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焚乐

2017年12月04日12:20

来源:大河网

大相国寺梵乐团

  大相国寺梵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皇家寺院的大相国寺,以荟萃天下文化精英的博大胸怀成为一方精神圣地。大相国寺梵乐演奏,自寺院创建之始,便有乐僧越仁大师、虚真大师在寺院演奏梵乐的记载。至唐天宝年间,寺院已出现完成的乐队,并于高僧在法华经开讲之前,敬献梵乐谢佛恩以吸引听众。至唐大历年间,寺院已将梵乐演奏定为制度,开坛讲经必由乐队献乐,以表庄严和虔敬。北宋时期,随着寺院发展盛势,大相国寺梵乐也达到最隆盛阶段;一方面,寺院内专门修建了演奏梵乐的专业‘剧场’——维摩院,以及为一般游人和香客演奏的‘乐棚’。在皇室的要求下,寺院对梵乐曲目的整理和收藏,成为传统。时至今日,大相国寺仍保存着大量较完整的古乐谱,在传统音乐方面禀赋一种广泛的代表性。大相国寺的梵乐结合了中国佛教音乐和北宋皇家音乐的传统,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整个中原传统佛教音乐的典范,中州佛教音乐体系的中心。

  最早记录大相国寺梵乐的是宋朝梅尧臣的《宛陵集》。“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士院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像,又乐僧鼓琴,闽僧写真,予解其诧。”吴道子和杨惠之是唐代著名艺术家,他们曾在大相国寺作画塑像,描绘寺僧演奏情景。到了宋代,大相国寺成了文人墨客聚会听琴的场所,苏东坡、王安石等都在此留下足迹。《东京梦华录》卷六详细记载了正月十六名流骚客夜游大相国寺、赏梵乐的情景。

  大相国寺的梵乐自北宋起,由于寺院和朝廷以及民众广泛深入的接触和合作,寺院梵乐大量吸收了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形成了自身随缘随机且以提升道德,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为目标的自由风格,寺院不仅以“皇家佛刹”自律,致力与朝廷的各种礼仪活动,以庄严国土为己任,且在寺内创建维摩院式供雅士欣赏“阳春白雪”的音乐厅,及设置乐棚常年举办“下里巴人”式普及性大众音乐盛会,把寺院梵乐推及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宋以前不多见的梵乐活动的形式和盛况,在深入人心及最大程度上广扩梵乐影响的同时,也成就了大相国寺梵乐雅俗共赏的基本特征和海纳百川的雄辉气势与文化胸襟。

  大相国寺的音乐包括“梵呗”和“劝世曲”两种。大相国寺梵乐主要在六种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咏赞等声乐曲。逢初一、十五进香献乐,则比日常增加乐器以示隆重。二是佛教盛大节日如释迦牟尼圣诞日等。寺院住持向各个寺院发出邀请,数百名乐僧心怀虔诚集中在一起演奏梵乐,笙管齐鸣,钟鼓震天,从清晨到日暮绵延几日余音绕梁。三是为历代皇帝祝寿献乐。四是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普天同庆,梵乐欢快热烈。五是法会时的演奏。六是每天早晨开山门时演奏,以迎接八方来客。

  近年来,为挖掘和弘扬大相国寺皇家梵乐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和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寺院几近失传的梵乐表演得以成功恢复。赵朴初先生听后曾用『梵音海潮,虚远淡静』来形容佛教音乐的庄严和典雅,赞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大相国寺梵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河南人民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国及全世界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被业内人士誉为“全球第一皇家梵乐”。它承载着历史的积蕴,穿越千年,远播四方,涤荡着每一位听者的心尘。

  2002年,为使大相国寺历史上极富盛名且已近失传的梵乐再度重光,心广大和尚亲任团长,成立了大相国寺梵乐团,开始致力于大相国寺传统梵乐的挖掘整理,并先后聘请十余位国内著名的音乐教授,到寺指导和培训乐僧。至2002年底,大相国寺梵乐团已培养专职乐僧20余人,寺院梵乐文献的整理也取得不少成就,基本上能适应各种场合及各种规模的演奏。2003年,寺院梵乐团在大和尚的精心操持下,已大有进境,开始走出寺院,参加国内外各种重大佛事活动及社会慈善活动的演出,作为佛教音乐的演奏形式,对于传播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