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我国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嵩山少林寺的祖师跋陀,一次在到洛阳的路上遇到了12岁的慧光,当时的慧光正在天街井栏上反踢着毽子,他连续踢了500下,令周围的观众赞叹不已,跋陀也非常喜欢慧光,于是将他收为了弟子,慧光后来成为了一代佛学大师。明清时,民间的踢毽活动更为普遍,河北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美誉。说到清朝的踢毽子活动,你的脑海里大概会出现热播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在御花园里踢花毽的情景,她身穿美丽的满族宫廷旗袍,灵巧的动作让周围的看客都拍手叫绝。其实,清代妇女的踢毽子活动极为普遍,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的瑾妃就非常喜欢踢毽子。
近代民间也涌现出了很多踢毽高手,如近代著名的北京踢毽高手谭俊川,人称“毽子谭”。他从小酷爱踢毽子,练就了一身绝技,他78岁时还能一口气踢6000余下。不仅如此,他踢毽时可用身体各部位弄毽,用头顶,侧脸把踢、跳、接、旋、触各种动作、方法交织串编成不同的套路表演,如串蔓儿、三条腿钓鱼、飞葫芦、跳踢门坎等五花八门,竟有23套之多,表演时毽飞人舞,技艺精湛,令观者惊叹不止,此即为我国传统的踢花毽。
我国近代踢毽高手“毽子谭”(左一)毽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场地比赛场地采用羽毛场双打场地,长11.88米,宽6.1米。场地上空6米以内(由地面计算)和场地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障碍物。比赛场地应清晰的界限,线宽4厘米,线的宽度包括在场地面积之内。较长的两条边界叫边线,较短的叫端线。连接场地两边线的中点与端线平行的的线叫中线。中线将场地分为均等的的两个场区。在中线两侧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线叫限制线(此线包括在限制区内)。中线至限制线的距离为2米。距两端线中点两侧各1米处向场外各画一条长20厘米与端线垂直的短线叫发球区线(此线不包括在发球区内)。发球区线向后无限延长的区域叫发球区。器材球网:球网长7米,宽76厘米,网孔2厘米见方。球网上沿缝有4厘米宽的双层白布,用绳穿起,将球网张挂在网柱上。球网必须挂在中线的垂直上空。球网为深绿色。网柱安在中线以外,距边线50厘米处。球网的中部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为1.60米(男子),1.50米(女子)。网的两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必须相等,两端的高度与中间的高度相差不得超过2厘米。在球网的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交接处,各系有一条宽4厘米,长76厘米的白色带子,叫标志带.在球网上连接标志带外侧应系有两根有韧性的杆,叫标志杆。两杆内侧相距6米。标志杆长1.20米,直径1厘米,用玻璃纤维或类似的材料制成。标志杆应高出球网上沿44厘米,并用鲜明对比的颜色画上10厘米长的格纹。毽球: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毽毛为四支白色或彩色鹅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内,每支羽毛宽3.20—3.50厘 米。毽垫直径3.80-4厘米,厚1.30-1.50厘米。毛管高2.50厘米。毽球的高度为13-15厘米。毽球的重量为13-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