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推选我当厂长,是对我的信任,我将竭尽全力,与同志们一起闯出一条新路子!”
1984年,是双汇改革元年。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是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小厂。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漯河肉联厂率先被推向市场实行自负盈亏经营,万隆被职工选举为厂长,带领企业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双汇,从此开启了不可复制的改革元年。
图为漯河肉联厂鸟瞰图。
为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双汇开始进行内部改革,提出“企业围着市场转,产品跟着消费者走”的经营思想,管理层和员工实行级别和工资根据生产效益变动,依靠“优质、高效、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
1984年前后,在全国生猪价格还没有放开之际,双汇已经启动议价收购,并成为全省肉联厂锐意改革的实例。自此,双汇步入发展正轨,随后确定“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抓国外市场,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开始发展多种屠宰业务,开拓外贸出口市场。不到5年的时间,双汇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
图为国外客商来厂考察火腿肠生产。
1984——1990年,企业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上亿元,从亏损发展到年创利润500多万元,成为漯河市支柱企业和全省、全国肉类行业改革的经典案例。
上世纪90年代,食品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変化,以火腿肠为代表的肉制品产业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双汇把握时机,适时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实现高速发展。1992年,双汇火腿肠问世,标志着双汇肉类产业由生加工向熟加工进军,开启了双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肉制品深加工元年。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双汇80%的外贸业务受阻,当时火腿肠这种营养方便、新颖时尚的产品刚刚兴起并深受市场青睐,双汇准确判断火腿肠市场空间很大,应该看准机会,调整经营方向,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启动火腿肠项目。双汇用仅有的1200万元一次性投资引入10条生产线,快速启动火腿肠项目,并将其命名为“双汇”,寓意“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世界新工艺”。这是“双汇”品牌首次亮相市场,标志着双汇提炼出了企业发展的品牌价值,真正拥有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再度启航。
新机遇、新思维、新办法,双汇制定了企业集团化、产品名牌化、管理科学化、技术现代化、行业多元化、经营国际化”的六化方针。更高的发展目标,更大的发展雄心,催生出双汇更加宏大的肉制品产业。通过投资建设双汇食品城,并购绵阳肉联厂内蒙古肉联厂等,企业的规模实力迅速发展壮大。
1991-2000年的十年间,双汇肉制品年产量从不到1万吨发展到3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从不到2亿元发展到60多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图为1992年,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调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