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讲好中国故事——记中国工美艺术大师、河洛澄泥砚创始人游敏

2018年11月26日18:26

来源:大河网

  2018年8月18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代表着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创作最高水平——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在这里隆重开幕,800多件展品均来自全国各地及1949年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在河南参展的几件作品中,来自洛阳新安的两件澄泥砚展品《永远盛开的焦桐花》和《老家河南·河洛家风》格外引人注目,作品的创作者游敏和女儿游晓蔓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艺术作品更具有生命力这个梦想,游敏在艺术道路上已经苦苦奋斗了40多个春秋。而作为一名新生代艺术家,一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的女儿游晓蔓传承了他的衣钵,不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以年轻人的敏锐,在传统与创新结合道路上,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引人注目的新路子。

  孩童时代的记忆给了他灵感,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他信心,艺术之路上为他指引方向则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

  唐宋时期,新安是著名的澄泥砚产地之一,元、明、清以后,传统制砚技艺几近失传。

  游敏的家在黄河南岸新安县北冶镇游家凹村,他生长在黄河边,生命与黄河水系在一起。小时候,他和伙伴们一起在黄河滩的庄稼地里捉迷藏,在黄河边拣拾五颜六色的黄河石,在黄河里戏水。他喜欢写字,常手持树枝在湿润的黄河滩上尽情挥洒,他的梦想是长大了能当个书画家,把家乡的美景和九曲十八湾的黄河都装到他的作品里。

  1972年至1973年,游敏在五七高中两年中的学工时间段,利用在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西沃陶瓷厂学习的机会,按照老艺人传授的古法,人生首次尝试用泥土制砚,迈开了学习陶艺的第一步。

  1978年恢复高考后,游敏和其他有志青年一样,梦想走进象牙塔,高中毕业后他曾两次参加高考,分数过线,但最终因多种原因没有进入大学校门。正当他第三次备考时,一篇文章改变了他的决定。那篇论文是《森林之外也有大树》,文中讲到读大学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只要努力刻苦也能成为骄子,就像森林之外的大树一样。文章读完后,他思路大开,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书法艺术上,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1975年,经西沃公社推荐参加县文教局举办的美术学习班,在吕魁渠等知名老师们的指导下,近两年的时间他掌握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并继续尝试进行澄泥砚创作。

  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游敏奠定献身陶瓷艺术的关键时期,历时数年,参观二十余座博物馆、走南闯北遍访上百位老艺人,恢复了《新安窑》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澄泥砚材、工艺流程、砚谱、砚铭为一体的澄泥砚艺术展馆——河洛澄泥砚艺术馆,成为成功恢复“新安窑”陶瓷工艺的第一人。

  游敏说,孩童时代的记忆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深厚的河洛文化底蕴给了他信心,而真正指引他走上陶瓷艺术之路则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

  1983年,年近五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张秉尧,骑自行车从山东的黄河入海口出发,一路向西,直至黄河源头进行黄河文化采风。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游敏与张秉尧先生不期而遇

  时值隆冬,专注作画的张秉尧先生吸引了游敏。通过交谈,张秉尧觉得游敏喜爱绘画且两人志趣相投,就对游敏说:“你生长在黄河岸边,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就是你艺术生命的根基,你应择用一种艺术形式终生去挖掘弘扬它。”

  张秉尧先生的几句话使游敏茅塞顿开:用黄河泥为载体去弘扬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作为自己终生的艺术目标。

  找到了弘扬河洛文化的载体,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他将自己的目标确定为恢复传统的澄泥砚制砚工艺。

  黄河挟泥裹沙穿越晋陕大峡谷,峡尽天开、水流缓慢,在中下游交界处留下了一条条淤泥滩,为澄泥砚的制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优质原料。游敏开始了研制澄泥砚的艰辛历程。

  为了寻找好的河泥,数年来他走遍了新安以东、以西三百多公里的黄河两岸。河泥拉回厂后工人师傅还要对河泥进行多次处理,经过粗细程度不同的绢袋数次过滤后,粗的颗粒全留在网上,泥池中留下的是光滑细腻的上等材料。

  在恢复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游敏用了8年时间解决了焙烧工艺上的种种难题,从采泥、选泥、过泥、贮泥、炼泥到创意、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熏蒸等六十余道工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砚技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等古澄泥砚罕见的色泽重现于世。

  掌握了成熟的制砚技术后,他又大胆创新,思考能不能科学掌握澄泥砚原材料的主要成分?能不能精确掌握澄泥砚的成型与焙烧工艺?

  2009年5月,游敏将自己多年来在黄河两岸不同地段采集的近百种泥样及十几种窑变的澄泥砚成品送到了河南师范大学。多位专家和教授运用当代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泥样和成品进行了严格的理化分析,测定出不同河段河泥所含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比值,还测定出原材料在焙烧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色彩变化规律,中央电视台全程跟踪拍摄制作出大型专题片《百科探秘·澄泥成金》,向海内外播放。

  通过实验,为澄泥砚工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澄泥砚神奇的窑变之谜在他的潜心钻研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解。

  这是澄泥砚有史以来首次得到科学论证,是澄泥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砚史上首例“澄泥砚工艺理论秘方”由此诞生,因此确立了游敏在这一行业中的领军地位。

  梦想要用一生去追逐。他确立了“以弘扬河洛文化为主题,以维护民族情感为砚魂”的创作理念,用经典的艺术来讲述多彩的中国故事。

  走进游敏创建的我国第一座现代澄泥砚艺术展馆——河洛澄泥砚艺术馆,一方方造型独特、设计新颖、寓意深刻的砚台,凝聚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和浓烈的民族情感,都有其独有的气韵,都承载着母亲河之神魂!

