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别山下的“红色堡垒”

2018年08月23日15:18

来源:大河网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余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一宁

  7月26日,骄阳似火,位于新县英雄山和凤凰山之间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馆内陈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前,一群来自大别山干部学院身穿红军服的学员,正仔细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余人。

  黄麻起义后,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皖西革命根据地等,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别山区建立和发展起来。1930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军委书记周恩来在上海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建立鄂豫皖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鄂豫皖边界红军改编等问题。随后不久,中共中央给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及皖西六安中心县委发出指示,决定建立鄂豫皖边特别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同时,中共中央还决定将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1930年3月20日,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在湖北省黄安县箭厂河(今属新县)召开,会议决定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委员会由25位委员组成。4月10日,鄂豫皖边红军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宣布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县王家湾(今属新县)召开,宣布成立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鄂豫皖苏区党政军统一组织起来后,分散在大别山区的三块革命根据地结成了统一指挥的有战斗力的整体,进一步发挥了“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又直接威逼武汉,进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重大作用。

  有了坚强的“堡垒”,革命的火种迅速燃烧。1931年5月12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沈泽民任书记。7月,鄂豫皖省苏维埃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高敬亭任主席。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红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留下的部分武装在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让革命的旗帜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

  “透过历史的烟云,总能感受到一股精神的力量指引人们砥砺前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讲解员戴璐璐告诉记者,每年暑假期间,都有很多学生来到这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争当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