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心中的观星圣地、中国大多数天文历法的原点、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起源地......从周朝起,数千年来,位于登封告成镇的观星台就备受国人瞩目。
2019年5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火种也将在观星台点燃。
这里到底有着怎样的奇特之处?我们请到了多年研究观星台历史、曾起草观星台申遗文件的登封史志办主任吕宏军,为我们揭开观星台的神秘面纱。
今天推出第二篇《你知道“第五大发明”是什么吗?》
上期我们讲到,周公通过“立竿见影”的方式,测出“天地之中”位于观星台,周朝也在中原定都。
“民以食为天”,江山社稷更与庄稼息息相关。为了指导全国农业生产,周公姬旦开始验四时、定历法。而位于“天地之中”的观星台无疑是制定历法最好的位置。
原因有三:
✦“中”,位置居中意味着在这里制定的历法辐射面积最大、最均衡,试想一下,倘若我们在最北制定历法,有可能就辐射到俄罗斯了。
✦“四季分明”,历法的制定是为了准确地测量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只有在四季最分明的中原,制定历法才最简单可行。
✦“多”,自古,河南便是人口大省,在当时河南人口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这里制定的历法能适应更多人的需求。
△周公测景(影)台
于是周公就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树立起圭表测量日影,定出一年的长度和季节。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周公发现,每天午时,木杆投影的长度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木杆的投影是在一个极小值和一个极大值之间呈周期性变化,这个周期大约在360天左右。
此外,他还看到了四个有趣的现象,一年里有日影最长的一天、最短的一天,和日影长度相等的两天。
在观察了昼夜长度和当时的天气后,周公将日影最短、白昼最长、最为炎热的这一天起名为“夏至”,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最为寒冷的称“冬至”,古代也叫做“日北至”和“日南至”。春秋日影相等的这两天,刚好是春天和秋天各过了一半,于是称呼“春分”和“秋分”。
这便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四个节气。
后来,人们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再后来,为了方便记忆,还有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历朝历代的君王们,也都会在重要的节气时间里祭拜天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些农业谚语科学、有效,时至今日仍在指导粮食种植和农业生产。
更不用说,二十四节气还衍生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养生知识和诗词歌赋。
《清明》
作者:杜牧 【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天文学家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吕宏军说,尽管黄河中游几个省乃至全国各地都有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风俗和史物,但登封观星台的核心作用无可撼动。正因如此,从周朝到清朝,观星台就成为历法制定的原点,先后制定出《太阳历法》《大衍历》《授时历》等一系列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