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杨杨:我的剪纸传承之路

2019年01月08日16:21

来源:大河网

  剪纸,在我的家乡洛阳孟津,人们称之为“铰花”,影响我,并使我爱上铰花,走上剪纸传承的这条路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这片土地上。

  我是1991年出生,我们村在洛阳市西北方的北邙山上,环境属于丘陵地貌。村庄的不远处就是沟与岭,人们主要都是以耕种务农为生。我的爷爷,我的父亲也都是农民,秋收春种,一年年的在黄土地上,重复着农事劳动,我的父亲在村里农闲或过节,也会去收猪、杀猪,在邻村四周游走,卖肉来开支家用。我的奶奶在我记事起已经是满头白发,她那时七十多岁,平时端个针线笸箩坐在上屋门口扎花、铰绣样,嘴里边有时还哼唱着一些曲儿,端午的时候她会缝个老驴布袋,装上点麦、小米、豆等杂粮挂到我脖子上,手上绑上五色线。在我童年受到惊吓哭时,奶奶让我站到上屋的门槛上,她去屋里磕头烧烧香,用勺子、罩里敲着上屋的门头,嘴里边念念有词的唱着,给我叫魂。她唱的东西是什么,那是我也不懂,只知道她们同龄的那些白发奶奶,都会坐那扎花刺绣,用剪刀铰花样让我记得能出来,小鸟、凤凰、龙,花这些有趣的图形,

  童年时最兴奋期待的有两件事,一是去镇上赶会,二就是过年。赶会时父亲骑个带梁的老式自行车,我坐在梁上,我妈坐在后边,骑五六里地就到了镇上,会场上有牛羊市、布匹市、鞋帽市、衣服市、吃的喝的、好不热闹。过年时更开心,不用眼还没睁被喊起来上学,过年时疯天疯地的玩。一到二十三小年放炮,磕了头祭拜老灶爷后,一天比一天忙活,用童瑶唱的那样: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砍柏枝...,大年初一清晨烧柏树枝,满院飘柏香,老人们说这是过去,天上有不好的鸟,烧柏树枝气味飘飘,一年这怪鸟都不敢来。清早起来送凉粉、小孩子晚辈们去给老人磕头撅屁股作揖,初二去婆家去舅家,一直到正月十五的社火集会,敲锣打鼓、扭秧歌、舞龙舞狮子等,这些都是最珍贵的民俗记忆,都是我拿起剪刀来剪花,剪纸创作思想中取不断,用不尽的甘泉。

  我喜欢听豫剧曲剧、越调,听地方戏。戏里的事,戏里的词,在剪纸时飘荡在耳畔,就像时空漂移一样,如同身旁坐了一群听戏铰花的婆婆们。戏好,戏里的词语是方言,听着亲切,不油不腻,如同吃清脆的白萝卜。

  我感觉家乡的剪纸也像戏一样,不施过多的粉黛,直白质朴的去给观众讲故事,用图案形象,来诉说情感,表达吉祥。老人们爱听戏,老人们还爱唱,她们会唱很多曲儿,民间的小故事小调,老人们喜欢跟年轻人唱,我去找她们时,她们对我像自己的亲孙子一样,不管铰花的手艺会多会少,她们爱跟年轻后生们去聊,讲她们一生遇到的甘甜辛劳,我喜欢做一个听众,倾听岁月的故事,听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

  我上小学时在我们村,最喜欢的是美术课本,美术课在那时的小学老师的缺少没有上过。所以我自己就喜欢画,和奶奶一样,她们那时铰花,老人们说,瞎铰,都是耍哩!想怎么剪就剪,想画啥画啥。我奶奶习翠英是擅长剪绣花样,都是扎花刺绣用的,还有其他老人会剪喜花样,我大姨夫是做纸扎的艺人,我们都是一个村,奶奶和村镇其他的老人,都是启蒙影响我的导师,正是多彩有趣的民俗活动,正是秋收春种的田野,我才能爱上传统,爱上剪纸。

  上初中时,虽然美术课也不经常上,还经常被占,剪纸依旧陪伴着的学习生活,只要有学校有书画活动或县里、市里有书画少年艺术赛,我都会铰个花,剪个剪纸交上去,不久后都能给我发个红本本,获一个奖。所以剪纸给我带来了少年时的幸福快乐,在初中的三年,数理化课堂变成了剪纸课,书在课桌上一摞一挡,不影响课堂纪律,我就一心铰我的花。一些老师也默许我上课在自己的角落剪纸,鼓励我好好剪别放弃。从高中后到成绩的不好,我和其他同村同龄的人一样,没有走进大学,走上社会去南方打工赚钱,剪花成我那一年多岁月解闷消烦的知己朋友。

