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普通农民何刚:19件文物全部交国家

2017年07月20日16:56

来源:经济日报

  何刚,河南周口商水县顾墙村农民。1985年,何刚在自家地里挖出大量银器。经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鉴定,这批银器中有国家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何刚家庭生活困难,但他面对文物贩子等的利益诱惑不为所动,先后3次前往故宫将文物全部上交。

  今年5月,何刚在工作中不幸遭遇龙门吊倾覆离世。故宫博物院破例为他举行追思活动,以纪念和弘扬他这种深明大义的高尚行为。32年前何刚捐赠文物的凡人善举再次引起社会共鸣。

  为一位农民举办追思会,这在故宫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位农民叫何刚,名字听上去是那样的普通,但能够将自己在家中发现的19件文物全部上交国家,让这位河南周口商水县顾墙村的农民并不普通。

  “这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非常实在,他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榜样。”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回忆道。

  “文物全交心里才踏实”

  2017年5月30日,何刚在工作中不幸遭遇龙门吊倾覆意外离世,他32年前捐献文物的事迹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1985年深秋,天气日渐转凉,那天,22岁的何刚正忙着给家里准备翻修的房子挖地基。也不知道挖了多久、多深,突然,铁锹碰到了一块坚硬的东西,小心挖下去一口大缸呈现在眼前。“当时那里面有小瓶子、小盘子和小船,好像都镶了金镀了银。”何刚的儿子回忆着父亲曾经谈及的这些“宝贝”。

  何刚挖到“宝贝”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不大的村子。“他说曾经有人愿意给他一袋子钱,让把这些宝贝卖给他。”时任村支书刘洪恩回忆道,但耿直的何刚死活不松口。

  刘洪恩是退伍军人,认识的人多。他通过战友辗转联系到当时在故宫博物院当警卫员的崔宝贤(音)。崔宝贤知道后迅速帮何刚联系到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经鉴定,何刚挖到的“宝贝”都是国家重要保护文物。当中的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的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何刚3次往返故宫,将全部文物包括装文物的大缸交出。

  “故宫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特别少,何刚捐献的这批元代窖藏银器,填补了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空白,是很伟大的举动。”梁金生回忆起当年这件事仍竖起大拇指说,“作为农民,把自家宅基地里挖出来的文物全部上交给国家,何刚是第一个,了不起。”

  为了鼓励与纪念捐赠者,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上。

  “那可是一堆价值不可估量的宝贝呀!文物贩子总觉得他会自己留一部分,多次上他家去买,甚至有个别乡亲觉得他‘傻’。”回忆起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刘洪恩还能够聊起其中的一些细节,“何刚跟我说,文物全部上交了,心里就踏实了”。

  “无论生活多拮据,但父亲从来没有说过后悔的话。”何刚的女儿何华坚定地说道。

  “人活着要有志气”

  当时捐献文物的数量之多,价值之重,让何刚成了当地的“名人”。但当生活归于平静后,何刚还要继续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做斗争。

  在进京捐献文物的同年,年轻的何刚迎来了女儿的降生,眼前的生活好像充满了希望,未来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但在一次家庭矛盾中,何刚的妻子一时生气拗不过弯儿来,选择了轻生,留下了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

  为了女儿、为了这个家,生活总还是要继续。何刚慢慢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在亲戚朋友的撮合下迎来了第二任妻子。妻子是勤快麻利的人,从前杂乱零碎的家在妻子的规整下逐渐步入了正轨。不久后夫妻二人又先后迎来了二女儿何华和小儿子何俊清。

  家里人多了,开销自然也就增多了,家里的5亩地已不能满足一家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何刚决定出去闯闯。但作为普通农民,一没文化,二没技术,何刚走到哪都只能干临时工。那些年,何刚去上海搞过绿化、去山东当过建筑工、甚至还在江苏无锡收过一段时间的破烂……

  有一年暑假,何俊清曾与父母难得地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生活真不是一般的艰辛,家里面也没啥钱,真的是啥都不舍得吃,我爸经常会拿些当地人的剩菜回来,给我们改善伙食。”何俊清怎么也没想到父母的打工生活条件这么差。

  但不幸再次降临,何刚的第二任妻子又被查出罹患尿毒症。数额庞大的手术治疗费彻底压垮了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积攒多年的钱全部拿出来了,亲戚邻里能够借的也都借过了,再加上老的老、小的小,一大家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何刚一个人身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妻子尿毒症不治去世之后的第三年,何刚的老父亲又查出股骨头坏死,并且双目几乎完全失明,从此不能干活,生活也不能自理。还没有从妻子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何刚,那一段时间整个人几乎接近崩溃的状态。

  在生活重压的极度窘迫之下,有的乡亲建议何刚去故宫博物院要“帮助”。但是何刚心里虽然纠结,但终究觉得这“不道义”。

  何刚生活窘困的消息传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两次为他申请了共10万元的“生活补助”。“这个人很老实很刚强,不太愿意向别人诉苦。”梁金生介绍。故宫给予何刚的总共10万元救助,均被用于家人的治疗上,他自己几乎没有落下一分钱。

  何刚多年到处打零工卖苦力做着最辛苦的活儿,但他一直靠着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没钱就过苦日子,有钱就过富日子,不能老靠别人过日子。”何刚谨记父亲的教诲。“我们生活虽然苦,但我爸说过,人活着要有志气!”儿子何俊清继续谨记了父亲的教诲。

  “父亲留下的最大财富”

  故宫寄来的杂志、台历,还有那张已经泛黄的捐赠凭证被何俊清工工整整地摆放了起来。何俊清说:“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6月22日,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建福宫花园举行了对何刚的追思会。何俊清第一次看到父亲当年捐献的文物。对精美文物叹赏的同时,何俊清内心对父亲的敬意进一步加深,“有些人可能会为了钱埋没良心”。

  “我爸一辈子也没闲着,忙完地里忙家里,忙完家里就出去打工,一辈子都没享过福。”追思会上,何俊清回忆起父亲心中很愧疚,“给他买衣服也不落好,每次都会把我们说一顿。”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追思会上谈道:“今天我们思其人,念其事,感其怀。何刚先生是一名深明大义、有觉悟的捐赠者,在家里经济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胸怀,令人钦佩。”

  在何刚的家乡商水,下葬那天,村口的大路挤满了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这么大的阵势在这个闭塞的村庄里几乎没有出现过。“身为兄弟,有困难我想帮他,可他从来都不要。”何刚的表哥张黑孩红着眼圈埋怨表弟“死脑子”。“小刚这个孩子一辈子老实巴交、为人实在,全村都知道他给国家捐过文物,大家打心眼里为他感到骄傲。”77岁的村民智大爷讲述他眼中的英雄形象。

  “我一定会以父亲为榜样,做一个正直、善良和有奉献精神的好人。”何俊清说这番话时目光明亮,神情坚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王莉)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