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成陋车简食去考察企业项目
为了家里吃饱饭,一年只花一块半
故事还要从77年未改革开放时说起,那时的李连成一家四口人,全年只能分到200斤粮食,根本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的孩子生了一场重病,当时看病花个两三块钱就把家里花干了,为了给孩子看病把磨盘拆了做了个小推车,走九公里去找大夫看病,最后不得已把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也卖了。"李连成说到。
所幸在最艰苦的时候遇到一位医生,把孩子的病给看好了,可是家里也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为了养家糊口,李连成决定去内蒙打工,给人盖民房。
"临走前问老乡借了点煤,借了一袋红薯干,安顿好家里后,我就背着这袋红薯干去了内蒙。那时候为了家里能吃饱饭,我记得那一年半我只花了一块半钱,那时候的日子真苦啊!"回忆时李连成还是忍不住感叹"裤子屁股后面打两个大补丁,都算是体面的衣服了"。
▲李连成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群众
推着小车捡猪粪,今年没有瞎胡混
事情一直到79年才开始有了好转,改革开放后土地分包给了个人。
"这时候我跟别人的想法就有些不一样了,别人还在种麦种粮的时候,我拿着外出打工挣来的钱到开封找一个老中专,学习地膜种菜技术,别人种麦子我种西瓜种白菜,最早一批下来的西瓜比市场上早一个月。到了8月15前后种好的白菜就下来了,又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李连成说。
虽然日子看起来越过越好了,但还是有些难忘的事情深深埋藏在李连成的心里。为了节约成本,那时村里各家各户都没有猪圈,猪在村里满街跑,有时候猪拉到村里他和孩子就推着车赶紧把猪粪铲了,因为在当时猪粪就是最好的肥料。村里的人常开玩笑的说"李连成你家就这么缺猪粪啊?"但是在李连成的心里,他一直坚信一个道理"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那时候我就已经买了小四轮,捡的猪粪我就拉着堆到我地里去,全靠这些猪粪,成本节约了不知道多少,别人怎么说我管不了,但是我的家人明白我,苦日子就和家人一起熬着过。"李连成回忆这些时表情有些复杂,有骄傲的样子,也有一些被家人理解的欣慰。
到了84、85年,李连成开始搞起了蔬菜大棚,他深知种菜和做人一样,不能不长进。油菜耐冻,霜降时准时播种,立冬扣棚子,正月十五菜就下来了。到了三月底又种上辣椒苗,五月初就能上市。零零总总一个大棚一年就能卖上万把块。
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周边的村民看到李连成有本事,都纷纷来请教,他也不藏着掖着,有问必答,有时甚至跑几十里路到老乡家的大棚里指导。
▲2000年,李连成开始学习识字,一年识报纸文件
自己富不算富,带着全村找出路
在91年前后,李连成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在克服了当时村里包括家族思想严重等种种恶习后,终于在全村先带领30户村民搞起了蔬菜大棚,没技术的亲自下地教技术,没本钱的带着去找银行办贷款。到了第二年大家一看跟着书记走的人都富了起来,于是大家也纷纷加入进来。
"就是带领大家干实事儿,找出路,没别的。"李连成回忆道。
"到了94、95年,我意识到光种地不是出路,因为农产品越来越丰富,技术大家都掌握了,你在市场上就讨不到便宜,必须搞企业。"
说干就干,先是搞抄纸,到了98年又带领大家办起了纺纱机布厂,2004年又带领大家把阵地转移到了电光源项目上。不难发现,这些项目一个比一个的技术含量要高。而每一个项目的开展就意味着要学习全新的技术和运作模式,以及打开新的市场等等。大家愿意跟着他干,因为只要跟着他总是能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平。
▲李连成与村内老人共度中秋茶话会
全村集体股份制,村民入股办企业
从2004年开始,西辛庄村就开始搞起了全村股份制,几千的、一万的,大家纷纷入股。在大家集体入股办企业的同时,李连成看到的是更深远的问题。大家经济上是富裕了,还要在公共设施上下功夫。这时集体经济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一步步完善;省市专家来坐诊,名师大家来给孩子们上课。让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让下一代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下一步他还要带着全村做食品加工,要走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
在采访的最后,李连成说:"我们农民在这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得到的太多了,在我这儿有个顺口溜:农民说党的务农政策好,俺农民的群众忘不了,免了农民的农业税,历朝历代没做到,农民种粮补贴多,国家实行新农合,贫困的农民享低保,孩子的学费全免了,村村都通水泥路,农民说条条致富阳光道!"(王聪)
▲2001年李连成与妻子共享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