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1997年黄河断流的最上端。”8月13日,在河南开封柳园口渠首闸下游2000米处,柳园口渠首闸闸管处处长卓健指着河滩向“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媒体专题采访活动”记者们介绍。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黄河水浩浩汤汤东流去,宽宽的河面平静也蕴含力量。
20年前的1997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疲态尽显,东流至此就再无力入海。此处距河口还有700余千米,刷新了黄河断流河长的记录。
“当时整个大河都没水了,河道里只有断断续续的水洼还存些水,闸上无水可引,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亲历了1997年黄河断流的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职工闫志刚告诉记者。
卓健拿出他珍藏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们带着工具、挽着裤腿在河道忙碌。那是1997年,汹涌的大河失去前行的能量,停滞不前。柳园口渠首闸引不上水,开封地区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以前从不敢涉河而过的当地人,在杜良乡乡长的带领下,在闸下黄河河道里横筑起一个低矮的阻水堰,再开挖引渠,让水倒流到闸前,以解燃眉之急。
从柳园口渠首闸出来,沿着引黄渠道行进十几分钟的车程,就来到柳园口灌区杜良乡李寨枢纽。向东望去,视野所及之处稻田棋布,满眼郁郁葱葱。
今年54岁的王成武在田边查看水稻长势,对当年黄河断流、找水无门的悲痛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说起现在的生活,他自豪地对记者说:“黄河水肥,我们杜良乡大米是浇黄河水长起来的,出了名的好吃。”
王成武的自豪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国家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为缓和黄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竞争性用水的矛盾,国家实施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对黄河水权进行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1998年,《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生效,黄河水量开始实施统一调度、总量控制、以供定需,结束沿黄各省区无序用水的历史。2006年,《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规范起来。
“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实现了黄河20年不断流,不仅河道过流能力不断提高,河流生命逐步得到恢复,还确保了两岸用水更加高效、有序,推进了流域及相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水量调度处处长可素娟说,黄河断流,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也和缺少统一调度管理、沿黄地区无序用水有关。在可素娟看来,得益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一条濒危的大河,逐渐恢复了昔日奔腾的活力。
“目前,柳园口引黄灌区内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为玉米及水稻等,其中水稻面积目前已达到7.1万亩。”开封市水利局引黄管理处处长庞红伟介绍,“引黄灌溉用水基本可以得到保障,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作物单产为引黄灌溉前的十几倍,灌区群众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均大为改善。”
记者了解到,柳园口渠首闸年均引黄供水量保持在1.5亿立方米以上。灌区涉及开封市祥符区、杞县及开封市龙亭区,灌溉面积46.35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18.7万亩,提灌补源面积27.6万亩;总长95.692千米,控制面积407.24平方千米。
除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外,柳园口引黄供水还用于补源城市地下水。在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记者了解到,在黄河水域范围长期稳定的情况下,水生植物群落更加繁茂,藻类资源繁育增加明显,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生态更加平衡。大鸨、黑鹳、白鹳、丹顶鹤、白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均在此栖息、停留。
柳园口引黄灌区是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一个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地区开辟了一条“发展引黄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造福两岸人民”的成功道路,黄河从此成为“水肥兼具、灌淤两便”的幸福之源。
经过黄河水的滋养,昔日的沙荒盐碱不毛之地变成了沃野良田,沿黄两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成为绿色生态廊道。
站在黄河边,看着大河东去,更能真切感受到河流生命的沧桑。唯愿母亲河健康永续,岁岁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