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昌
一
城和村,本无明晰界限。城市在疯长,在机器的轰鸣中,矗立的高楼就淹没了瓦房草房,消失的村庄便成了记忆。人们在钢筋水泥营造的空间,刻意地修造许多没有灵性氤氲的山水,貌似庭院,掩饰不住的还是喧哗。人们向往田园,无论采菊南山,还是避秦桃源,其实都是心性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的家园。
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浪潮滚滚,势不可挡。在河南城市发展的版图上,省会郑州与古都开封之间一直是炙热的区域。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铺陈,到高层视察的足迹,助推这里成为开发的高地。
郑汴之间,曾经是大片的农田沙地,如今长藤结瓜,一个个项目成为世人眼光中的亮点,成为大家引以自豪的增长点,不断刷新人们的赞叹。
二
大郑州,这几年确实是大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郑州要建成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郑州目光中带着骄傲。
古老开封,这几年现代了,华丽转身,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拥有“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鼓足了劲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省委提出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战略,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开封人在新型城市化的热浪中不再自叹落后了。
两个古都之间,一个县,距郑汴各30公里,夹在中间,是什么样的滋味?中牟人却骄傲地说:两市抬一县,不发展都不行。
中牟人这一点自豪,被外界深切地感受到了,也被不断刷新的经济社会指标所证明了。全省100多个县,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行榜上,也进百强了。作为郑汴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兼容并收两市开拓进取之气魄、深厚文化之底蕴,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明晰的思路,以喷薄迸发之势,开启了都市田园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三
爱上中牟,有多个理由。仅仅这些地名,官渡、白沙、雁鸣湖、绿博园、静泊园、中央公园,一提到就诗意弥漫。昔日岗、坡、沙、峪、湖、池、湾、滩、堤、桥、寺、庙、庵、井等字作为村名,如今带上这些后缀,都成了新潮。
城外有房,随着腰包鼓起来,理想也丰满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小桥流水、鸡犬相闻,重新唤起了人们的乡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选择居住地时,人们的田园情结就起决定性作用了。中牟,位居黄金轴线上,发展之快,潜力之大,当然地成为首选。蜗居喧闹的城区,谁不想到郊外透透气呢。难怪一句“到中牟去定居”,就引得很多人心里痒痒哩!
中原历史文化厚重,曾有“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美谈。我们的村我们的城,在典籍里在传说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阐释。中牟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确确实实是文化的厚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皆有遗址,最早的文明在这里都有印证。历史文化名人如思想家列子,美男子潘安,民族英雄史可法,东汉屯田制推广者任峻,鲁班和鲁仲连的后代,西晋文学家潘尼,清朝藏书家、经学家冉觐祖,忠直可嘉刘之凤,都是中牟人杰地灵的佐证。
在中牟,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对话,是穿越式的交汇。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袁绍大战于官渡,群雄逐鹿古战场今天成为极具魅力的景区,以方特欢乐世界为领头的现代化综合性主题公园吸引着大批游客。还有更大手笔、规划100多亩的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小镇、迪斯尼项目、海洋公园、野生动物园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时尚文化旅游,成为郑州的亮点,中牟县域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650万人次。近者悦,远者来,文化旅游目的地效应在持续发酵。中牟,不火都不行。
四
中牟有雁鸣湖,是这几年才叫响的。郑州守着黄河,却是个缺水的城市。湖泊,对居民来说是一种奢望。现代的大开发,决策者注意到了,造一片绿给城市,留一湾水给百姓,远比造几座高楼功德大。雁鸣湖成为生态的亮点,森林、湖面、湿地、林地、草地,自然成为都市人的好去处。
自然的雁鸣湖,是人们刻意保留下来的。但诗意的雁鸣湖,是需要一种智慧的催生和呵护,才会有的。中牟雁鸣湖金秋笔会,一个因诗歌笔会而名,在中原走响,也随着诗行,漂流到远方。
中牟雁鸣湖,在文友们的笔下,像个小姑娘,被打扮得楚楚动人。叫雁鸣湖的地方可能很多,但中牟雁鸣湖,却因为诗歌,因为散文,因为作家们细腻文心的滋润,与众不同。
参加笔会,大咖云集,很多熟悉的名字和不熟悉的面孔,在这里却是一种共同的声音,寻找发现中牟之美。文学笔会是作家的摇篮,更是思想沟通、交流碰撞的盛宴。在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能用诗歌来描摹地域之美,拇指刷屏读诗,也是醉了的感觉。雁鸣湖金秋笔会自2000年开始,已成功举办5届,200余位著名作家走进中牟,是大智慧。雁鸣湖金秋笔会,成为中牟县文联的同志长期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文艺外宣形式提高中牟知名度、美誉度的一个文化平台。
郑州向东是中牟。想写诗了,会想起中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