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来到智慧之乡—光山县西南方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你能看到这里的村民干劲十足,精神抖擞!山上,挖地栽茶干的热火朝天;路上,打混凝土、修水泥路忙忙碌碌!这就是在全县过去穷的出名的贫困村——文殊乡方洼。
昔日的贫困村在中办定点帮扶下,在各级大力支持下,村支书李信远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正在脫贫之路上化蛹成蝶。
然而,一年多前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狭窄的进村公路汽车进退两难,偶尔经过的是屁股冒着黑烟的拖拉机;村里没钱修路,几条土路是晴天一层灰、雨天一脚泥;全村无支柱产业、无村办企业,村集体还外欠债务数十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水利、交通设施差,本就不多的2000余亩可耕种土地却守着水库无水用,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
短短一年多时间,是什么让方注洼村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美丽蝶变。
这一切,全得益于该村有了一个优秀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李信远。
临危受命:2015年8月,方洼村前任支书兼主任突然病故,村两委因无““掌舵人”,村两委工作陷入瘫痪,各项工作无人问、无人管,无法落实,而此时正是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要把脱贫攻坚当成一场硬仗来打的关键时刻,文殊乡党委和县派驻村第一书记找到了原村委副主任、经营了一家防盗门窗厂当上了小老板的李信远,希望他能挑起这幅重担。李信远的思想起了斗争:自己到村里干,防盗门窗厂怎么办?全家老小指望着他撑起一片天呢!然而,作为一名党员,现在是组织上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怎能退缩呢!经过短暂的犹豫,最终他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自2015年11月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每天早出晚归,舍小家为大家,从前跟他最亲、最喜欢在他身边绕膝玩耍的小孙女现在见到他,躲在其他人身后把他当陌生人。牺牲了很多,但他却经常说:看到方洼现在的变化,付出再多也值得。他用自己的奋斗和奉献在方洼村的脱贫扶贫之路上留下了斑斓的色彩,坚实的足迹。
心系群众——抓党建促脱贫
俗话讲,村看村、户看户、百姓看干部。面对村两委组织焕散、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李信远首先从基层党建抓起,一是抓班子建设。充实了2名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致富能手进入“两委”新班子,要求所有村干部值守办公,并坚持每周例会制度。通过抓班子建设,方洼村班子人心齐,干劲足,指挥更加有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二是抓阵地建设。方洼村原来村干部常年“坐家”办公,村部毫无生机。新班子组建后,村“两委”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村部树立了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方洼村飘扬起来,从此“脱贫攻坚旗帜红”成为一种精神。同时,村里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配套完善了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各项职能分工更加明确,群众到村部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三是抓民主决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干部全部佩戴党员徽章,向群众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了“方洼村党员之声”和“方洼村党员结对帮扶”、“方洼之窗”等三个手机微信群平台,调动广大党员包括外出创业的方洼人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建言献策。
情倾群众——精准扶贫解困
履职以来,李信远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并从三个方面精准开展工作。澄清底子精准扶。为了做到精准,他组织村干部通过逐户走访,澄清全村贫困户底子,为150家510人的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档。诊断“贫根”对症扶。他将本村贫困户贫困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概括就是“三缺四因”,即: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因学、因病、因残、因灾。找准了“贫根”,就能进行精准扶贫。“因病”诊治针对扶。在找准“症结”,选好“药方”的基础上,他和村两委班子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扶贫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致富群众——提高幸福指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了带领群众整体脱贫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他一是争取到户增收扶贫资金60余万元,在全村实施“房前屋后一亩茶”计划,动员组织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由村集体负责免费开挖、整理和种植茶苗,交农户自己管理,收益归农户。二是积极动员全村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河南蓝天集团种植茶叶油茶,蓝天集团每亩每年给农户补偿85元土地流转费,全村436户,每户平均每年可固定收入900元。三是加大设施建设,夯实扶贫基础。李信远通过争取各部门大力支持,目前全村已经实现水通、电通、网通、路通。全村共计修筑村组道路15.55公里,乡村主路7公里,整修小型二类水坝3个、整修万方大塘16口,土地平整、高产田改造2082亩。
自李信远任方洼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该村发生了有目共暏的变化,然而,他并不止步于现在的成绩,他脑里的新想法、新路子就像泉水一样,涓涓流出,从不停止。
现在,他正在为全村下一步的全面发展和致富作努力。