跟着学,党员队伍学习风气渐浓。

  “人人有担挑,生活有目标。”党支部制定《党员干部分类管理量化积分考核办法》,将17名党员分为干部党员、无职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和高龄党员4类,对参加支部活动、认领公益岗位等32项工作进行量化计分,每月一公布,每季一评比。

  这让个别“落后党员”脸上有点挂不住,“得赶紧动起来,不能让乡亲们看扁了”。于是出现了先进党员加油干、普通党员跟着干、后进党员不敢站的局面。

  流动党员如何管理,如何发挥作用,是党建工作的难题。王继峰“运用‘互联网+’思维,使得流动党员异地有‘家’,学习有‘获’”。党支部对流动党员交纳党费、汇报思想工作、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利用返乡探亲参加公益活动等,都一一进行量化积分。流动党员就这样管起来了。

  “人在千里外,积分带起来。”相距1500多公里,在广东佛山务工的流动党员赵振营,通过微信打开一条“时空隧道”,与家乡党员“面对面”参与瓦房庄村党支部每月5日的主题党日活动。

  “抓扶贫必须要先抓党建,没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什么事也做不好。”王继峰感触颇深。

  要改变,抓好“领头羊”

  “靠种地是解决了温饱,但遇到有病有灾,一下子又穷得叮当响。”贫困户董保华的话句句戳心。

  要脱贫,先改变种植结构。王继峰打的第一仗就是改变“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再把红薯栽”的老经验。

  带领村“两委”考察归来,王继峰打起香菇种植的主意。问村民们“愿不愿意调整种植结构”,全答“愿意”;问“香菇种植中不中”,多数答“不中”。

  群众心头热,嘴上怂:咱几辈子在土里刨食,地里还能种出啥名堂?香菇适合在山区生长,咱这儿哪能行?俺这老把式也弄不成的事,你能成?

  “比贫穷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王继峰说,“是一些贫困家庭‘穷怕了’‘穷垮了’,不管别人怎么帮,不愿试也不敢试。”他决定让党员王浩山来挑头。

  在外经商的王浩山原来没打算回乡发展,在王继峰的劝说下决定试一试。“去年10月5日摘了第一茬香菇,当时卖了554元。拿到那笔钱的时候,心里终于踏实了,这下有回头钱了。”王浩山说。

  士气起来了,发展就有了希望。王继峰起早贪黑,天天泡在香菇大棚里。2018年年底一算账,香菇7万多斤,合作社赚了10万元。王继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看到合作社有了收益,村民杜顺利心里直发慌,“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项目没问题,技术有人带,销售不用愁!”王继峰适时登门,几笔账算下来,投资当年就能挣回来。“别人能干成的事,俺也能干!”杜顺利开始有了信心。

  今年春天,杜顺利就这样被拉了进来,“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儿,苦点累点不算啥”。

  “每到摘菇旺季,香菇基地还能为贫困户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王继峰说,帮扶绝不是包办,激发内生动力才是关键。

  要巨变,既到田间也进车间

  粮袋子鼓,钱袋子未必鼓。瓦房庄村就面临着这般尴尬,瓦房庄村地处产粮大县,村民增收无门,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王继峰打的第二仗就是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传统”,向产业工人转变。

  农民变工人,到底难不难?70多岁的贫困户王玉兰有发言权。短短两年,她赶上了产业承接的好时机。在家门口有活干,手头也有了活钱。

  近年来,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周边,实施“腾笼换鸟”政策。瓦房庄村能否引进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充分发挥本村人力资源优势?王继峰思索了良久。

  引进企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瓦房庄村实施“筑巢引凤”。厂家来考察又惊又喜:小到水电,大到厂房、宿舍,一应俱全。

  瀚玺服饰服装加工厂正式生产近两年,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实现厂家盈利、村民增收和村集体创收的“三赢”局面。

  “村民的收入增加了,80多名工人年挣工资240万元;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7万元厂房租赁费用于公益事业、贫苦户帮扶。”王继峰说。

  这两年,瓦房庄村发生了几桩大事,件件都是村民心里盼的事。

  第一桩,集体收入大幅增加。王继峰筹资为村集体购买18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每年收租金7.8万元;厂房租赁费每年7万元……2018年年底,村集体收入25万多元。

  第二桩大事,整村脱贫。王继峰通过引进香菇种植、服装厂、渔网编织和订单农业4项产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瓦房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40户159人减少到5户13人。

  第三桩大事,文化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公办幼儿园2018年投入使用,村小学完成改造升级,5个自然村都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

  第四桩大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村里投入10多万元对村庄道路两旁、坑塘、河流内陈年垃圾进行清理;争取到环保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村污水改造和环境综合治理;5个自然村配备116个垃圾桶,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

  “能让大伙跟着你干,有啥‘独家秘笈’?”王继峰想了一会儿,说:“你只要一心为民,真正扑下身子去干,群众就会‘买账’。”

  翻阅王继峰的民情日记,一段段十分打眼:“2017年12月19日,帮助杜庄何凤瑛村家钉门帘”“2018年4月3日,协调苏王堂道路施工”……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他的足迹,也记录着瓦房庄村一天天的新变化。

  “今年香菇基地二期、服装厂二期都已建成竣工,产业发展势头好,村民腰包更鼓;农户改厕、整村绿化正在施工中,生活环境更好;争创省级文明村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瓦房庄村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手头更宽裕、生活更幸福。”王继峰坚毅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欣慰。(汪俊杰/文图)


编辑:朱丽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