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蚕到死丝方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之于灵魂,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多少跟教育或者教师有关的表述,总是带着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和人间情怀。守望教育,当我们更多地从技术的层面去思考教育的过程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教育的本质,更大程度上是对爱与真诚的憧憬,不管是教育还是被教育。这种感觉在我近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愈发的感同身受,这种温暖的感觉,惬意、舒服,直达心底,这种温暖的感觉,柔软,绵长,融化心灵……,这大概就是教育本来的面目。
黑土地长大的孩子,淳朴得如同泥土,谦卑,敏感,坚强,我便是。我出生于黑龙家小兴安岭一个教育之家,是在学校大院里长的孩子,父母对教育的理解:要学会生存,要学会做人。他们从未说教,只有爱,宽容,真诚,鼓励。教育在我成长的感受里,只有生活和成长的在场感,没有教育的技术痕迹。善良,勤劳,淳朴,责任这些便是印记在生命中的教育本源和开始……
长大后一路经历都是为教育铺垫基石,直至我教育之根落于中原,爱情在黄土大地上开花结果,我的教育生涯也此开花结果。这使得我更加坚信: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感谢生命中一路走来给予我帮助,鼓励的师长,朋友,亲人。尽管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教育之路没有特别风景,平凡,甚至平淡。但是对教育的热爱,执着,信念,思考,感恩,也许会成就平淡之中的一路风景,风景就在心里,就在点滴的生活碎片里,在成长中的一个个温暖的故事里!
八零后的的田园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独生子女政策得以落实,改革开放後出生的一代成为家中的如珠如宝,父母都把最好的给予孩子,作为80後出生的新一代,我们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赶上和平年代幸运儿,我的父母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群众之一,作为独生女的我也备受整个家族的宠爱,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最淳朴的想法和言传身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父亲是中学教师,多年的职业生涯造就了他坚强和正直,母亲是聪慧坚强,勤劳,善良的幼儿园园长。这种互补的性格对于我的性格形成说,教育和影响是极其完整的。
我的印象中,童年的我快乐和学习是结合的,不像现如今,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们不懂得生活的全部内容,以至于他们无法体验和感知父母的爱与付出最深层的涵义和作用。其实对我后来钟爱传统文化,我的爷爷奶奶影响也是至深的,爷爷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京剧团演员也是国家一家演员,同时也是人大代表,奶奶是民间艺人精通唱西河大鼓,家里三个姑姑四个叔叔说、唱、画各个出色,当然也包括我的父亲。也正因此整个家族继承延续了很多传统的文化内容,包括生活中也延续了很多古礼形式,例如家中重大节日习俗从未改变过,遵循敬长拜礼,长者语儿孙听等,吃饭时候也是爷爷先,叔辈后,作为家中晚辈及女性都则是在另一张桌子就餐等礼仪规范,整个家族在邻里已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我也算当年最得宠的孙女因此经常陪着爷爷奶奶外出演出及参加他们圈子聚会等,接触的都是一些精通各类才艺的传统老艺术人,在吹拉弹唱中快乐的成长。我的童年一直是在赞赏和鼓励中走来。我的心因此而变得异样的阳光和快乐。
心路的历练之旅
人生总会有波折,也许是我的幸福来的太顺足,仿佛温室里的花朵注定要经历风雨,在我八岁的时候成了单亲家庭,母亲一人坚强的将我养育至今,也正由于这样的经历才激励了我独立前行的信心,因此学习的道路上目标也十分明确,大学毕业后,按母亲的希望考进了河北张家口电视台,做了一名记者,一干就是六七年,由于是民生记者,所有相关报道都是很民生息息相关,让我有幸的接触到了社会不同层面,见证了很多各类新奇特事件,也从达官贵族至贫民百姓乃至监狱服刑人员、山沟里的贫困户、或是各类明星大腕等各类人群看到不同的百态人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在我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经历,在我心里埋藏了一枚爱的种子,刚开始是模糊的仅仅是觉得维护真相,保持做一个帮助他们人,正直善良的人。而后我开始思索,我的人生要怎样更具意义,不负此生,不负芳华。开始寻找自己梦想的起航点,于是我毅然的辞掉这份在旁人看来光彩熠熠的工作,直奔中原开启我的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我接手了一个内刊杂志社,做的是关于地方特色文化及美食的为主的刊物。恰巧我所处的城市是愚公故里——河南省“济源”市,就这样我开始对这个陌生的城市进行深研走访,从道教圣地“王屋山”、到济水之源“济渎庙”、到赋有神话色彩的女娲补天“小沟背”等等,这一且让我越了解越喜欢,越喜欢越对赋有深渊文化这个小城开始爱恋不可收。直至走访研修到俗称“茶圣”故里思礼镇,了解到的卢仝曾经云游在九里沟写下七碗茶歌。我开始迷恋上煎茶道及古礼,对传统文化喜欢的根也悠然而升。于是辗转之间追足礼仪的根际开始了我的礼仪讲师学习之路,多次深造取得了礼仪及河南省SIYB讲师资质,也许上天总是眷顾我的,恰巧机缘巧合正赶上济源市创建“文明城”,全市企事业单位及市民普及礼仪课程,得此契机开始了我的礼仪教育生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了我人生第一次“文明礼仪”课堂。
职业神圣的敬畏
敬畏是成长的勇气。在我的意识中,既然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礼仪讲师,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魄力和勇气。于是每个课题,每个不同人群我都会依据其人员特点将我的经验、经历进行分享,结合实际政策和时代发展需求,融入城市特色文化等将其融会贯通进我的课堂。出乎意料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喜欢,我不喜欢刻板备课,我活学活用,就这样我便成当地人社局培训中心的一名签约首席礼仪讲师。
