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良是龙乡人,那可是真正的龙乡——河南省汝阳县刘店镇。一片望不到边的红土地,没有高山,只有丘陵;没有巨石,地面上最大的“料浆”石也不过拳头大,当地人盖房扎地基都要到外乡买石料。这样的土地适合玉米和烟叶,农业收入低,在温国良幼年时,剩余劳力就开始远走南方大城市务工。逃离这块贫瘠的土地,是一方人改变命运的最佳出路。
这样一方水土,似乎与御风驾云、耕浪播雨的龙是没有多少缘份的,二十一世纪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条巨型“龙肋”出世,进而挖出一条“巨龙”的遗骨化石,一条条恐龙从沉睡亿年的地下,穿越到当代,带动生活在同一地域不同造物纪的高等生物寻找不同的生活。
还在上初中的温国良就曾在假期里离开龙乡,到城市打短工——还多次从高中课堂短暂离开,到社会上务工实践。他因此走过深圳、广州、上海、天津,还辗转到新疆。
低学历的打工,都是拼体力,劳累而收入低,在高楼林立、人流潮涌的大城市,还常常遭人冷眼。温国良和乡亲们一起节省着每一分钱。乡亲们攒钱都为了寄回老家盖房、娶亲、养老抚幼,国良却不同,他心中暗暗存着一个打算:到大学进修。
那年暑假,他获得了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感到上天是那般垂青于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收入骤减,他就在衣食上俭省,饥饿常常像一条虫子,从腹内吞噬着他。他最想吃的,就是家乡的美味——麻花。
麻花不是日常食品,在国良小时候,只有特殊的日子才能吃到。
第一个特殊日子便是年节。当菜籽油的味道混合着炸面食的焦香在家家户户的院落上空飘起弥散时,国良和小伙伴就围着门前大槐树唱:“油炸麻花脆又焦,家家户户离不了。老人娃子需要它,产妇病人称赞好。”
大年二十八炸的麻花,小孩子们只是尝一股儿解解馋虫,其余都收起来,到大年初二时,串亲戚用。元宵节一过,春气回转,一天暖过一天,麻花放不住了,纷纷进了腹中国。这一年中,再想吃麻花,就得等那另一个特殊的可以吃麻花的日子。
去看月子贺喜,叫送米面,和春节走新戚一样要放上麻花。除了把馃子换成米或面另加几个鸡蛋外,毛巾上还要搭一块三尺到五尺不等的花布。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街上的麻花铺子如雨后春笋般一间间开起来,还开到洛阳、郑州,蔓延全国,一毛一根的麻花,很快上了寻常百姓的日常餐桌。这个时候,走亲戚、贺月子便渐渐不兴麻花了。一个个初中、高中缀学的乡村女孩儿成了“麻花妹”,一双巧手,能为家庭挣来很顶事儿的收入,自己也打扮得光鲜靓丽的,脱离了黄土中刨食的的命运。
这个时候,正在城市边打工边读书。和麻花的交集,只是一种乡愁,一种情结和念想,即使在超市买到异地的麻花,也和家乡味、妈妈味不一样。
豫西的麻花与别处不同,每根四股,每一股又由两小股上了“劲的”面股儿拧到一起。长八寸,重半两,味咸香,焦脆可口,叫“四股麻花”。最出名的是汝阳上店镇的麻花。上店麻花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种油炸食品,水分少,便于存放,不用放防腐剂,就可存放半月余,如果真空包装,存放一个多月不成问题。国良就在心里存下了将汝阳上店麻花引进到这座打工城市的念头。年逾九十的徐万顺老人说:清末光绪年间,上店寨南角有个牛王庙,孙世麦老两口住在里面,他们会炸麻花。到了民国五年,杨家把炸麻花技术传授给亲家张范云,抗日战争期间,相当出名,一般日产五千,高达一万,出动挑子十余付,东临汝、西嵩县、南鲁山、北伊川,最远到栾川县,行销周围各县,张老三的麻花算是出了名。麻花技术越传越广,上店镇大部分群众都会炸麻花,逢年过节,暗暗地较劲比试,能手高手层出不穷。上店农贸市场更加活跃,麻花销量日益增加,仅供销社营业食堂一家,年销量就达50万根,加上个体商贩,数字相当惊人,全年销售要超过百万根以上。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温国良从新疆带着淘金积累回到汝阳,开始走上电商之路,并决定卖家乡特产——上店麻花,让它走向全国。这是一个龙乡游子梦圆的故事,所以他的电商实体店就叫做“汝阳特色馆”,出售的麻花就称做“龙乡故事之上店麻花”。