  偶尔得知全国还有剪纸的赛事,在南方的工厂宿舍,剪好后,邮寄到山西,半年后,当我忘却有这件事,从起初幻想着会入选吗,到几个月都鸟无音讯,到半年后得知获奖,19岁时我第一次,应为爱好兴趣去山西,去长长见识去领奖参加交流,从那时我才对剪纸有了深刻的认识,才在思想上有动摇,我应该去打工赚钱,还是用心去求学,好好的剪纸,直到这次活动半年后,我才坚定我要回我们村回家去好好学剪纸。在初期,我对剪纸,在学习上也是有很困惑,在想什么是河南剪纸的地域风格,怎么剪才能剪好,才能有自己的风格。后来去请教了很多前辈学者,剪纸艺术家,才明白剪纸风格的形成不是朝夕,是需要一生用生命去感悟去变化。

  山西、陕西是北方剪纸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两个区域,中国剪纸艺术史上,创造出璀璨成绩的老艺术家也多出自这两个省,奠定形成了这两个省的一些区域的剪纸风格。河南地区的民间剪纸作品留世不多,在学习地区民间剪纸作品时,资料也是不多,豫西地区比较丰富的介绍民间剪纸的书籍资料,就是《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所以自购得豫西卷后,一直翻看琢磨,去学习临摹地区的一些民间剪纸作品。从2011年开始整理材料,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5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孟津剪纸,在河南的剪纸队伍里,还是婴孩。

  我是青年人,在剪纸上做的事还很多,像婴孩一样,需要采集整理田野上的果实成长。我们这个地区,曾经剪花的老人有很多,在寻找他们的影子时,听到很多的。都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如在街上赶集会,卖花的一个名字叫盘的老奶奶,她的听力不好,坐在集会上,看着树枝上落的一只鸟,看一眼她都铰出来。还有说另外一个老婆婆,把剪刀带身上空闲就铰花,那是大责田,剪刀塞到草堆里,歇工去剪时剪刀丢了,气的哭了一大场的故事。我去找那些在的婆婆了解一点,她们说自己的水平,只是不在了某个婆婆水平的小拇指头,但已经是人去物非,没更多的资料图样保留下来,伴随着一把火,把她们用过创造的东西烧掉,算是一生的终结。只有听了众多的事,听更多老人们唱的曲,我的创作才会不至干渴。所以,在剪纸与民俗,剪纸的纹饰寓意民俗应用,青年人不能做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们是由这颗大树上的枝叶,我在寻找,在以后要去学习的是枝干与根的深厚。

  剪纸艺术在过去经济科技落后的时代,她在民间土壤里被埋藏着,那些创造这些瑰宝的老人也逐渐离去,我走上这条路,能绽放出心花,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得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国家的发展进步,感恩政府的支持帮助。在近几年发展,我在剪纸学习上能坚定信心,也是党和政府给予的关怀,让我能奋力前行。从201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九零后的剪纸梦》,到新华社全媒体记者的采访刊发《九零后剪纸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国家从宣传导向上,对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支持,我一步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开始扬帆起航。

  从2011年开始整理材料,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3年剪纸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5年孟津剪纸被申报成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第一次获得的铜奖,我开始了刻苦的钻研和学习,2011年创作完成的《河南民间绣样——窗帷子·麒麟送子》获得中国四花剪纸大赛,金奖。2012年我又创作的剪纸《做花婆婆》,获得中国首届剪纸文化创意节,银奖。随着我的痴迷与专注,父母也开始支持我,理解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在孟津县政府、文广新局的支持帮助下,2013年我在孟津县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201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九零后的剪纸梦》,新华社全媒体记者到孟津采访刊发《九零后剪纸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国家从宣传导向上,对年轻人传承非遗的支持,使我的剪纸之路走的更坚定,

  2013年我创作了剪纸《廉政为民》,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剪纸大赛特等奖,先后又四次获得了国家级剪纸赛的一等奖。2013年获得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2015年获得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洛阳文艺成果牡丹奖。我也积极的去参加各种活动传承非遗,宣传展示孟津剪纸艺术。在央视《乡土》、《美丽中国乡村行》等栏目,作为青年的剪纸传承人,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播出了《融入时代气息,剪出年味道》的新闻,2018年春节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带领下,到香港进行河南文化展示,向香港市民展示孟津剪纸技艺。2018年4月13日参加外交部、河南省政府主办“与世界携手,让河南出彩”全球推介活动,现场向王毅国务委员、王国生书记、陈润儿省长及驻华大使国内外媒体创作主题剪纸,展现河南的传统非遗文化。

  作为孟津剪纸的传承人,作为青年的非遗工作者,感恩这个有梦就要去闯的好时代。文化自信使传承人的脚步更坚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越来越好,青年人的舞台也会越来越广阔。我将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奋斗,为孟津剪纸的发展传承贡献力量。

编辑:康世甫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