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黄河畔上的乡村蝶变

2019年12月30日17:02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月的清涧县,是异常热闹的。神秘古老的祭祀仪式、欢天喜地的秧歌汇演、感染力十足的清涧道情、传统有趣的“转九曲”,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在清涧县过大年,过的就是“红火”。

  清涧县是记者的家乡。这些年每每回家乡,总能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清涧这座小县城,正在以新的姿态崛起。

  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2月9日上午,记者在李家河村见到了正准备赶回甘肃省张掖市工作的胡小平。他手里提着一袋干辣椒,笑着对记者说:“这是我家种的红辣椒,里面都是家的味道。”

  “我妈今年86岁,3年前瘫痪了。我在外上班不方便照顾,平时都是兄弟姐妹照顾她。借着春节假期,我回来多陪陪她。”已经离乡30多年的胡小平今年51岁,是一名高速公路技术工作人员。

  提及家乡的变化,胡小平很是感慨。“以前从村里出发到县城,必须绕着山梁梁上的小路走,最快也要2个小时。有时候为了赶集,天还没亮就得从家里出发,直到天黑才能赶回家。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只需要15分钟就能到达城区,很方便。作为一名公路工作人员,我很骄傲。”

  “中国公路的发展在全球都是一流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沟沟,我很庆幸能赶上这个时代。小的时候,县城大多是窑洞或平房,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楼。出门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味道。一个黄馍馍、一碗蒸肉、一份饺子……以前回家多有不便,现在交通便利,想吃随时可以回家吃。”胡小平满足地说。

  胡小平告诉记者,绥延高速公路有望今年10月通车,延榆高铁清涧段今年正式开工,交通越来越便利,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文化生活走进老百姓心里

  2月9日下午,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记者在秀延广场见到了73岁的搬水船老艄公扮演者王世贤。他头戴渔夫帽,挂着白胡子,双手拿着木桨,很是入戏。

  王世贤是坡家沟村人,17岁时便开始学扭秧歌、学拉二胡、学唱道情,从村里“唱”到了城里。清涧道情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平日吟唱不绝,随处可见。在发展的过程中,道情吸收了晋剧、秦腔、碗碗腔等元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是清涧最受欢迎的文化名片之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今年73岁,是和祖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王世贤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早上做早操,中午唱道情,下午扭秧歌,已经是现代清涧人的文化生活写照。”

  近年来,清涧县城内城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以前秀延河的河道里全都是石子和垃圾,现在这里已成为整洁美丽的公园。”王世贤对记者说,“县城附近还开发了很多景区,一到周末,就有很多外地群众慕名前来。”据了解,2018年清涧县旅游收入达到18.91亿元。

  王世贤靠着种植苹果树养活一家人。提及现在的生活,他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他说:“从没想过现在能有这么好的生活!从蜡油灯到老麻子油灯再到煤油灯,哪里想到会用上电?还有,以前吃的是青稞、野菜还有树叶子,玉米面馍馍、小米饭都是要过年或者来贵客时才有的。现在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得健康营养,闲暇时还能逛逛公园、唱唱道情消消食。国家政策好,我有养老金和高龄补贴。今年我们一大家子22口人一起过年,四世同堂,幸福着哩!”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