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冰,男,1972年8月生,河南省洛宁县人,武汉新闻学院毕业。现任实力洛宁研究会会长,洛宁城事新媒体编导,洛宁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公益和慈善事业,以博爱之心关注社会,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活动,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他自小就喜欢书,到处找书看,亲戚、邻居的书,他总能想方设法借来阅读。记得那年春节,他才十几岁,母亲叫他挎一篮子鸡蛋去街上卖,然后买两捆韭菜回家包饺子。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老爷爷在卖书,有一本书的名字叫《木偶奇遇记》。他一问价钱不贵,就用卖鸡蛋的钱买了这套书,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到家之后,母亲问他韭菜在哪里,他说钱买书了,母亲非常生气,说过年没有韭菜,怎么包饺子。她拿起笤帚就打,他光着脚往外跑。腊月三十晚上,屋子外面很冷,他家大嫂把他叫到她家,用被子给他暖脚。夜里,母亲把他找回家,拉着他的手,掉着眼泪说:“妈妈知道你喜欢书,喜欢书是好事,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
小时候,他如饥似渴的读书,甚至到了饥不择书的程度。一本好书到手,必先悉索抚摸一阵,就如爱玉者把玩美玉。好书到手,先不急着看,就像好饭不怕晚、佳酿择时尝一样,好书需要一个好的情境去品味。于是那些优美的词句就像甜美的糖果,一颗颗吃进心里,进入脑海,融入灵魂……
上高中时,他继续大量阅读各类书籍。除了专业书籍外,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只要是感兴趣的,他都会拿起来翻一翻、看一看。他曾为贤良们的高风亮节击节叫好,也为他们的不平际遇扼腕叹息,也曾对奸邪们的恶行咬牙切齿,为爱情的甜美而心醉神迷,也曾为弱势群体的命运而牵肠挂肚。
参加工作后,为了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每当发现报纸上一些有价值的文章,他都会把它剪下来贴在杂志上。学习累了,或是无事可做时,这些文章都成了他的精神食粮。雷冰也慢慢地对这些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社会新闻。只要是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或者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他都会用手中的笔记录每一个瞬间,并写成稿件,向报社投稿。因为兴趣,考大学时选择了新闻专业。在他心中,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他第一次拿到稿费的时候,只有10元钱,这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实践,获得的成就感。微不足道的稿费激励着他,慢慢地他变得满怀信心去写作,他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为此,他以一名新闻者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人类,细心的扑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他深知,新闻是一个“奔跑的事业”,选择了新闻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奔跑。“强烈的社会责任呼唤着我,我就要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真实记录变革的时代与家乡”。他总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交流,通过新闻报道,关注民生、扶困济贫,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他坚持天天看报、看电视新闻,有好的新闻就多看几遍,对于自己的见报稿件,都剪下来编成册子,复看多次,想想自己的原稿是怎么写的,编辑老师是怎么改的,从中摸索新闻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起初他写了几十篇稿子,失败的多、成功的少。那时他就在想为什么我写了那么多见报的少的可怜呢?从那以后,他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边学习新闻知识,边用心搜集素材,坚持写稿。成功不骄傲,失败不灰心,结果用稿率大大提高。2015年9月,洛宁县东宋镇陕庄村郭百强一家,祖孙四代七口人,就有五口人身患重病,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一家人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一家的苦难讯息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多次到郭百强家了解情况,并且把郭百强一家的遭遇做成题名为《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祖孙四代》的视频节目,于9月9日在洛宁城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属下的《洛宁城事》栏目里播报,随后在网络里快速流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从加入洛宁爱心志愿者联盟后,他多次参与社会爱心人士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他与其他志愿者们曾一起走进贫困山区,给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们送去爱心物资,也给学校的学生们送去学习用具及各种生活用品。他们走到留守儿童身边, 陪着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以传统文化感化孩子们, 向孩子们传递着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在慰问敬老院活动中,他们为孤独的老人带去短暂的快乐。
2010年,马店中心小学学生王妃婵的母亲高九琴收拾小麦时颈椎严重受伤,成了植物人。父亲由于长期背负精神压力患癌症。她的外婆一人担负着全家人的生活,空闲时到山坡上挖些药材,卖些钱补贴家用,全心全意地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依靠微薄的底保收入维持着家庭基本生活及孩子读书的费用。小妃婵自小就很懂事。她知道自己家庭处境不好,就加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2011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马店乡中。发现了她们家的情况后,大年初一,雷冰就带上爱心志愿者捐赠的米、油、图书、文具、衣服和其它的一些日用品来看望慰问她们全家,并给王妃婵辅导功课,陪她聊天,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一位邻居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你考虑得真周到,大过年的也不忘这些困难学生。”
2016年2月23日《妈妈,不要离开我们 》的纪实报道经《洛宁城事》报道后,此栏目如军队号角吹响了网络正能量集结号。雷冰通过在洛宁一高中九一届三五班微信群发出倡议:向病魔中的丁海娥的三个女儿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其坚定的精神鼓励和经济支持。仅仅1天时间三五班的同学就筹集了3000元。2月27日,他和九一届三五班同学李玉刚、卫素玲一起来到丁海娥家,为其送去大米、挂面、食用油、盐、洗衣粉等生活物品;随后又分别到西寨小学及西寨军平幼儿园为丁家3个小女孩交了生活费、书本费和保险费合计1000元。
2017年6月7日,雷冰作为一名志愿者到洛宁一高高考服务点接受拍摄、记录任务。那天一大早他就和其他志愿者在现场搭起了遮阳棚,还准备好了文具、防暑药品、纸巾等应急用品,并不时为考生家长及工作人员送去矿泉水,让他们在陪考过程中缓解紧张情绪。
在每次志愿者的活动中,雷冰一直通过用镜头表达平凡中的感动,集中展现了普通人的善、美与真情,弘扬了志愿者们乐于奉献的大爱精神。作为一名洛阳晚报社区助理记者,他对洛宁县发生的新鲜事、感人事及志愿者的每一个活动都进行认真采访,从而获得第一手采访素材,完成新闻创作。他曾在除夕之夜和公司工作人员跟随“110”巡逻车,与巡警们一道“巡逻”,并对公安交警坚守岗位保障平安的感人场景做深入采访报道。他也曾在黎明时分走近环卫工,并跟随她们体验真实的劳动场景,了解艰辛的生活状况。
为拿出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他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为求得一个合适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正确的标点符号,他都要苦苦推敲十多分钟。当完成一项新闻采写任务就好像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用心血、汗水和真情挚爱一次次诠释了一个媒体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庞大而持久的工程。如果没有绝对的爱心、十足的恒心,单凭个人力量是不能完成的。一次次的志愿者服务,让他不断地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弱势群体,这让他感受到了使命在身以及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他愿终生投入志愿者事业,将心比心,以爱心呼唤更多的爱心使者来参与这些活动,让那些在困境之中挣扎的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他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关爱应持之以恒,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这个世界真地可以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