经过今年的锤炼,慢慢的周边及跨省的大大小小的礼仪宣讲课堂也相约而至,就这样一讲近十年,游走在数百个课堂,数以万计学员之间。这一切我很感谢祖国现阶段的好政策,若不是中国强大怎么会见文明,国人的文明意识不断的提高,为我的宣礼育人后续夯实人生基石。就这样我成为了一个礼仪的使者, 传播礼文化,引观仪文明。
敬畏是学会超越与挑战。一个真正的从事教育的讲师,光有几节好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有思想的讲师。思想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学习中来,从研究中来。因此我觉得必须做的更好更完美,把礼做透做好,不能人云亦云,走过场,按程序按套路的课程越上自己越觉得白水无味。于是在多年之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抉择,超越自己,挑战自己,建立了一所以礼仪为核心的德赛职业培训学校,在这里构建了以尚礼学堂为根基,开展书法软硬笔、特色儿童七十二节礼、茶学、茶礼、禅艺插花等各类赋有古礼文化结合现代礼仪文明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也开展各类古礼仪式活动;在当地妇联的支持下,协十五家联盟校开展“最美中国字”公益课程,惠及各类人群三千余人。同时成为当地旗袍文化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用衣之美普内之礼,惠济上百余名旗袍爱好者加入其中,从而引发更多人喜爱中国传统的文化,更加爱我们的祖国。
在实际的培训授课中,我一直坚持能有自己独到的构思和诠释,尤其是对于传统刻板的套路课堂始终抱有一种审视与改进甚至颠覆的冲动,喜欢另辟蹊径。在自设的课程体系过程中,能紧贴传播人群的水平和认知展开,尊重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构建开放,灵活的学习生态,真正让知文化识能力有所升值。
我想如果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惯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眼光迟钝,就不可能产生探索的需要。如果不富于想象,不具备有创见的灵活的发散思维,不善于寻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场景,不善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那就不可能产生探索的需要。只有思路开阔,眼光敏锐,敢于向假设挑战,才可能具备清醒的教育科研和实践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便可能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敬畏是“与人同辉”。“独自闪光”不是我的终极追求。教育不是一个人的舞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教育永远是共同的责任。对教育的投入和倾情去影响和带领一群人,这是我内心最真诚的想法。学校运营两年后我又再次出发,创建了一个古礼文化园,称为“德赛国学园”开展各类国学讲座及古礼仪式活动,面向社会类人群进行传统文化兴趣普及园区,希望通过文化园而影响身边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喜欢本国土文化,延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做个有灵魂的中国人。
新时代的幸福之光
2017年长达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很实,亮点很多对我来说,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对“文化自信”这四个字,有一种格外深刻的印象、格外鲜明的感受。我很激动很振奋,也第一次感受到,生长在新时代的幸运,多年来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喜欢我便全身心的投入,做好自己做好事便罢了,没有想到,自己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教育事业,竟然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如此相合、如此接近。
在济源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关注下,我得知到了一个新词“新阶层”,我很荣幸的成了新阶层人士行列的一员,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具体部署,为新阶层人士进一步参与经济和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对新阶层的我的行业来说,这是一个乘势而上,不断发展壮大、努力扩大整体影响力、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的良好时机。更幸运的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第一次感觉到有形有实的触碰到“党”的关怀,给了我这样奋斗在一线的自由企业人第一次感触到,原来我一直不是孤军奋战,我的身后真正有个强大的祖国在默默的关注我、支持我。
在这样良好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培训育人“师者,人之模范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责任心不是轰轰烈烈地展示出来的,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保持对工作愉悦、专注的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我更认为“我们不要劳绩的诗意,而是要让教育与文化体面共存”。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之光。
无愧于老师的尊称予人幸福,自己又该如何到达幸福的彼岸?让它留给以后的岁月,留给教育,留给传统文化,留给这份温暖的人间情怀吧!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中原在新时代下凝聚新篇,凤鸣中原、增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