这时,油气污渍盈铺的麻花店,都退缩到背街小巷,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人们,不再大批量长期食用麻花这种油炸食品。当温饱不成问题的时候,人们便想着法子吃好吃精吃出新鲜感。于是大碱麻花、鸡蛋麻花、巧克力麻花、蜂蜜麻花、芝麻麻花相继出世,人们还从麻花形体大小上做文章,制作成十厘米长的袖珍麻花,打成小包,进入超市,成为女士小包里的珍爱。
做麻花电商的国良认为“人有我必新”,如果不在当前麻花的基础上再做提升拔高,与现代生活的要求接轨,出路会越来越窄。他第一步将自己的作坊开到离城市较远的山区,增加了环保设施,第二步采取了低温油炸的方式,一盒油只使用一个流程,每天更新,决不重复使用。成本增加了,良心的厚度也增加了。国良拿出自己的麻花让人品尝时,充满了自信,他实实在在地做着,生态与绿色绝不是噱头。
随着特色薯类的热销,他又在麻花中加入紫薯,研制成紫薯麻花,一盘盘色美味甘的紫薯麻花端上来时,人们无不赞叹。他正在研制将蔬菜也加入麻花,让“绿色食品”从外观上也绿起来。为使麻花工艺和营养进一步完美化,他经常走访专家教授,当听说作物富硒这一高端科技时,他又产生了将“富硒”这一理念引进麻花的念头。
为了求“表里如一”,他从包装盒上下功夫,一改过去大红色印刷体的“喜羊羊”式色彩包装,选择了木原色为底色、行书字体加篆书印章图案。包装一下子古色古香,富有传统文化味,受到人们喜爱。2017年洛阳市农副产品商标与包装大赛上,他的“龙乡故事”获得了一等奖。
龙乡故事多,县电视台做“龙乡故事系列专题片”,第一辑专访人物就是他。在汝阳首开电商个体企业,将最不起眼的食品从绝处盘活,赋予新的活力,最值得大力宣传的是他对家乡的热爱。专题片的主题曲也叫《龙乡故事》,他在前期征歌活动中,独家赞助奖品和现金。“龙乡故事专题片”一期期采访、制作、播出,他都从资金、人力、交通工具上给予赞助支持。
龙乡的国良,念头很多,他的这些念头都与家乡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当河南省重点工程前坪水库在上店开建后,他抢注了“前坪湖”商标,要将汝阳更多的特色产品通过网络向四方传送。他开始走乡串镇,将山中农户无销路的土鸡蛋、山蜂蜜、汝绣、山珍……整合到汝阳特色馆里,拓开一条共赢之路。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玩法,国良的汝阳特色馆还挂着一方牌子:“洛阳神鹰救援队汝阳分队”,他是队长,带着几十个志愿者,为在汝阳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杜鹃花节暨炎黄文化节、赛车等各种大型活动做义工;参与突发事件的援救,免费营救、打捞溺水人员。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定期到敬老院、光荣院去,给老人们打扫房间、做个人清洁。2017年夏,县城北一个农业合作社的白菜丰收了,因为没有销路,雇人收获不划算,主人准备任其腐烂在地里。国良知道后,带着义工们到地里帮助收获,雇车将一部分白菜捐助给养老院,还帮助四方联系推销,并用自己的麻花补偿农业合作社的损失。
国良在回到龙乡的短短几年里,加入工商联,当选为副主席,被推荐为县政协常委。他说,我做电商的最喜欢两种钱,一种是赚钱,一种是花钱。为了赚钱,他又和龙乡的另一个品牌“杜康酒”对接上,成了龙乡非遗传统工艺“酒宗杜康酒”的全国总代理。还承包了几百亩林地,种上品种无花果树,第一年,他的无花果就丰收了,装进“龙乡故事”包装盒里,乘着快递飞向全国各地。国良花钱不心疼,花到外出学习、交流和公益捐助上的钱有多少,他还没有时间坐下来算一个准确数。
国良已经在郑州、洛阳、三门峡、平顶山拓展业务了,他说龙乡就是根,龙乡的每一份特产都是他的一份情结,做好电商,让天下龙的传人,都能品尝到龙乡味,这份事业虽然不大,却值得他做一辈子。
作者简介:非花非雾,本名丁丽,洛阳女作家,教师。出生于汝水之畔杜康之乡,求学谋生于牡丹之城。文学、摄影、绘画皆有涉猎,诗歌、散文、小说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转载,已出版小小说集《梅花玉》《指尖花开》《花儿努力在开放》《烟花三月》《周南驿小姐》,短篇小说集《操场边,那树合欢花》,诗集《桃花心情》,散文集《绮梦如茵》等。(作者:非花非雾,女,原名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