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科技学院:矢志教育三十载 弦歌不辍育栋梁

2018年10月08日10: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书育人,硕果累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郑州科技学院创办30年来,以博学笃行、明德至善为校训,以“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为校魂,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各类应用型人才11万余人。

  “人才自古常难得。”然而,郑州科技学院矢志教育,30年春风化雨,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坚持立德树人,30年德育教育从未“缺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

  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郑州科技学院从创办以来,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坚持把大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创办人、董事长刘文魁认为:“大学不仅要培养出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还要培养出有道德、有觉悟、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才,这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法,已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德育教育方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在积极总结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并实施了由“影视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的“春雨计划”。“春雨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校工作实际。

  近年来,学校“春雨计划”荣获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校党委被河南省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郑州科技学院作为全国民办高校仅有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通过大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行,为国家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刘文魁说。

  紧跟时代需求,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工科类高校是以解决生产等产业需求为基础的应用型高校,被喻为“工程师的摇篮”,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

  高等学校扩招以后,千校一面、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学校董事长刘文魁明白,自己创办的高校,如果教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找不到工作,这个学校也将会被社会淘汰。

  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与时俱进,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砍掉,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急、特、需专业,按照要求,学校立足实际予以增设。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现与社会需求完全接轨。

  然而,实践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专业的老师,怎么办?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刘文魁带着人跑工厂、跑企业,和工厂、企业领导交流,向他们的技术工程师、工人学习,并聘请他们的技术骨干到学校讲课。

  苦心人天不负。学校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工厂、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有的工厂无偿为学校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学校培训教师,并且在学生实习和就业上大开便利之门,因为这些工厂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也非常渴求。

  推进新工科,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引发了制造业发展理念、制造模式的重大变革,面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刘文魁又一次遇到了难题,这次困难不同以往,因为它改变了传统思维的空间维度,带来了社会领域的全新变革和变化。刘文魁这位年近八旬的学者,要在新思想上高瞻远瞩,实属不易。

  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处在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的时代中,郑州科技学院如何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何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发展需求,郑科人将会给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人才培养紧跟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未来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这是刘文魁等校领导班子在新时代面前作出的回答。

  “新工科”的概念,于2016年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工程教育大趋势的一种体现。其实,学校早在前几年“新工科”概念没有提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了工科专业新结构,不拘囿于传统学科设置,实行专业交叉、知识融合,这些做法与当前提出的“新工科”思想高度契合。

  《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规划发布后,学校结合新兴产业需求,探索新专业、新方向,重建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把原来单一的专业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我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新知识、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推动现有工科专业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刘文魁说。

  培养方式灵活,让更多的学生走上成才快车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郑州科技学院,新生入学完成基础课程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喜好,选定自己研究的项目,让学生边学习边进行研发,以项目驱动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项目提供物力、财力支持,研究达到一定成效后,对申请专利、参加比赛等都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惊喜不断。

  2015年,学校学生自主研发的“桌面彩色3D打印机”,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青年组一等奖。2016年,在机器人国际公开赛中智能家居机器人、工程越野机器人项目荣获金奖两项。2017年,“陶瓷3D打印机”获金奖,并在北京科技活动周参展……

  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让学校的大学生们快速成才。郑州科技学院在创建之初,探索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经过近20年的发展,学校集聚社会资源,探索政、校、企、行合作长效机制,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机制。

  在新形势下,学校与中国机械联合会、云和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内500强的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行业、企业先后共建了智能制造学院、泛IT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双创学院等四个创新学院,按照“立足应用、服务地方、对接产业”原则,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创新创业教育也为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边探索边实践,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入手,把教育内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时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机械制造学院学生宋海涛在学校的帮助下,创办了河南德固有限公司,经过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五轴、七轴、九轴等多轴智能数控机床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智能数控机床广泛服务于玉石雕刻、车模造型等领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这样的学生在学校还有很多。

  放眼国际教育,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取长补短

  随着全球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年5月28日,在郑州市国际会展中心,郑州科技学院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共同签约了中德(郑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合作项目。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学校引进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将引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水平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助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向新的格局进一步迈进。

  增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面临着来自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在逆境中开拓新思路,进一步打通民办学校与国际学校的联合办学,变滚动式发展为跨越式发展。

  合作办学不只是两所大学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过程。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泰国等高校有过合作,通过这些合作,在课程改革、学术交流、教师互派、海外实习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创新合作与交流模式,这种国际化办学之路让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民办教育特色的发展之路。

  巍巍学府,盛世华章;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18年5月,郑州科技学院将迎来30周年华诞,热烈期盼所有关心和支持郑州科技学院发展的海内外校友、各界同仁届时相聚学校,重述桃李情,共襄盛典!


编辑:石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