  “残简”、“古瓦”道秦汉,“太白醉酒”颂盛唐,“国色天香”说牡丹……静者如山,动者如风,赏砚上风景如临其境,观砚上人物好似在眼前,动静形象逼真,让人叹为观止!

  游敏说,河洛澄泥砚的砚魂就是将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厚重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悠悠5000年华夏民族的记忆。

  澄泥砚工艺是一门边缘科学,国内没有专门从事此类研究的专业机构,专门研究的人也屈指可数。砚台的“魂”,需要制砚人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去感,从传承创新的道路上去找,从创作灵感中去悟,同时要求创作者有高超的技艺和功底来支撑。游敏以砚会友,因砚拜师,先后结识了张秉尧、李凖、姚雪垠、范曾、吕济民、楼家本、王怀让、张海等艺术大师,聆听他们的教诲,学习他们的技艺,以此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为将河洛文化推向更高的层次,让澄泥砚上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记录更多的中国故事,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得到再升华,他又赴北京学习,先后受教于马未都、李锦路、张夫也、韩美林、楼家本诸先生,用一颗诚心去研黄河之澄泥,系民族之血脉,扬传承之大旗,感时代之大恩。

  2009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在河南视察,他来到焦桐园,瞻仰了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棵泡桐。随后,习近平还在附近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亲自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焦桐,留下一腔思念,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

  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当年栽种的树已开花。作为一名基层民间文化传承人,怀着对党的恩情和总书记的爱戴,他三下兰考,认真学习焦裕禄事迹,倾听总书记爱民的故事,创作了《永远盛开的焦桐花》,作品设计以山为砚形,在朵朵盛开的焦桐花的辉映中,以焦裕禄同志为首的人民公仆浮雕群像,傲然屹立。砚堂创新以“逗号”为形,寓意“为人民服务无止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永无止境”。整方砚主题突出,每一个细节都在歌颂伟大的焦裕禄精神,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作品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一些收藏家千方百计找到他想出高价购买,都被他一次次拒绝了。

  20多年来,游敏用砚记录了共和国多个重要历史时刻和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先后设计创作出数百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澄泥砚作品,向人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流芳千秋的中国故事。为纪念香港回归,他制作巨型澄泥砚“家”,录入央视大型历史专题片《香港沧桑》,荣为全国纪念香港回归5件珍品之一;2002年,“汉辟邪”砚获河南省文艺最高奖——“金鼎”奖;2004年,“清明上河图”砚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珍品博览会金奖;2007年,“豫”砚获中国创造·珍品艺术奖;2008年,“盛世中华·2008国魂”砚获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013年“龙壁·中国梦”荣获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最高奖:金奖。

  在澄泥砚艺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2000年游敏又踏上了复烧《新安窑》陶瓷艺术的征途,游敏说,澄泥砚系陶质,属新安窑陶瓷传统工艺系列。新安窑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名播海内外,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009年他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新安窑钧釉作品“和尊”,造型宏伟,窑变奇幻,流光溢彩,成为有史以来钧窑系中最大的方尊。 在他的艺术馆珍藏着成功复烧《新安窑》陶瓷艺术三十余件作品,“天下第一碗·太极碗”、“凤舞九天”、“出戟尊”、“商周古韵”等。目前,这位将《新安窑》陶瓷成功复烧的创始人正带领他的团队创作大型陶瓷“华夏渊源”作品系列,用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遗余力去续写《新安窑》的传奇与荣耀。

  对民间文化传承人而言,弘扬是基础,创新是发展,传承才是根本,只有把精髓一代代传下去才是完美的艺术人生

  经过数十的勤学苦练,游敏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制砚技艺和陶瓷艺术得到业界的肯定。他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国内澄泥砚行业惟一的国家级大师。

  鉴于游敏杰出的艺术成就,众多院校先后聘请其为学院讲授传统技艺,2009年以来,他相继被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聘为兼职或客座教授,今年6月河南科技学院将他聘为研究生导师。他说,能把大学作为传承的平台,为大学生们传授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件幸福的事、有意义的事。每次他与孩子们交流总有讲不完的内容,说不完的话,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对待,耐心解答。

  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游敏,正把光大传承澄泥砚制作艺术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一直在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奉献着光热。他用心血建成的生产创作基地和河洛澄泥砚艺术馆,常年免费对社会各界开放。他还与多所学校结成文化传承对子,无偿向学生们传授技艺。每年暑假,北京、西安、郑州等地的中小学生都会到基地创作,体验制砚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目前他正在创作鸿篇巨制百部澄泥砚“老家河南”系列作品,计划将河南从轩辕皇帝到现在5000多年间历史、文化、军事、经济等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融入其中,用100方砚来呈现,最后形成一个作品,以此来展示华夏灿烂文化和河南的厚重,如今已完成30多件。

  游敏说:“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努力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虽然我已经60多岁了,但艺术的青春年华才刚刚开始,总书记提出的‘兴文化’,也昭示着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要脚踏实地为文化河南做点贡献,用特有的艺术展现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海内外的朋友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走近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编辑:康世甫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